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的交融冲突与国家安全*

2016-02-28 01:33张宇翔王继玲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语国家语言

张宇翔  曹 为  王继玲

语言文化的交融冲突与国家安全*

张宇翔曹为王继玲

内容提要:在提出英语纵横当今世界的背景下,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文章指出语言与国家的关系:语言存亡是国家存亡的表征,语言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汉语教育和汉语的运用方面分析了汉语的尴尬处境,指出在英语的强势冲击下,汉语的处境已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国家安全,固守汉语文化的本来面目事关民族未来,我们要一方面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汉语的命脉基石功能。

关键词:语言文化汉语保护国家安全

1“全世界75%的电视频道是英文节目,85%的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是英语,85%的网页是英文网页,80%的电子邮件是用英语传递,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在世界互联网业务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互联网信息约占总信息量的84%,其次依次为德语占4.5%、日语占3.1%、法语占1.8%。”*夏远超:《对西方“英语帝国主义”影响下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思考》,《沧桑》2009年第2期。在英语纵横当今世界的大环境下,我们以客观事实为例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语言推动或影响国家的统一。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前者使用捷克语,后者使用斯洛伐克语)、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语区)闹独立、南斯拉夫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语区)动荡、整个世界高度关注的克里米亚要求“脱乌入俄”原因还是在于语言,因为克里米亚95%的公民说俄语。继克里米亚公投之后,乌克兰第四大城市顿涅茨克也开始骚乱,2014年5月12日,超九成的顿涅茨克公民参加公投,宣布独立并要求加入俄罗斯联邦;卢甘斯克也是超九成的公民公投宣布“脱乌入俄”;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也要求脱离乌克兰。究其原因仍然是语言问题。

“英国的北爱(爱尔兰语区)问题,都莫不与语言有关。”*张宇翔:《警惕汉语倒退》,《皖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苏格兰虽然在2014年9月18日独立公投没有成功,但其独立的决心却是显而易见的。其独立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使用的官方语言之一——高地盖尔语,不能不说也是其试图独立的主要原因。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原定于2014年11月9日的独立公投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了,但其影响很大,究其原因之一,便是加泰罗尼亚有本族语——加泰罗尼亚语。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其思维模式、思维定式、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对于国家统一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意大利宣布独立时,只是一个由无数分散的城邦组成的联合体,语言不统一,是国家治理的最大障碍,执政者宣布以但丁的《神曲》作为意大利的官方规范用语,是以,世上有了“一部《神曲》统一一个国家”的说法。上世纪90年代,东欧发生巨变时,东德和西德,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截然不同,却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大背景下,走向统一,当然是语言使然。认同一种语言就是认同它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

语言的纯洁与统一是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2011)在扬州“语言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论坛讲话中指出:语言文字对国家的兴旺发展、对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对国家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要让国家安全的理念深入百姓中。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会长巴忠倓强调:“语言问题对我国国内稳定、边海防维权、国家利益拓展、军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宋晖:《中国语言生活问题全景扫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9日。

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入侵,首先是军事上的打压;继而是达到文化和思想上的认同,以达到意识形态的最终统一。伊拉克为什么会灭亡得那么快,除了政治上的原因,英语的入侵恐怕是决定性因素。马庆株(2004)指出:“伊拉克本来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解体以后,英国统治伊拉克几十年,把英语带到了伊拉克……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人崇拜英美。对于来自英语世界的事物、观念就很容易接受,有些人还以为人家是来解放自己的呢。”

“9·11”事件之后,美国开始把语言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2006年,美国正式发布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大力资助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国家关键语言项目”,“以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日益增多的威胁与挑战,维护自身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满足海外军事、外交、情报等方面的需要”*陈雨露:《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人民日报》2011年9月19日。。语言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美国的做法令我们警醒。

由此,不难看出,语言存亡是国家存亡的表征,语言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21世纪国际社会的冲突主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冲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2“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其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再次,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张颐武:《找回对汉字的热爱》,《市场星报》2014年9月3日。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地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汉语教育多有偏失。

