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治国方略的借鉴意义

2016-02-28 01:16齐素玲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信陵君吕不韦六国

齐素玲



吕不韦治国方略的借鉴意义

齐素玲

一、富民强军 依法治国

吕不韦为相十二年间,依法治国,使秦国国力大增;强军富民,靠实力掌握了战国时期的话语权。如今,中国正处在改革和转型期,面临挑战和机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他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制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只有依法治国,才有出路;只有修内力,才敢御外。我们更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设法制国家、法制社会,与世界接轨。

二、公正做官不图虚名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昭襄王见吕不韦貌端坦诚,有君子之风,同时为答谢他襄助赢异人的恩情,对其封赐,先封为上卿,继又封为右太子傅,均被吕不韦以虽对秦室有恩,而未对邦国有功,不符合秦国法律为由谢绝高位封赐,并表示,待为国立功再领高位。秦昭襄王便改封他为太子府丞。太子府丞是吏职,胸怀大志的吕不韦在这段时间走遍了秦国二十余个县乡,察民生、访民怨、思民需、解民困,为以后辅佐秦孝文王、秦王嬴政制定国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就懂得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和方略。吕不韦坚辞高爵厚禄,从吏职做起,脚踏实地,着眼大局,这种务实肯干、率性通达的做事态度,艰苦创业、不图虚名的为官风范,的确值得深思。

三、不营私利 敢于担当

吕不韦做开府丞相时,蒙骜东征中了魏国信陵君率领山东六国联纵及诱敌深入之计,秦军损兵折将,以八万战死、七万伤残,粮秣辎重丢弃无数为代价战败。秦法规定,战败、指挥失误或不听调遣,皆军法追责。蒙骜虽战果累累,但指挥有误,当斩;大将王陵自作主张追击溃兵,致全军陷伏,当斩;有大将恒龁私动步卒,虽救援有功,但违军法,当流放;斥候营大将探察敌情有误,当斩……

如此一来,秦国的统一大业靠谁拼杀?他们都是冲锋陷阵的良将,杀了,无疑是自毁长城;不杀,秦法将失去威严。秦王在朝会上论证,尴尬难定。吕不韦权衡,统一大业需要这些良将,当保,但同时也需要法理支持。吕不韦就拿自己开刀,让丞相府承担败绩,说此败乃六国连纵,因丞相府派出的斥候(密探)情报不准,导致这次战争失败。秦王下诏,削了吕不韦文信侯的爵位(后又复位),并取其封地。几位大将,各自也领了处罚。吕不韦以牺牲自己利益为秦王找台阶,这种敢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值得学习。

四、总结经验 走出败局

兵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支撑六国连纵的核心人物有两人,魏公子信陵君与赵公子平原君。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两人政见一致,均具号召力。两人中若有一人出局,六国连纵就失去了凝聚力。吕不韦遂派斥候王绾去魏国瓦解阵营,说信陵君要自立为王了。仅此老掉牙的计谋,便成功奏效。魏王心胸狭隘,偏信谣言,收回信陵君上将军的帅印。堪称一世英雄的信陵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庸俗的谣言拉下了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六国缺少了核心人物,连纵由此宣告失败。

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几百年来与秦国不睦,一直想灭掉秦国。而秦国更是野心勃勃想一统中原。山东六国多是以结盟联合的方式对付秦国。而秦国则处在大山以西,忍受着孤独和贫困,承受着蛮荒和煎熬。是秦国几代人发愤图强,改革创新,才获得最后胜利。

五、调查研究 宽政治周

周室造反,引发吕不韦进一步思考治国方略,他亲率数十名官吏调研相关原因。

自秦昭襄王灭周后,周室遗民封地尚存七城,分别是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也叫七县,史称“小东周”。已经灭国的周王室拥有相当于一个诸侯国那么大的土地,秦昭襄王也算是破例了。但周王室觉得他们不是自治诸侯,如果遵守秦法的律令,就生活得没有尊严。周人的传统文化以王道、德治为本,自诩为礼仪之邦,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没那么多的刻意,更没那么苛刻的律条。触犯刑法砍头,做错事情割鼻、削耳,秦法繁琐到连街市道路的卫生也有条文,稍有不慎就遭黥刑。周人是老贵族,使用着仆人和奴隶,每每仆人或奴隶弄脏了街市,犯了错误,主人便要受刑。周人一向是要面子的,若鬓角处被烙印刺上字,还要涂上墨,污渍斑点将永远留在颜面上,难以抬头做人。最让他们接受不了的是什伍连坐法,邻里族人之间,大家相互礼敬如宾,相互包容,可一旦谁做错了事情还必须撕破脸皮,检举揭发,否则,便与其同罪。更有甚者,举报有功,这不是使小人得志吗?周人不乐于干这种小人之为,他们非常怀念以往的仁德之道、礼仪之邦,怀念过去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秩序,所以反秦。

周人是王族,有先朝遗风,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吕不韦觉得周室之乱的原因与秦国法律有关。那么,对待周人的治理,能否在秦法的基础上,实行宽政,特殊对待,起码要有个过渡阶段呢?他上书秦王,说秦国的目标是灭六国统一天下,而六国的国情和法度也各不相同,灭掉六国之后,都应先有过渡和适应期。秦国要以大业为重,着眼长远,同化周人、宽法治周。秦王经过与大臣反复论证,觉得吕不韦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便采纳了其建议。

吕不韦未灭周人祖祠,重新拥立周人支系做周君,把阳人聚(今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割出一块地方留给周君,作为周人的祭祀之地,其余王族和遗民,统统迁移到秦国腹地,与秦人交叉而居,以达同化之目的,再把秦国的族人抽出部分填充到洛阳,有监督和看护周人之意,没有执行祸灭九族之秦法,只是处斩了反秦的一族。周人反秦理亏在先,秦国又宽法待周,周人无奈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渐渐化为秦国一族,再无怨声。

吕不韦是时代的宠儿,没有战国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他成不了富商大贾,没有客卿制取代世禄的变革,他做不了丞相。然而,他也是时代的弃儿,被秦王政逼死,被世人唾骂,就连主编的《吕氏春秋》,也被人轻蔑。可见,他是一个很难评断的复杂的人物。研究吕不韦的人生轨迹和治国方略,将会领受诸多的教训和启示。

责任编辑 郭华敏

猜你喜欢
信陵君吕不韦六国
鸡鸣与狗盗
锅盔助秦灭六国
吕不韦之死
信陵君爱才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吕不韦之死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信陵君尊老
牵马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