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俊献
(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市广播发射中心台)
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趋势分析
柳俊献
(作者单位:锡林浩特市广播发射中心台)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无线电广播的进一步发展,亦带动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发展,打破了传统广播媒体的禁锢。无线电广播未来发展被推上风口浪尖。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实用性的应用措施,为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趋势
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诞生,至今已历经百年发展,最初我国是以中短波调幅广播实现大众宣传的,亦推动了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无线电调频广播飞速发展,且逐渐发展为我国城乡传媒的重要途径。而新媒体时代催生了诸多先进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这些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使大众传播媒体多元化,但新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无线电广播早已适应不了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探讨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趋势,对无线电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传统中短波广播技术滞后,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受制,受众也在不断减少。具体而言,传统广播技术先天不足,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中短波广播早已适应不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其存在的本质性缺陷不能弥补,如收听音质不高,电波亦容易被干扰,效率低而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发射台建设与运行费用很高,亦存在不同的电磁污染;传播方式不先进,受众逐渐减小,新时代的年轻人均接触的是先进的数字设备,其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他们并不喜欢传统的传播模式;优势不断削弱,发展空间被限制,导致调幅广播被快速淘汰。
尽管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受制,但调频广播优势仍存,亦有受众对此非常支持,空间范围亦可继续维持。以先进技术作支撑,确保传播优势不被削弱,调频广播先天优势仍在,使其于现代化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此项技术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普通的干扰均可被消除,且其他台干扰不大。调频广播工作频率为高频,电波是采用视距传播的,异地之间的电台干扰小,加上此种广播信噪比高,收听节目时的噪声极小,削弱了场强变化而导致的信号接收不稳定。再是高保真度,超短波工作频率可提供适当的传输带宽,有效降低音频传输中的损失、失真等问题,听众听到的声音是优美的。传输效率高,载频利用系数良好,且节省了更多电能,工业效率高;与时代结合紧密,且受众群体十分稳定,现代化数字收听设备可实现调频广播接收功能,为听众提供良好稳定的收听条件,亦因此保留诸多听众,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调频广播互动,调动受众收听与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技术可靠安全,仍具备相应的发展潜力,调频广播技术不断发展,但服务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接收弱信号能力不高,而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此项技术亦得以改进。调频广播为调频立体声广播,其仍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时便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其潜力,并加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可靠、高效率、高质量、高集成和高智能,这为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新能量。
应紧抓机遇,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策略,积极创新拓展,以确保无线电广播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要及时改变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尽可能消除消极言论,更好地挖掘传统广播中的优势,将其潜力充分开发;再是确定融合点,强调相互依存、合作共赢,广播应与多媒体的更好结合,注重技术融合及传媒方式融合,并为传媒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不断坚持创新,为人们提供新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挖掘新媒体优势。全面分析自身特点,要让广播人明白自身的优缺势,深层分析媒体竞争的优劣势,以科学合理的对策进行改革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基于科学技术推动无线电广播的进一步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实现交互传播,于非线性运行展开大众传播。科技能够带动数字化技术可持续发展,其催生了新媒体诞生与发展。科技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我国广播媒体对数字化技术应用并不充分,与西方国家的应用率差距较大。未来无线电广播发展应全面吸收新媒体发展经验,并加强技术创新,以于新技术上快速突破;且应快速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充分发挥新技术设备作用,促使其各项技术与新媒体的充分融合,推动无线电广播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化社会中的通信技术快速变化,因特网传播技术与有线电视技术已是发展主流,但广播技术对通信系统有着极大现实意义。我国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发展迅速,但其间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对无线电广播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方向,提出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对策,为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陈莹.新媒体时代广播的互动转型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15(23).
[2]舒霞燕.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创新模式[J].西部广播电视,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