马嘉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如何应对当今网络新闻的“烂尾”现象
——以“北大学生弑母”为例
马嘉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处于新媒体环境,但网络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媒体追求“眼球”效应,随着热点的不断出现,“烂尾”新闻很快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造成了“关注时间”的浪费和反思的缺失。以“北大学生弑母”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网络媒体的职业素养、网络媒体的业绩考核标准和“眼球”效应三方面分析了“烂尾”新闻反映的问题,并提出意见。
关键词:网络新闻;“烂尾”新闻;应对措施
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使新闻传播的周期大大减小,“烂尾”新闻也随之出现。虽然烂尾新闻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有学者指出,烂尾新闻,是指曾引起受众强烈关注,也得到官方表态要介入并查处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却无调查结果,或只给出不能令民众信服的结论的新闻事件。因其形同未建设完成留下很多滋生问题的烂尾工程而得名“烂尾新闻”。[1]
2014年,新华网以网民调查的方式提醒社会关注“烂尾新闻”。2016年,在网络上形成热点的“北大学生弑母”的新闻即是一例。2016年3月3日,新京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主题为“福州警方发布弑母命案悬赏通告嫌疑人系北大学生”的微博。随后人民网微博发布了一条主题为“北大学生涉嫌弑母潜逃警方悬赏北大回应‘积极配合’”的微博,第二天,搜狐网、新浪等网络主流媒体都跟进了这一事件,“北大学生弑母”成为微博舆论场的热门话题。
1.1 信息源不够完整,网络媒体直接定罪。
在这件事的报道中,搜狐腾讯等门户新闻网站转载的来源基本是新京报发布的微博,并不见其他记者或媒体的调查,甚至有些网站直接把标题改成了《福州警方悬赏抓捕1名北大学生:情人节当日杀母》,最初福州警方的说法是:2 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有重大作案嫌疑。通告中说,2月14日,警方发现,而不是2月14日吴某作案,通告中并没有强调情人节和北大学生,而传播时却被放在标题上。最让人惊讶的是,通告中说吴某为重大嫌疑人,并没有定罪,而在信息二次传播中很多网络媒体却直接将吴某定罪。
1.2 疑点重重被忽略,新闻“烂尾”
在媒体转发和转载时,网络中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案件疑点颇多。就拿吴某弑母后以母亲名义贷款这一细节来说,吴某在弑母后便躲起来,没有本人签名,款是如何批下来的?另外,吴某与其母亲失踪这么久,都没有人发现,是不是有些不合理?这些疑点在大多数网络媒体上并没有指出或者分析,也没有在网上传播开来。3月7日后,新闻热度迅速冷却,新的新闻热点不断出现,“北大学生弑母案”也没有了后续的消息,成了“烂尾”新闻。
2.1 网络媒体的职业素养缺失
首先,大量网络媒体缺少调查与核实工作,忘记站在职业新闻媒体的角度审视新闻,只顾抢到新闻的“第一发布”地位,发布的新闻只是一些“网络资料”的重组。其次,一些网络媒体人的“犯懒”也导致了烂尾新闻的不断出现,一个事开头热热闹闹,到后面突然没有信息了,随后新的事实又出现了,遮蔽了旧闻。现在大部分记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公众的视线会随着媒体聚光灯的转移而转移。
2.2 网络媒体记者的业绩考核标准如今,许多网络媒体领导层过分看重数据指标,如微博,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和是否上热搜都是考核标准,这种片面的业绩考核标准给工作人员施加了过多的压力,甚至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赢得关注最多的新闻才是好难闻,对一个旧闻费力地去探寻结果可能也比不过一条新的热点所带来的业绩。
3.1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加强新闻专业素养
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把自己与“公民报道者”区分开来。一些网络媒体已被赋予采访权,因此网络媒体从业者不能将工作止于“发布信息”,而是要真正去采访、去调查。大部分新闻的真实程度是随人们对事实的认识程度发展的,所以网络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应对新闻有一种“追踪”的精神,全面地、真实地反映事实。
3.2 完善网络媒体的业绩考核标准,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网络媒体业绩考核标准还不够完善,网络媒体不科学的考核指标应该弱化甚至摒弃。如今网络信息碎片化,网络媒体大多不重视深度报道,认为事实的结果会被下一个新闻热点淹没,因此很少有人追逐事实的结果,所以网络媒体应该站在是否能引发公众思考的角度去衡量新闻的价值,一些对社会有教育或警醒意义的新闻事件决不能让其“烂尾”。
参考文献:
[1]王菲.从“烂尾新闻”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J].今传媒,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