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雷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传播特质与影响
郑 雷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智能手机在“延伸”人体器官及功能的基础上,借助于技术的发展,成为一种兼顾时空的传播技术和内容的集大成者,已经“嵌入”并成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且实现了精准而普遍的连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移动传播;智能手机;媒介素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已然全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与媒介之间全所未有的亲密,跨越了时空的信息传递,延伸了人的所有感官功能。
本文试图分析智能手机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作为媒体的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从受众与媒介的互动着手,考量这种密切相关的、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小”而“强”的媒介形式,在带来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自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化手机以来,手机的功能从通话、短信(1992年)扩展至基于网络的多种应用——手机电视、手机报和手机游戏等。手机功能的转折点是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3G,智能手机的发展伴随资费的下降与平台式角色,自此开启了全新的历史。
智能手机如同PC一样,拥有操作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安装软件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具有移动性、互动性、多媒体等特点,并实现了网络融合、应用融合(音响、数据和影像从分离到融合),以至社交方式、生产关系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从当下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手机或下一代更为轻巧的移动传播载体,能够不断实现信息与服务的连接,给人类带来更为便捷的帮助与服务,其应用范围已突破传统的作为信息收集、整理与传播的媒介的范畴,而成为未来智能化生活的掌控者。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传播,最根本的是带来了两个“转移”:传播主体和传播模式的转移。基于随身携带的移动式传播,智能手机实现了信息收发的实时化,扩大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数量和信息生产的数量;从传播模式而言,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蛛网状传播和圆圈状传播。
2.1 即时互联的伙伴式媒介
智能手机,开辟了人类与媒介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论是从亲密程度还是从伴随时间上看,都前所未有。智能手机实现了真正的即时通讯,目前媒介已知所有形式的信息都能够在瞬间实现传播与分享。智能手机传播活动的效率不会局限于信息生产者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在信息的多次传播过程中,还有可能增加不同受众所赋予的更多内容与意义。
2.2 高效精准的嵌入式连接
智能手机借助于不同的APP等,可以全面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是以往媒介功能的集大成者。能实现精准的搜寻、定位、享用和连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情感需求和娱乐等需求,帮助人类将原本局限于人体本身的感官得到尽可能多的延伸,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2.3 主动表征的选择性展示
使用智能手机制作多媒体产品,利用移动互联网展示给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朋友。这种展示既可以是出于个人需要的,也可以是建立于机构目的的;既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智能手机一系列基于微博或微信等的APP,为这些操作提供了更为便捷化的渠道,很难说当下火热的各类APP,如果按照麦克卢汉的界定,具有怎么样的媒介特质,但它们的确改变了使用者的媒介使用方式、信息的形式和时长等基本特性。
2.4 直观多样的全时性互动
智能手机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信息互动的新形式,除了根据其传播特点而演化的信息内容形式的变化,智能手机所独具的受众时间选择的特质,是以往的媒介所不具备。在信息接收层面,可以不拘泥于空间的阻碍带来信息接收的中断;在信息传播层面,拍摄(拍照)并上传的功能,更容易实现传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共在性”。这是以往的任何电子媒介都不具备的,这无疑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
智能手机的同步性和随身性,造成使用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频繁,紧密相连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无法选择独处,曝光状态成为常态。在这里,私隐的界限被消解和重构,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变得模糊。
3.1 信息生产的冗余与不确定
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低成本、零门槛,实现了用户的表达、展示和分享的欲望。信息的大爆炸,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选择有效信息的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因了低门槛和盈利的潜在性,进一步激发了个体和机构的创作欲望,每个人都想表达,如果从积极的层面而言,会实现克莱·舍基笔下的“认知盈余”,但每个人每天手机上都接收的重复信息,是否也是一种“认知浪费”呢?
如果说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很容易辨别信息的发布者或者生产者,那么,到了现在,人们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但某些时候,却无从辨别真假,且不说信息的真实性,就连发布者都是虚拟的账号,因了何种目的发布此类信息,如何去判断信息自身的真伪,账号的真伪,作者的真伪,原创与拷贝之间的差异往往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把握的。
3.2 表达层面的微型与视觉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功能的多样化、存储的大容量,为视觉化呈现提供了可能。与以往的印刷文化相比,手机媒体承载着多媒体信息,且具备视觉特征的信息更易于传播,不超过6英寸的屏幕,显然不适于大篇幅文字的传递,且更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扫描式的阅读更容易被图片、音视频所吸引,那么,基于此的理性等,是否存在,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吸引力和自由度的增强,使人类容易产生依赖。
如果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以及无穷附加其上的想象空间,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增加了信息生产的密度与传播的速度,使信息的可信度却变得难以衡量,因信息相对过剩进而产生的重复与冗余,使得受众选择、鉴别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
如果说大众传媒功具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娱乐功能,那么在全球拥有超过15亿用户的智能手机,并被视为未来传媒发展趋势的(手机)移动传播,在环境监测和娱乐功能方面更为突出,而在文化传递功能方面则可以打一个问号。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硬件更新,作为产业的经济诉求、习以为常的免费、人性化便捷服务,无疑给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充足动力,而笔者所思考的是这种快速的、全方面“满足式”供给,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给使用者所带来的影响:使用者的主动使用、参与甚至于“沉迷”,是否会伤害其思维逻辑能力、信息关注度、信息选择与处置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传播已成为社会主流传播渠道,受众使用智能手机自主生成了海量、多元、繁杂的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分析、判断与利用信息的难度。从受众个体的层面来看,充分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平衡个体信息需求与网络海量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有节制、有选择地使用智能手机,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面对“嵌入式”媒体的应有态度。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2]林文刚.媒介环境学[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胡春阳.寂静的喧嚣永恒的联系——手机传播与人际互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王颖吉.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魏武挥,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J].新闻记者,2011(11).
郑雷(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媒介社会影响、媒介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