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化建构的可能性分析
王 薇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日益复杂和多元化,本文通过论述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对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化认同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能够借助社交媒体的平台得以传承和发扬。
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化;建构;特征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以一种文化认同为核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外部的各种文化群体始终以此为向心力,融合进这一主体民族,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对一个民族的归属意识,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1]一般而言,一个比较有秩序易管理的文化传播环境容易集中统一乃至有目的地进行文化认同上的建构,而社交媒体的传播生态则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建构环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领土疆域,形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极大地影响了国人原有且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并且原有的由国家为主体来建构文化认同的传播秩序遭到了挑战。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媒体其特殊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效应为文化认同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如何积极利用和发掘网络社交媒体的文化建构的作用,同时尽可能规避和抑制网络社交媒体对文化认同的消解功能,是应该深入探究的问题。
文化认同从根本上来说,是主体在特定社会的文化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定位和自我的确认,是一个可维系、重建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社交媒体文化的建构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的更新,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变革。
2.1 社交媒体文化认同建构有利于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样性,使得人们更难判定传统文化存在的真正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的覆盖下,强势文化的冲击,无疑会消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容易产生文化认同的危机。网络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独特的传播特性、与人际关系趋同的网络社交模式、开放多元的舆论格局都是构建社交媒体文化的优势。在开放的心态指引下,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个网络媒体文化的交流,在碰撞交流过程中能够将主流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之中,使网络媒体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消遣功能,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中严格自律、形成规范,从文化的多元碰撞到文化传承的演进,真正使网络媒体成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成为保护传统和传承文化的传播空间。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往往能够突破地域和国家的差别,更好地促进文化的沟通,能够将这些民族文化纳入集体及个体的价值认知体系内,成为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十分重要。
2.2 社交媒体文化认同建构有利于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社交媒体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平台,提供给受众言论充分表达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公民自由表达自己的偏好和意见,这与贝马斯所构想的“原则上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领域的特点是一致的。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公共领域不仅满足了人们人际沟通、娱乐休闲等社交需求,同时给想要表达意见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意见的平台,赋予了更广泛人群更加广泛的话语权利。以微博、微信为例,每一次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就会引发成千上万次网友的转发和评论。事实上,这种高度的参与性带来的话语的狂欢事实上也是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准,人们参与的认同充分地体现了平等的公民精神和公民权利,对网络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3 社交媒体文化认同建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差异性,现实生活中会因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文化上的差异和纷争。但是在保证个人思想自由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规范,比如社会的文化道德传统、社会制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将社交媒体充分地运用到政府管理方面,2012年3月美国国会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已有超过1 504个联邦政府注册了域名,建立网站的数量更是数以千计。截至2011年6月,24个联邦机构中有23个注册了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的账户,每个总统内阁机构也都至少注册了一个Twitter账户。这间接地承认政府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政府也需要博采群智。而对社交媒体的有效利用,能够采取一种更为柔和、亲民的管理方式,这对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克服现实的障碍,促进文化的谅解和沟通,使社交媒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该文化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的模式。互联网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凭借其传播的优势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生态,成为一种真正与现实社会关系接轨的新型网络媒体。它不仅使传统的传受关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模糊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参与性,这无疑能够为中国现实的传播环境带来新的文化生态。
[1]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