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坞”时代中国电影生态的新局面考量

2016-02-28 03:10: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生态

孙 华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华莱坞”时代中国电影生态的新局面考量

孙 华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在全媒体视域下,对“华莱坞”时代中国电影生态的现状进行剖析,探索研究中国电影发展的新趋势、新景象,同时面对新机遇提出新思考,为中国电影的生态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提倡重构电影文化生态,开创全媒体视阈下中国电影的新局面。

“华莱坞”时代;中国电影;新局面;生态环境

当下,全球化浪潮汹涌不息,新生力量不断崛起,就文化领域而言,世界的影坛格局也在多元化变动,打破了“好莱坞”独占鳌头的局面,各个“莱坞”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中国的“华莱坞”,印度的“宝莱坞”,日本的“东莱坞”,法国的“高莱坞”等。所以,“华莱坞”的崛起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且有利于推动国家硬实力。近几年,在全媒体视域下,中国的“华莱坞”电影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电影仍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华语阵营在不断的扩张,不仅国内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且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世界电影市场,可谓“大获全胜”。毋庸置疑,世界电影正在重新整合,而“华莱坞”电影发展形势喜人,圆梦正逢时机。

但“华莱坞试图追赶和超越好莱坞,不是要取代它的位置以称霸世界,而是要与世界各国电影界共同努力不断丰富电影艺术,着力建设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1]随着西方电影生态思想的深入和世界性电影生态思潮的涌动和发展,当代中国电影人也开始对电影生态问题逐渐关注和思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中国电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建设也在逐步进行中。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习近平主席关注当下整个文艺生态包括影视生态的问题,他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强调“文艺作品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014年12月,媒介生态学视野中的“华莱坞电影学术研讨会暨博士论坛”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召开。由此可见,重构电影文化生态问题,促进电影良性繁荣,开创全媒体视阈下“华莱坞”电影的新局面势在必行。

1 新趋势·新繁荣:多元文化多样发展

据电影局局长童刚通报年度电影票房及电影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国产影片全年总票房破170亿元,比10年前增长18.5倍;累计有21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画皮II》《寒战》《听风者》等电影均取得较高票房成绩。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不仅取代了进口大片《泰坦尼克号》成为2012年度的票房冠军,而且以近12亿元的票房收入创造了国产电影新纪录,成为首部过10亿元的华语片,一扫国产片颓势,扭转国产电影市场萎靡气息。随后的几年,2013-2016年,中国电影连续几年电影产量不断提高,票房保持航速攀升,取得了平稳增长的新业绩,甚至高潮迭起,频现黑马,确实跨入到一个发展的新时期。2013年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收入历史性地实现了200亿元的跨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类型电影不断拓展,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如一大批新人新作、青年编剧、青年导演辈出,甚至是跨界导演为中国电影创作注入新鲜活力,国产电影大踏步迈入多元文化语境的新时代。

基于此,中国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元文化、多样发展格局,既有名导的大制作影片也有中小成本影片,既有商业类型片也有文艺片,既有主旋律电影也有IP(知识产权)开发项目影片。具体如有实力导演的《归来》《道士下山》《一步之遥》《太平轮》等高投入、全明星的高规格电影;有小成本的爱情、成长青春主题电影《咱们结婚吧》《北京爱情故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系列等;有公路片的类型探索《心花路放》《后会无期》《无人区》等;有艺术电影的尝试《白日焰火》《黄金时代》《推拿》等;有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智取威虎山》《战狼》《闯入者》等;有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警察日记》《毛泽东与齐白石》等;有IP(知识产权)开发项目影片,小说衍生电影《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左耳》《鬼吹灯》等;音乐衍生电影《同桌的你》《栀子花开2015》等;动漫衍生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等;有大综艺改编电影《爸爸去哪儿》系列以及《奔跑吧兄弟》;网剧支持的电影制作《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煎饼侠》等。