首先,汉语教学课时越来越少。宋晓梦(2010)指出:“不难看出,语文学科的课时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实施9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9年的语文课时数差不多只有五六十年代小学6年语文课时数的2/3。也就是说,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的时间要比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加起来的时间还要多。”大学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第一,英语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汉语却没有类似的考试,汉语虽有普通话测试,但测试内容主要是四项,即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朗读和说话。从内容上看,它测试的是语言的外壳——语音,而不是内容。第二,从证书的权威性来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对于考研和就业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普通话证书只是对从事教师、主持人这一职业的人来说是必备条件,而对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来说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第三,大学英语是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多为选修课。高校英语课多过语文课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汉语教学理念走向偏执。汉语教学的传统与规律有些是不能轻言废弃的。在新概念教学氛围下,只强调语感不讲授语法,那么,该如何规范汉语的行文规则呢?此举,对汉语纯洁性与统一性酿成的危害绝对不容小视。况且,教学过程中不研究语法,那么,文本的优劣又该从哪里说起呢?散文或诗歌中的祈使句、陈述句、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运用直接涉及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并影响对文本的赏析,汉语教学无法绕过这些“传统”的精髓。甚至某高校文学院在开设课程时,也因为“应用型”办学方针的指引,可以任性地将原来近两百课时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减少到只有64个课时,无法保证课程的质与量,受害的自然是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2013)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道:“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门和机构却本末倒置,将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显然已经走向了极端,严重威胁到汉语教育。其实,汉语才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

当前,汉语使用需要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汉语遭受了英语非常态挤压,我们不但对其没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反而在使用汉语时越发肆意妄为,如广告语“冰柜神速”“独墅一帜”“食来运转”等,不胜枚举。

尽管上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到相关卫视及各类学校,都开始关注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汉字的读音及规范书写,如举行汉字拼写大赛、中华诗词朗诵大赛,等等,但这些大赛由于考虑卫视的收视率都或多或少地停留在汉字推广和规范的表层;有的卫视在其举办的汉字拼写大赛上,没有列出使用频率高的汉字,而是列出了使用频率低、艰深生僻的字来赚取观众眼球。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这一决定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广播电视推广普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是广大听众、观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要推广和传承成语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其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不能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反过来又推动语言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语言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基于一定基础上的固定字、词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便构成了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词汇,而心理词汇的混乱,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流、沟通上的思路混乱。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的语言,为了当下的某种目的,或被肆意践踏、随意篡改,或在评价体系上被随意放大、夸大其辞,或在词的意义上被异化,那么,该语言还能有生态发展的空间吗,还能担负起历史文化的传承吗,还有其公信力吗?!当一个民族的语言失去其应用的生态发展空间、失去其在词语表述上意思的一致性而不能担负起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在民众中逐渐失去公信力的时候,后果将不堪设想。“现代性的危机,实质上是语言的危机,因此,对社会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是对语言的批判研究,社会变革也是语言的变革。”*②吴宗杰:《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2期。

由此,必须在政策层面确保汉语不被侵害,培育全社会谴责乱用汉语的良好氛围,本着传承中国文化、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汉语教学。

3黄德宽(2013)认为,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经过近几十年的强化英语教育,许多青少年崇尚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热衷于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如果不高度重视和坚决纠正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倾向,最终会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无益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不同语言交融将会促进并推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当今国际社会,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事务中为自己的国家或地区谋取最大利益。拥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强劲的经济实力作铺垫,方能平等掌控话语权。西方英语国家因为有雄厚的资本、军事实力及英语地位等支撑,其语言霸权早已奠定。相对弱势语种如何面对这种现状,仔细研究之后能发现许多曾经被人们疏忽的问题。

丹麦学者Robert Phillipson(1992)提出:“英语帝国主义属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它是指在英语和其他语种之间,通过建立和不断重建物质结构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来坚持和维系英语的主宰地位。”1950年以后,随着英语国家的迅速发展,英语逐渐被公认为世界通用语:它是国际工作会议用语、是国际权威学术报告主要使用语、也是国际航空通用语,英语的地位至高无上。Said(2012)认为:“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谓语言帝国主义被等同于英语帝国主义。”

