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敏怡
农业银行金融扶贫模式探究
□支敏怡
金融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强化社会合力,实现精准扶贫的一大突破口。本文对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现状进行探究,结合农业银行的特点,提出创新优化方案。
中央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出过明确要求,通过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的作用,加强金融支农力度,对金融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重视。金融扶贫不同于传统单一依靠财政拨款的政府扶贫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依托金融机构通过投放小额贷款、提供金融保险等措施满足贫困地区生产型资金需求,为贫困人群创造致富机会,以“输血”带动“造血”的模式帮助地区提升自主致富能力,形成资金自我循环机制,实现扶贫工作持续稳定发展。金融扶贫坚持市场机制原则,以市场化利率标准保证扶贫资金风险收益的匹配性,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增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性,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驻其中。为提高扶贫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贫困人群自身发展需求为落脚点,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发展能力的“次贫困人群”,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战略布局推进区域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实现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盈利目标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在中央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至2015年末,基础性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5%,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26.35亿元,同比增长11.7%。“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惠农利民”成为当下金融扶贫新模式,金融扶贫工作环境得到了全方位改善。
多年来,农业银行围绕国家战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培育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等方面颇有建树,近5年来,累计投放贷款12851亿元用于支持832个扶贫重点县,年均贷款增长达17.9%,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城镇化贷款分别增长175%和114%,创新推出了“美丽乡村贷”、“精准扶贫贷”、“金农贷”等金融产品,在国家金融扶贫战略中始终保持领军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金融扶贫交易成本高。
由于金融扶贫贷款对象较为分散,属于零售银行业务,扶贫贷款一般在限额上有严格规定,单笔不得超过5万元,导致银行业务量增大,其交易成本比普通批发类业务要高,实际运营成本比一般商业贷款至少高出10%;此外,贫困地区多为边远地带,加上贫困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每户经营范围不尽相同,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给予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扶助,贷款发放与贷后管理所产生的费用也随之提高;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网点撤并成为商业银行降本增效的普遍性举措,这对于原先采用属地管理的金融扶贫无疑是又一打击,乡镇网点数量减少,增加了单个网点扶贫服务压力,贷后管理特别是不良清收需要组建专门的队伍,进一步增加了管理成本。这与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性目的相背,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二)金融扶贫风险防控难。
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贫困群体主要为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个体手工劳动者占比较大且易受自然环境影响,这就使农业产业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先天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机制在商品市场的主导作用日趋体现,农产品市场“谷贱伤民”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市场动向极易发生产销不对口、增产不增收等市场风险,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损失。先天风险与市场风险往往会转化为信用风险,加上由于贫困地区群众信用意识较弱,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等主观性信用风险,在缺乏相关信用风险对冲机制的情况下,实施金融扶贫的商业银行将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此类风险一旦爆发将加重贫困农户的负债,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就内控操作而言,贫困地区客户较为分散,规模较小且竞争力相对较弱,优质客户较少,通过调整准入标准发放扶贫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金融扶贫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需要投入较大的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对贷后管理的要求较高,一旦无法达到要求则将产生贷后管理难题,不利于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同时由于扶贫贷款对抵押物要求相对较低,一般为贫困地区的土地、林木等,变现难度较大且处置所得可能不足以抵消处置费用,不良贷款处置困难也成为一大风险。
(三)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金融扶贫工作中,社会各界通常会把资金投入力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指标,关于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扶贫项目的后期跟进等配套措施由于人力成本、专业技术等方面存在缺陷往往达不到必要的效果。由于贫困人群知识结构、生产技能、市场洞察力等综合素质相对不高,资金运用过程中的技术指导、经营顾问、项目跟进成了有效扶贫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银行无法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仅靠一次性投资很难保证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扶贫资金也难以发挥其预期效益。
(一)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力度。
产品创新是优化金融扶贫工作的基础。农业银行推出了以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作担保的“金农贷”和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的“美丽乡村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应结合成功经验,在深入研究地方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可以推出针对地方特色产业的专项小额贷款,指引群众投资创业方向,增强产业规模效应;可以推行“产业链”型信贷,将生产、运营、销售各环节打包到贷款优惠项目中,用贷款引导串活整条产业链,推进地区产业高效发展;可以结合“互联网+”新形式,开发线上线下产销一体的互联网直销银行模式贷款,引导群众学习网络运营新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拓宽产业空间;还可通过将特定农产品衍生品嵌入小额信贷证券化产品的方式,利用风险对冲机制降低产品风险。
(二)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结合。
直接参与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各类小额扶贫贷款为贫困群体脱贫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前期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深入了解贫困人群生产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其推介合适的贷款项目,同时通过项目跟进、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打造特色产业等方式,培养贫困人群致富能力,最终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区域脱贫,形成“输血”+“造血”的精准扶贫模式;同时要做好间接参与工作,参与政府有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生产打造适宜的外部条件;在深入研究农产品供销产业链的基础上帮助农户打通销售渠道,以苏州农产品市场为例,农户生产的丝瓜收购价为每斤1元,而超市售出价为每斤3元,在打通直供直销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银行可为农户提供必要帮助,达到共赢效果;此外,银行还可结合“金融知识进社区”、“走村串户”等活动普及金融知识,推介金融产品,增强群众金融知识素养,拓宽生产致富思路,为金融扶贫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多维度风险防范体系。
防控风险是优化金融扶贫工作的关键。商业银行应加大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力度,通过与财政基金、农村集体合作社、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完善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组建银团项目贷款、以PPP模式开发产业扶贫项目等方式分散市场风险;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获得技术支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立专门金融扶贫部门,以专业化方式经营扶贫项目,单独制定考核机制,加强项目监测力度和信息披露透明度,提高信贷运营效率,降低内部操作风险。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常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