当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资本逐步进入蓬勃发展的电影行业,这种跨界互动,促使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生代”新格局。正如尹鸿教授所讲,互联网一代成长为电影市场的主力观众,对消费方式和营销方式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2015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部电影的高票房成为了现象级问题值得关注。《大圣归来》累计票房9.56亿元,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时代;《前饼侠》由《屌丝男士》原班人马制作,并由大鹏执导,累计票房11.13亿元;《捉妖记》由腾讯投资,动作设计突出,累计票房超过24亿元。2016年中国票房刷新纪录,突破290亿元,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称冠,票房突破30亿元,打破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纪录,问鼎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可见,互联网日益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电影产业,随着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的紧密融合,整个电影产业的格局将发生骤变,不仅体现在互联网对电影的投资宣传方面的影响,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影响到电影产业链的终端,电影票的预售和购买。在世界电影多级格局的全媒体环境下,电影生态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影相关的评论网站和微博作为电影受众意见反馈的新渠道,短时间内的信息互动,直接影响着电影票房走向。此外,互联网成为电影宣传的主要阵地,如优酷、豆瓣等,尤其对于小成本电影。另外,网络大数据分析更契合网生代年轻观众群体的观影口味。毋庸置疑,全媒体改变着电影生态,这种影响力势不可挡,这种改变不仅涉及电影内容的传播,而且关乎电影产业的国内和国外拓展。显然,互联网和电影产业如何更好地融合成为电影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正是由于“网生代”改变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生态环境,当代电影呈现出文化价值观复杂多元的态势,真可谓是“大众文化”新语境。2012年以来,尤其是2014年,中国电影多元文化多样发展的生态现状成为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点,“娱乐化”和“媒体化”成新趋势,新人新作成为电影新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大片占主导地位的变换,中小成本电影的突围,笔者认为应当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坚守民族电影和主流文化价值观,兼容类型化探索和“另类”书写,优化多元化电影生产力发展,地域电影、少儿电影、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同步多样化发展,努力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迎接中国电影的新一轮繁荣。

2 新机遇·新思考:优化生产构建和谐

邵培仁教授认为:华莱坞的崛起,不过所谓泡沫下面是啤酒,高速增长既充满风险也是绝佳良机。确实如此,当前,中国电影样态多样化发展,类型意识普遍强化,中小成本又突出重围,电影产业一路高歌,票房高速增长,但中国电影也面临一些挑战,整个电影的生态环境仍然不够成熟健康,电影娱乐化、同质化现象泛滥,价值观的另类病态传达,作品票房高但口碑不如人意等。目前,好剧本是赢得口碑和未来票房的前提,中国电影产业要抓住这一机遇,维护和重构电影文化生态,在政府法规政策和市场监管方向的支持与配合下,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性手段,尽快实现中国电影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2.1 培育国际视野,建设华莱坞大片品牌

目前,“美国占全球电影市场份额的27%,我国占13%,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较排在第三位的日本高出8%。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八国票房占比均不超过5%”[2]。全球市场看似前景明朗,实则波涛暗涌。实际上“中国电影,距离国际主流电影,还是有着巨大的追赶空间,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电影产业规模是900亿美元,而中国的电影产业规模仅34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更何况,这样的数字,也并非衡量电影工业实力强弱的唯一指标[3]”,所以华莱坞品牌构建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影打造全球化市场,打破好莱坞一体化垄断格局是一个双向渗透发展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电影制作要培育国际视野,适应国际语境,拓展世界新市场份额,以品牌形象打入全球市场;另一方面,好莱坞或其他国家电影也在打入中国市场,并以中国元素影视化呈现来运营他们的电影。

其实,从中国电影的发展策略方面考量,从一定层面上来看,这两方面都扩大了中国品牌效应,有利于中国推广全球市场空间,拓展中国电影的产业体系,培育健康的电影市场。要想实践华莱坞品牌效应,首先,要处理好与好莱坞无缝对接问题。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坚守民族文化的内涵,挖掘探索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和地域电影;其次,借鉴好莱坞的资源和文化,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作,实现多元文化共生融合。同时,权衡大制作和小成本电影的结构比例问题,鼓励新鲜血液的输入,扶植青年新作,推进多类型多样化的电影和谐发展。如果中国电影能够寻求到适合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模式,构建吸引全球的华莱坞大片品牌,并按照如此高速增长的势态,那么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博弈就指日可待了。