所谓社会权势,掌握话语权仍然是主要因素。朱跃(2013)认为:“话语权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它的强制性、功利性和操纵性。”实际上,说话权也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利。中国与英美等国在国际舞台上,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如何争得话语权,是个长期存在的焦点问题。吴宗杰认为:“今天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经常是西方话语支配下的产物。”②比如人权、环境等。由此可见,话语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无可置疑的。

虽然世界上有20亿人使用汉语,我们的“孔子学院”在近二三十年间几乎遍及欧美各国,但是英语的话语权绝非其他语言可以匹敌。就文学而言,在“比较文学”领域,无论是法国的“影响比较”说、还是美国的“平行比较”说抑或是中国的“阐释比较”说,多数情况下的话语主导权与引领作用始终掌握在英语语种的学者手中,不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与公平竞争。伴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与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以及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做的贡献,中华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贸往来、学术交流、世界安全、地区稳定等方面的话语权必定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引进或使用一种语言就是引进或使用一种观念或思想。话语主体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潜移默化地影响话语客体的思想、观念、态度和社会价值观,使客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体的思想、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并按照主体的思维方式去思维、按照主体的行为方式去行事。

改革开放以来,来自西方语言体系的弗洛伊德、尼采、萨特被中国学界称之为影响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三大哲学家与思想家,“精神分析学”“现代非理性”“存在即合理”等观点曾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教育界。其实,来自西方的东西,有些合情合理被接受;有些则与国情不吻合,更不适合国人的行为习惯。

在高学历层次教学的课堂讨论中,讲授中国哲学的教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现代白话语言与某一哲学概念相对应,就只能启发研究生用英语或法语、德语来解释它。今天的学生,在很多时候,对英语的了解要比对汉语的了解强许多。外来语、外来文化、外来的观念思想我们都可以吸纳、包容,但前提是,要在对等的情况下,在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条件下,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以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共通路径。

固守汉语文化的本来面目事关民族未来。我们不但要了解西方文化,还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坚持与倡导对汉语的原创思想与原创艺术的研究,进而弘扬汉文化。就高等教育来说,汉语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决不能因为强调“应用型”办学、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就急功近利,让“汉语专业”在中小学,尤其是在高等学校显得那样局促、寒碜,甚至变得可有可无,无法立足。汉语是长线作业,短期效应不明显,不能因此就忽视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对其大加删减。没有了汉语,就没有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必然危及广大民众对于价值观念、生存方式、人际交往、生活品质、文明行为的正确判断与选择,进而危及对汉语为基石的民族文化的信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链条崩溃、高贵的民族信仰的严重缺失必然导致爱国主义精神逐渐淡化,必然导致献身于大众幸福并为其不懈奋斗的意识虚无,最终势必影响国家安危。

吴宗杰认为:“现代语言活动就是一种不断随着流行趋势去包装人们追求的利益和权力的行为,而真正属于原发思想的言语则早已被挤出了公共交往领域。”如果我们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千万不要小觑了古老汉语的巨大凝聚力。汉文化集中体现在汉字的表情达意上。没有了汉字,一个民族就没有了统一话语和统一意志,就没有了坚定信念,就会如晚清般没有了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也就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抵御外侮。汉语教育的现状、课程实施的某些策略、机械的评价机制等,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文化安全,乃至于国家安全。“同文同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之精髓,失去了汉语这个“文”“同”,亦即失去了民族这个“种”“同”。

在强势英语冲击下的我国汉语教育与汉语运用已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与国家安全,而文化安全出现漏洞或崩溃,恰恰可以从根本上瓦解一个民族的根柢或国家的基本意志,汉语发展前景关涉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向。

综上所述,在英语驰骋天下的大背景下,伴随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全球二十几亿人学汉语、说汉语,自然有汉语的一片蓝天。在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作用的同时,要充分重视汉语的命脉基石功能。既要有商业文化,以娱乐大众;更要有经典文化、国学传播,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责任编辑:万小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16)02-0150-05

作者简介:张宇翔,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曹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王继玲,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本文得到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英语的视角审视汉语与国家安全”(SK2016A0761)资助。

猜你喜欢
汉语国家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