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遥
交通广播路况环节的编辑技巧
何志遥
(作者单位:佛山人民广播电台)
交通广播节目设计最明显特征就是密集的路况环节。本文以广东佛山交通广播的路况播报为范本,就如何提升广播路况环节的编辑播报水平提出建议。
交通广播;路况;节目设计
1.1信息量大
各地交通广播基本打通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部门的信息渠道,交通信息基本涵盖城市各主次干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应用新媒体技术,以交通路况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开发出具有路况信息标注功能和具有完善综合业务管理应用的服务系统。另外,收集渠道也不断拓展,除传统热线,也有微信、微博和手机APP,能全天接收除官方外的大量路况报料信息。
1.2高密度
交通广播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高峰期10~15分钟一次,平峰期15~30分钟一次,外加大量非栏目时段内的插播。交通频率的路况播报密度,已满足城市车辆收听路况资讯的需求。
2.1信息庞杂,编辑缺乏条理性梳理
以佛山电台交通广播为例,路况信息多采用“先报料信息、次职能部门信息、后补充即时新增”的排条方式,忽略对主、次干道,功能性道路的整体排序划分。另对原始信息缺乏加工,纯信息堆砌,造成收听效果较差。
2.2路况信息未能与各时段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吻合
千遍一律的路况编辑思路,将早晚高峰期的路况版面统一套用到平峰期路况播报时段内,忽略不同时段、不同驾车人群的收听需要。
2.3路况信息文字表现模糊、缺乏直观性
“车多”“缓慢”“拥堵”“塞车”是当前所有交通台在路况播报中对于道路交通情况的基本形容。几个词汇之间没有层级递进关系,受众在收听后,仍难以直观判断道路情况。
2.4路况信息缺乏指引性
大部分广播电台的路况播报,缺乏绕行指引。交通路况播报,如能在编辑中增加提供绕行指引,可使整个路况播报更为立体,信息传递更加有效。
3.1明确全天交通路况各时段的服务侧重点
全天交通路况各时段服务的具体情况为:上午7:30—8:00期间,早晨高峰前,为刚出门的“迎峰”人士预判外围总体路况;上午8:00—9:00期间,高峰期密集播报,排条按服务侧重各主次干道,增加绕行提示;上午9:00—11:00期间,平峰期,市内逐步放宽限货管制,公路进入物流交通高峰,区内车辆往窗口办事机构流动,附近路况应成为信息侧重;中午11:00—13:30期间,接近午间后半段,车流又开始流向办事机构,过境路等主干道等开始车多;下午13:00-16:00期间,平峰期,市内逐步放宽限货管制,公路进入物流交通高峰,区内车辆往窗口办事机构流动,附近路况应成为信息侧重;下午16:00—17:30期间,逐步进入晚高峰,跨区、跨市上、下班车流率先踏上路途,与最后一批的货运车流叠加,区间公路、市际接壤地道路比市区繁忙;下午17:30—19:00期间,高峰期密集播报,排条按服务侧重各主次干道,增加绕行提示;晚上19:00—20:30期间,夜间交通以餐饮、购物、娱乐消费场所周边为主,也可因应职能部门需求,多播发一些施工管制等实用信息。以上便是全天交通路况各时段的服务侧重点。
3.2统一编辑版式3.2.1 制定编辑规则
合理编排主、次干道及功能性道路,对提高路况编辑的条理性有很大帮助。
划定了东西、南北走向的主、次干道路之后,路况编辑就可以根据道路走向,编写交通消息,避免以往播报“一时东西、一时南北”所造成的听觉混乱。而充分地熟悉路段,也为收听受众提供合适的行车指引打下基础。
路况排布建议“先南北、后东西”,“先主干、后次干”。
3.2.2统一表述
“车多”“缓慢”“拥堵”“塞车”不再是交通缓行的一致表述,应该用更为合理、专业的词组表达,且各词组在使用之间必定存在递进关系。
譬如:“畅顺”→“车多”(繁忙)→“缓慢”→“挤塞”
为使表达的更加直观、易懂,编辑信息时,不建议过多使用“车多”“缓慢”“挤塞”等字眼。
另外,路况编辑应该注重对“路段”的播报,尽量减少“路口”的报道。建议如下:①信息不齐的情况,“佛山大道往澜石,在季华路口位置,灯前有慢”;②信息充实的情况:“佛山大道往澜石,在季华路口要等2次灯,龙尾到江湾立交。”
3.2.3加强路况的指引性
路况指引全靠编辑对道路的熟悉程度,建议分为“路段指引”和“区域指引”
“路段指引”。路况指引信息对于突发性拥堵、计划性拥堵来说,效果尤其明显。另外,提醒信息在每次路况播报中不宜过多,一到两条即可。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路网建设、产业特点、市民交通守法意识等相关,路况编辑也须随交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1]冉照福.试论交通广播二维市场的开发——以湖南电台交通广播全媒体直播室为例[J].中国广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