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玺
回忆赖若愚对新中国工运事业的重大贡献
文/王永玺
赖若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李立三之后 ,新中国工运事业的又一位开拓者和奠基人。
赖若愚在全总主持工作有六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在党中央领导下 ,积极探索工会工作规律 ,加强工会建设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团结带领工人阶级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也创造出新中国工运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赖若愚(1910—1958),山西五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太原市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1951年11月起调全总工作,曾在中国工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两次当选全总主席,成为继李立三之后,新中国工运事业的又一位开拓者和奠基人。赖若愚在全总主持工作有六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探索工会工作规律,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团结带领工人阶级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也创造出新中国工运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赖若愚对新中国工运事业的贡献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
“一”就是一个方针,即赖若愚在主持全总工作期间对新中国工运事业的首要贡献,就是主持制定了新中国工运的第一个正确工作方针。在赖若愚的主持下,遵照党的“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1953年召开的中国工会七大确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并教育工人群众,不断地提高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巩固工农联盟,团结各阶层人民,积极地完成国家建设计划,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方针任务。这个方针任务强调了以生产为中心,生产、教育、生活三位一体的内容,突出了在工人阶级执掌国家政权条件下,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性质、职能和任务,对于指导过渡时期工会工作的开展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就是两次工会代表大会,即赖若愚在主持全总工作期间,另一重要贡献就是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工会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会和工人运动的成就和经验,确定了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和工人运动的方针任务,修改了中国工会章程,选出了以赖若愚为首的全总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些都为工会组织团结动员工人阶级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推动建国头七年工会工作“黄金时期”的形成,并对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会和工人运动的开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就是三个结合,即产业(职业)地方相结合的工会组织原则。这是赖若愚主持全总工作期间,对健全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贡献。针对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关系没有理顺,某些部署同地方党委的工作不协调问题,赖若愚主持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根据党中央的意见,在工会八大修改《中国工会章程草案》时,将“中国工会是按产业原则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改为“中国工会是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省辖市、县 (镇 )工会联合会是当地工会组织和各产业工会组织的地方联合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各地区工会组织和和各产业工会组织的全国领导机关。工会八大提出按照上述原则建立工会组织领导体制,符合我国国情和工人阶级状况,有利于工会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履行应有的社会职能;同时可以兼顾产业和地方的特点,调动产业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也保持了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相一致,从而成为以后中国工会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组织原则,意义十分深远。
“四”是四个重点,即赖若愚在主持全总工作期间,紧紧抓住以生产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生产、生活、教育和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工作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赖若愚主持全总工作的时期,正是我国全面展开有计划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时期。进入“一五”时期后,全总和各级工会紧密围绕生产建设任务,动员和组织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群众生产运动高潮,如 1953年广泛开展了群众合理化建议、推广先进经验及加强计划管理与劳动竞赛相结合;1954年在全国推广了厂际竞赛或同工种竞赛以及群众技术革新运动;1956年开展全国先进生产者运动和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等等,群众生产运动覆盖面之宽,发动群众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对保证提前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全总和各级工会积极协助政府进行工资改革,发展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事业,努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建立起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文化宫、俱乐部等开展业余文化活动阵地,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带动了全国各地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一五”时期工会工作取得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全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但它与赖若愚作为全总领导人的领导能力、水平、工作作风和扎实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五”是五件大事,即赖若愚在主持全总工作期间,作为全总领导人在对待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整风反右、保护工会干部、三次赴外地调查等大事中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精神。赖若愚在主持全总工作的最初两年,始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抓群众生产工作上,劳动竞赛、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以及先进生产者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工会某些脱离群众和发挥作用不够的现象也暴露出来,为此他一方面努力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另一方面做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从而使 “一五” 时期的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都达到了建国以来的一个高峰,体现出一位工运领袖的高度求实精神和不唯书、不唯上的可贵品质。1957年 5月,工会系统整风开始后,赖若愚即从工会工作实际出发,强调工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工会工作中的根本问题,要求坚持中央提出的整风办法,充分发挥工会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解决几年来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整风转向反右,在1957年 9月召开的全总党组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赖若愚虽然维护了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的结论,但也提出:“在学习中不要扣帽子。”实际上把很多同志保护了起来。对全总一些同志只是作为思想认识问题来处理,并没有给予组织处分,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赖若愚还十分重视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较好效果。1952年9月,他带领全国总工会的同志和东北总工会与东北行政区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总结沈阳五三工厂的做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系统的国营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通过在全国推广,促进一些厂矿企业改进了自己的工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内部矛盾逐渐突出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居主要地位的矛盾。1956年下半年,赖若愚亲率工作组专程赴上海调查处理工人罢工请愿问题,他张深入调查,合理“调节”,即合理的要求要解决,不合理的要求要教育疏导,结果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全国总工会还给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职工罢工请愿情况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正确对待群众合理要求、反对官僚主义,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等建议,得到中共中央重视和肯定。1957年春天,赖若愚用近一个月时间,视察了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总工会和太原、西安、兰州三个市工会和临潼县工会,沿途视察了 l6个厂矿企业,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赖若愚在全总主持工作期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其中许多工作都富有开创性,取得很大成绩。
“六”就是六论 ,即赖若愚在主持全总工作期间,从实际出发对工会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所重点阐述的六个方面的理论观点。赖若愚是一位既注重实际又善于理论思考的工会领导人,他在主持全总工作期间,对工会工作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探索中系统提出了一些颇具创见性的理论观点,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工运思想,且同李立三时期的探索成果一道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工运理论的基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本队论。赖若愚认为,工会和党虽然都是工人阶级组织,但二者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只包括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工会是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几乎包括了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也可以说它是工人阶级的“本队”,成为党团结本阶级和团结全体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纽带。二是依靠论。赖若愚特别强调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作用。三是生产论。赖若愚认为,发展生产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使国家富强,并使工人改善生活。四是独特任务论。赖若愚指出,工会的作用,就在于联合和团结全体工人阶级,保护职工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并且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影响、教育广大的职工群众,使广大群众和自己的先锋队紧密联系起来。五是调节论。赖若愚认为,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组织,应当代表群众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同时,工会又是全国统一的组织,应该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对群众中的一些不正确意见进行耐心说服。六是监督论。赖若愚从理论上全面、深刻、具体地阐述了工会的监督作用。
赖若愚的六论既全面深刻系统,又独具工会特色,是“一五 ”时期工会理论探索的最高成果。它所揭示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规律,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渊源,至今仍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