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论电视新闻的编辑意识
陈 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电视媒介环境,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要从理论高度和艺术修养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业务技巧。本文主要从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出发,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意识;策划
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新闻素材,经过不同媒体编辑人员的“二次创作”,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电视新闻业来说,强化电视新闻的编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理念。面对如今日趋激烈的电视行业竞争,作为电视新闻编辑,我们不仅要求有熟练的业务技巧,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理论学识水平。
1.1 结构的策划
不同新闻内容应该有不同的结构方法,关键是要找准新闻的兴趣点,让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得到最想得到的信息。结构策划是新闻编辑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把握新闻的整体结构和局部内容布局,让更多人能轻松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在编辑当中,应该首先考虑使用什么样的结构模式,这是编辑的首要工作。只有在大脑中先提前建立好结构框架,才能把握好整个片子的脉络,使之能够有条理的提供信息。交代事件由头-矛盾对比提出问题-揭露问题后果,突出调查重点。即首先提出事件的缘由,建构起事件的逻辑。接着展现了调查的过程,并进一步提出矛盾。将时间的矛盾点提出来,调动起观众的兴奋点,最后突出调查的重点。
1.2 节奏的策划
节奏的把控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节奏,是指节目本身的内在韵律,包括新闻的整体如何报道,段落之间如何安排,每一个新闻部分如何衔接等问题。对于新闻节目来说,首先要考虑整体节奏。根据选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整体节奏,决定不同新闻部分的镜头选择、镜头顺序、组接方式及镜头长短,可见,电视新闻报道的节奏主要靠编辑思维的组接产生。
2.1 恰当的剪辑点
剪辑点的选择也是电视新闻叙事表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剪辑点选择位置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画面的叙事、情绪的铺垫和节奏的把控。镜头长度的选择与取舍,是新闻编辑在下每一刀时都要想之又想的必经过程,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对于画面传达效果的强弱有很大的作用,每一个镜头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意图,除了要选择典型性、感染性和具有重音符号的镜头外,更重要的就是怎样选择恰当的剪辑点,然后通过镜头之间的组接向观众传达信息。
2.2 正确使用特技
因为电视新闻要求客观、公正、真实和平衡,所以一般在编辑当中不提倡大量使用特技,因为任何特技都是对于客观事实的再创造与加工,从而大大削弱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一般电视新闻的剪辑技巧是采用硬切的方式,但是有时为了电视画面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简单特技。例如,对美国“9·11事件”的新闻报道,运用慢动作镜头播放了飞机撞到世贸大厦的瞬间情景,使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了冲撞瞬间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强了逼真的效果。
2.3 整合资源,提高可视性
新闻报道本身内容的严肃性、客观性,并不应该局限自身形式的表达。在电视新闻报道的编辑中,尤其是在对会议新闻的报道,为了避免其呆板,应该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其生动性和形象性,如加入大数据对比、观众反馈或市场调研等,使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易于传播。
编辑起初的结构策划就如同选题一样,只有先在脑中构建一个思路才能往下进行,所以后期的编辑也并不仅仅只是技术活。然后节奏的把握也是很重要,如果镜头与镜头之间衔接的太过拖沓甚是毫无关系,那么必定会影响整个片子的叙事,造成观众的误解。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编辑最大的作用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里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运用新闻镜头说话,有层次地把握新闻事实本身,准确传达信息,做到声画并重,声画紧凑,从整体上把握好电视新闻画面的完整性。
[1]石长顺.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璐,贾艳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陈欣(1988-),女,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