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新闻评论看网络舆论中的仇视心理

2016-02-28 05:54张世超刘政序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张世超 刘政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从网络新闻评论看网络舆论中的仇视心理

张世超 刘政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网络新闻评论中的大量非理性意见表达反映出网民在心理上对事实的认知存在偏激倾向,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部分网民的仇视心理,仇视心理的表达过程就是网民负面情感积累和释放的过程。本文以定性分析和个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梳理国内数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评论,探析了网民仇视心理的指向和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舆论;仇视心理

1 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仇视心理现象

1.1 对社会公权力的仇视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是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社会制度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然而,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纵观近年来的网络舆论事件,大部分事件都集中在权、利、法三个方面,即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人民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公共利益)有无受损以及司法是否公正,其中涉及官员贪腐、政府滥用职权的事件最多。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揭露,普通群众不断触碰到社会公权力的漏洞,虽然加强了民众的监督意识,但也易对公权力机构和体制形成偏见认识,长此以往,民众可能会习惯性用批判和仇视的心态看待公权力,甚至在心理上与之对立。在很多网络新闻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网民的批判是不经过理性思考的,甚至并非出于舆论监督的目的,只是想在批判中寻求快感,发泄自己压抑的情感。

1.2 对社会财富集中者的仇视

嫉妒是产生仇视心理的重要情感因素,嫉妒往往是在某种比较中而产生的一种对抗心理和仇视感,极易使人陷入极端状态而不能自拔。在现代型社会中,职业分化导致的身份差异和个人对其存在价值的比较是怨恨心态积聚的社会学机制。

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竞争者受智力、技能、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进而造成贫富差距。贫困者长期对自身生活状况不满,当看到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仇视心理。因此,很多贫困者乐于通过网络新闻评论谩骂、诽谤,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泄自己的嫉妒情绪。

1.3 对社会伦理道德破坏者的仇视

网络新闻评论是能体现普通网民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在社会中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网民必须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段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在网络新闻评论中,部分网民出于维护伦理道德的目的,对失德者和失德现象大肆批评和谩骂,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仇视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非理性仇视,是社会整体层面的非理性仇视,其批判性的言论往往带有煽动性,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反而不利。

2 网络舆论中仇视心理现象的根源分析

2.1 社会权益分配不对等,社会普遍缺乏信任感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权力和财富直接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结构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这是构成仇视心理的重要社会原因。经济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社会不公正现象也在不断凸显,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明显,利益冲突加剧,社会底层民众对社会体制产生了强烈抗拒心理,在非理性情绪的支配下容易把矛头指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逢事必喷”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整个社会缺乏道德责任,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推卸责任,这也是诱使仇视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2.2 匿名性纵容网民,网络传播把关和引导不足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差异就是个体存在的形式不同,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寻求自身的安全,通常以匿名形式参与信息生产、接受和传播,每位网民都隐匿了真实身份,以一个简单的符号存在,网民在发表意见时不需要考虑法律上是否允许、道德上是否恰当、情感上是否合适,再加上网络新闻评论的门槛较低,为网民的非理性意见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网络传播简化了传统传播过程的把关环节,面对着随时出现的大量非理性信息,媒介难以及时跟踪和过滤,更难以针对性地引导,这就大大增加了非理性信息的传播机会。

2.3 公民价值观不够完善,攀比、虚荣心理过度

仇视心理的产生必然有内部原因,非理性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能控制自己。带有仇视心理的人往往内心软弱,遇事欠缺稳重豁达,在不断接受外部刺激后,内心的压抑感渐渐蔓延而无法自控,最终演变成仇视心理,这是心理和价值观念不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的产物,通过与他人的价值比较认识和解读自身,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确的比较会促人奋进,引人积极向上,而由虚荣引发的不健康的攀比心理常常会使人陷入一种精神空虚和自卑之中。事实上,将不同条件下的天赋不同、资质不同的人进行对比,其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这易使较弱的一方产生负面心理和仇视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刘政序(1990-),男,河北廊坊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作者简介:张世超(1995-),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