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6-02-27 11:42:55
学习与探索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业融合

王 刚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王 刚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的引领拉动下,中国旅游业不但规模与速度加快扩张提升,而且日益显现出融合发展的新特征,加快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跨越,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明显增强,正在步入全域旅游新阶段。必须坚持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从破除供求结构性矛盾、管理体制机制障碍、资金投入渠道相对过窄、市场化营销程度不高等制约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入手,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促进旅游资源协同整合开发,强化旅游投融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全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旅游由少数人的奢侈消费拓展为普通百姓的必需消费,使得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提升民生质量的强劲引擎,并呈现出加速融合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一、旅游业呈现融合发展新特征

1.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跨越。现代旅游业作为增长快、融合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部门,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世界银行估算,旅游业每消费1美元,可为全球带来3.2美元的经济增长。目前,旅游业贡献了全球约10%的GDP和30%的服务出口,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中国现代旅游业虽然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水平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业发展快、势头猛,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和亮丽名片。2015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支出额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出境游客超过1.2亿人次,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境外消费超过2 000亿美元,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旅游收入4万多亿元;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直接贡献率为4.9%,综合贡献率达10.8%。预计到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出游次数和旅游收入还将翻一番,旅游业将跃升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1]。

2.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带动力明显增强。从消费规律看,人均GDP达5 000美元后,人们健康性、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支出比例将大幅度增加,旅游将成为百姓常态化生活方式,而2015年中国人均GDP就已达8 016美元。作为对健康性、娱乐性、时尚性融合度最高的现代旅游业,正在成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其关联产业达110多个,不仅促进和带动了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农产品、工业品开发、生产、消费和升值,也带动了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都超过80%。中国地域辽阔孕育了各地丰富各异的旅游资源,加之旅游产业链条长,从而适合并带动了各层次的劳动力就业创业,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广大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脱贫。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近2 800万人,加上间接就业总计吸纳8 000万人就业,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0%[2];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旅游脱贫计划,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中国17%近1 200万人口脱贫。

3.旅游业发展步入全域旅游阶段。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全面加快发展,中国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均从发展战略上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乃至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步入全域旅游阶段。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就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目前,多数省份已将旅游业列入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区县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3]。在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将旅游及相关产业划分为11个大类、27个中类、67个小类,旅游业拓展和延伸到国民经济越来越多的行业中。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以及城市文明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使旅游业升级为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

二、制约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旅游业在不断融合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受整个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较为粗放发展阶段的制约影响,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特别是高品质、有创意的旅游项目和服务短缺。

1.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总的来看,旅游产品供给呈现为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一般产品多、一流产品少,单一产品多、复合产品少,资源要素驱动多、创新驱动少,与大众旅游时代的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在区域之间存在着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市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仍集中在部分知名旅游景区。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开发程度等条件影响,在部分相对滞后地区作为最基本配套设施的旅游厕所总量尚显不足,与先进地区尤其是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满足高端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的自驾游配套设施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

2.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受自然资源公有制的影响,国有公共景区在景区总数中所占比例比较大,旅游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部门分割、条块管理模式,割裂了资源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导致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在国有资源整合、公私企业混合、区域旅游联合、相关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规模效应、集聚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占有较多旅游资源的市县区旅游管理部门职能较弱,协调发展能力不足,“小马拉大车”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3.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区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投融资保障体系不健全,银行贷款、资本市场、保险担保对旅游业发展整体支持水平不高。旅游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对财政资金投入依赖过大,而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足又反向影响了旅游开发。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政策法规,在基层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受所在地政府主要领导对旅游业重视和组织程度高低的影响还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4. 部分地区旅游产品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旅游规划权威性弱,导致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随意性较大,不能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乱开发、低层次开发、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在一些地区还较为突出。大多数景区单纯依赖门票经济,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旅游综合带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具有轰动效应的品牌旅游演艺项目还主要集中在少数一些地区,与区域旅游特色相匹配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旅游附加经济效益不高。与大众旅游时代需要的旅游信息化程度还较低。部分地区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市场定价不规范、服务标准不统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正当竞争导致的市场秩序不规范现象在旅游市场中还普遍存在。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推进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水平,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破除制约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创新驱动引领旅游业在融合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

1.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关联性强、涉及面宽的综合性特征日益明显,旅游国际国内区域间交流合作、旅游资源整合配置、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旅游发展资金筹集使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旅游品牌和产品宣传推广等,都对实施全域旅游管理提出新要求,必须加快创新旅游管理体制,破除旅游发展和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旧格局。应借鉴海南、江西、云南等省的成功经验,在地方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同时,再增设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交通厅、林业厅、文化厅、体育局、公安厅、工商局、物价局、新闻办等部门分管领导,任省旅游委兼职副主任,以更好地发挥省旅游委的综合协调职能,为全域旅游提供管理体制机制保障。

2.推进旅游资源协同整合开发。针对旅游资源归属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或各级地方政府,从而制约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状况,应加快推动重点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体制改革,建立共商、共建、共赢的联动机制。黑龙江省由省长亲任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改革推进建设小组组长,理顺了以往森工、体育等多部门及地方政府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多方联动、政出一门、利益共享的新格局,景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资源配置效应得到进一步放大。

3.推进旅游投融资保障体系建设。针对旅游业发展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特点,围绕全域旅游、与现代农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重点旅游景区关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房车和自驾车营地建设等旅游投资重点和热点,实施“旅游+”战略,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构建集财政拨款、发展基金、战略投资、担保融资、旅游保险等多方投资主体构成的旅游投融资保障体系建设。要逐渐改变地方旅游发展金主要由财政无偿拨款、绩效考核不便并带有撒胡椒面式的原有资金使用方式,使财政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乡村旅游、旅游脱贫领域,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共服务功能。

4.推进全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基于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基本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的拓展和提升,旅游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服务管理方式等旅游新业态将不断创新,对旅游高级和初中级从业者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实战经验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全域旅游和“旅游+”战略的实施,更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人员、旅游规划编制人员、旅游行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加快构建国家旅游研究、管理、实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政府、研究、高等教育人才”旋转门“制度,支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4]。

5.推进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业是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的典型绿色产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保住了绿水青山就保住了财富之源。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新、旅游消费,不能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统筹旅游景区开发和保护,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强化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尤其是生态旅游规划对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刚性约束,避免编制规划热情高、执行规划手段软。要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绿色出行并带有强制性的国家休假制度,逐渐取消黄金周集中大面积出行对旅游者自身带来的诸多不便,尤其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和严重破坏。

[1] 左登基.旅游业继续领跑宏观经济[N].中国旅游报,2016-08-02.

[2] 齐中熙.旅游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强劲引擎”[N].中国旅游报,2016-08-15.

[3] 郑彬.展示大国形象旅游业成中国经济亮丽名片[N].经济日报,2016-08-16.

[4] 杜书云.大力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EB/OL].(2016-04-22)[2016-06-30].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4/22/c_128919457.htm.

[责任编辑:房宏琳]

2016-09-25

王刚(1963—),男,研究员,从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F592

A

1002-462X(2016)11-0104-03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业融合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