2.2 建构多元化电影批评生态格局

“网生代”电影生态的有所改变,电影批评格局随之变化,新媒体网状、重复、快速的扩散传播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有限制的传播,“网络影评迅速以众声喧哗之势占据了批评话语的主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批评自身的生态”[4]。电影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载体发声,如博客、播客、微博和微信等,电影受众的反馈不断地在社交网络上转载和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电影批评的生态格局。构建多元化、去中心化的批评格局,尽管给众多的批评力量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但却可能引起非学理观念的冲撞、争议和误导。当下,“对中国电影批评的非理性、情绪化批评比较严重,铺天盖地的毫无节制、毫无理智乃至狂欢式的批评,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大局和长远发展。”[4]因此,建构多元化电影批评生态格局,首先必须要在宽容的基础上正确引导,推广有价值有观点有学理的批评;其次,应加强专业电影批评的独立性和见解性;最后,应该重新建立电影批评的公信力和权威。推广建设性的批评声音,构建良性的电影批评生态格局。对此,尹鸿认为,“批评对电影生产的作用是存在的。只要是电影大发展的时代,批评作为整个电影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一定也是大发展的重要契机。”[4]因此,重要的是打破单一,毫无疑问,批评应该有建设性的态度,发出正确的、主流的声音,既敢于推荐优秀但不叫卖的电影魄力,也敢于批评劣质但票房大卖的电影勇气,推动网络批评和学院批评的和谐发展,建立良性的电影生态。

2.3 健全差异化、特色化的院线

当前,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电影新时代,一方面院线的排片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影的票房,另一方面,电影院以往吸引观众的主要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位置、设备水平、影片数量和质量、舒适程度和服务水平以及电影消费价格。而现如今,大批的影院出现,如何更好吸引受众,满足受众多样或个性需求,很可能成为未来院线发展的新策略。当前,艺术电影当下的生存境域相对尴尬,如《白日焰火》《黄金时代》《推拿》《路边野餐》等好口碑影片未能赢得较高票房。艺术电影在公共院线排片的可能性、概率性很小,更导致了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2014年11月揭晓的第51届金马奖评选中,电影《推拿》斩获多项大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新人、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可谓是最大赢家。12月27日,电影《推拿》在上映一个月之后下线。口碑良好,票房惨淡。演员秦昊微博中写到,“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叫主流社会,能卖的电影叫主流电影,于是我们都被骄傲而倔强地边缘了”。

目前,中国电影发展到产量和票房双高繁荣时期,如何平衡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在整个电影结构的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基于此,为构建和谐的电影生态,应当尝试健全差异化、特色化的院线。影院除了必须按照产业规律来生产发行和推广电影,可以充分研究观众的观影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从可消费到硬性消费,提高影院条件和影院服务范围,如工作日的上午市场闲置时段可以安排公益性放映;特色影院可以分时段放映艺术电影、少儿电影或红色经典等高质量的“不同颜色”的电影;影院可以提供宽银幕电影、球幕电影等服务,增强视听感受,进行躺椅观看,观影模式可以转向互动化游戏化,如弹幕互动等。

2.4 建立电影文化体系,培养电影新人

人力资源的储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说,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不断培养电影新人,全面推动国民影视教育,培养高端电影观众群体,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电影接班人,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电影品质,以达到优化电影生态。我们注意到,当今电影产业的“眼球效应”,但是青年电影人成为电影主力还为时尚早,应当培养精通电影技术,熟悉电影产业化运作,尤其能够撰写高质量有创意的剧本,同时也有引爆消费欲望本领的人才,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院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其次,政府要大力扶植青年新人,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财力上给予支持;最后,电影新人需要更多的施展平台和学习平台,应当增加大量的海外学习机会和电影专业培训。同时,积极吸收一批国外重点大学及企业的电影经营管理精英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华莱坞”时代中国电影需要市场,既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又不能破坏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有效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生态,有效推动电影市场多样化建设,站在全球电影高处发展的眼光来推动电影强国建设。“以辩证的思维、辩证的方法确立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强化导向,坚守底线;尊重观众(市场),满足需求;优化生态,创意制胜。”[5]相信在多方合力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电影产业生态必将呈现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全新局面。

[1]邵培仁.华莱坞的想象与期待[J].中国传媒报告,2013(4).

[2]中国电影家协会.“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电影产业——2014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报告(摘编)[N].中国艺术报,2015-06-05(010).

[3]张颐武.主体重构:2013中国电影新纪元[J].当代电影,2014(3).

[4]饶曙光,尹鸿.当下电影批评的格局与再建构[J].当代电影,2015(1).

[5]饶曙光.提升电影品质优化电影生态——走过2013的中国电影及其未来发展[N].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报,2014-04-09(002).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华莱坞’时代中国电影生态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R15001)。

孙华(1987-),女,山西怀仁人,讲师,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贵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6:32
生态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2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茶叶通讯(2017年2期)2017-07-18 11:38:40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