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2016-02-27 11:30:51
学习月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七一讲话初心

编者按:根据中央与湖北省委要求,按照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部署,湖北省委讲师团在全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简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讲活动。为更好地把握讲话精神,做好宣讲的准备工作,湖北省委讲师团于7月29日召开教授备课会。现将部分专家教授在备课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展示的中共使命自觉

◆欧阳康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展示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清醒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而不断升华的使命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文明发展得越是久远,越是彰显出一种要在精神与价值上回归本源的特性。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将走向何方?何以走得更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以实现更高的精神与价值自觉,而且越是成熟和优秀的民族,越是需要作出更加清晰的回答。

在中共成立95周年之际,面向“两个百年”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使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由此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通过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总结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的根本经验,彰显出清晰的历史意识;通过对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分析,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确立了清晰的忧患意识;通过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合作共赢战略,坚持外交和祖国统一,坚持从严治党,把伟大使命具体化为科学可行的全面战略与工程,全面准确回答了我们党从哪里来,到那里去和如何去等重大问题,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使命意识。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在三个结合中把握“七一”讲话精神

◆孙来斌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作为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和宣传这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可以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

第一,注重历史视野和现实关注的结合。“七一”讲话具有宽宏的历史视野,不仅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而且将三次伟大飞跃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置于中华民族5000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以及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同时,“七一”讲话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第二,注重总体把握和重点阐释的结合。“七一”讲话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此,我们应该原原本本地认真研读整篇文献,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同时,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形势下,“七一”讲话关于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论述,包括 “三个历史阶段”与“三次伟大飞跃”、“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以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在关系的论述,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并加以阐释。

第三,注重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的结合。把握“七一”讲话精神需要发挥各自的研究专长,对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例如,擅长经济研究的,可以重点研究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问题。擅长党史党建研究的,可以重点研究“三个伟大飞跃”的关系、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逻辑关系等问题。同时,我们还应积极、主动承担宣讲任务,根据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要求,善于把文献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善于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宣讲的成果,高质量地完成宣讲任务。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做好“赶考”功课

◆覃道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中,重提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关于 “进京赶考”的对话,令人深思。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党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赶考永远没有穷期。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在新的“赶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

常怀赶考心态。我们党永远视自己为“考生”,永远甘当“小学生”,不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我们党要永远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我们党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备好应考科目。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就是我们党面临的总考题。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党所面临的考试大纲没有变,考试科目没有变。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精神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不动摇,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接受人民考验。党视自己为“考生”,“考官”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不忘初心 增强“三信”

◆唐忠义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主题和灵魂。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努力增强“三信”。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要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为前提。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产生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千秋伟业。时间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正确的、科学的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要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强化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体现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吸引力。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无不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事业的保证。要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信任是关键所在。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以史为鉴 以民为本 以干为重

◆张忠家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展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责任担当,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深邃的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史为鉴,把我们党成长壮大的历史,放到中华文明5000年、社会主义500年,以及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观照。95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不可否认的。从历史见解中学习治党治国经验,从历史规律中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从历史传统中汲取特有文化基因,就能有效增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鲜明的人民立场。不忘初心,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全党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述,诸如以民为本、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等等,其落脚点都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95年的历史证明,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根本保证。

强烈的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朝着“八个坚持”继续前进,不但要有远大理想,而且要有实干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需要我们克难奋进、真抓实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确保“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七一”讲话精神的“五个大”

◆汪连天

习总书记“七一”讲话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具有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意义至少体现了“五个大”。一是大背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既要避免修昔底德魔咒,又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必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总书记的讲话就是集结令和冲锋号。二是大视野。研究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绝不能只放在中国的层面研究,因为中国是世界大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新增财富世界第一,总书记的讲话就是放眼全球,总结过去,部署现在,展望未来。三是大格局。总书记的讲话,回顾历史体现了历史大格局,总结现实彰显了现实大格局,展望未来构建了世界大格局,部署任务则展现了政治大格局。四是大情怀。通篇讲话充满丰富的感情色彩,从缅怀先烈到寄望青年,从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到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都浸透了深厚的感情色彩,每每读起无不令人热血沸腾,激情燃烧。五是大逻辑。整个讲话始终围绕着“从哪来,干了啥,到哪去,怎么去”这12个字展开。从哪来?讲清了“两条线索,三个定位”。一条线索是自中国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一直在蚕食和瓜分中国,另一条线索是无数的仁人志士、政治组织纷纷奋起救亡,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挽救危亡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干了啥?总书记讲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新的蓬勃生机”,三个“历史告诉我们”。到哪去?概括为一个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和实现民族复兴。怎么去?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时,巩固国防基石、推进和平统一,寄望青年热血、厚植祖国未来,坚持继续赶考、共谋民族复兴。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校长)

“四个自信”的多维阐释

◆阎占定

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在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从而使“三个自信”发展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无疑是“七一”讲话的一大亮点,将成为党的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的一个热词。对此,我们应当多维度地诠释和把握。

从历史源渊来看,“四个自信”来自于党的初心。初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为了实现和保持这种为民、爱民的赤子之心,就需要有理想、有理论指导,需要选择一个走向胜利的道路,建立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因此,中国共产党的95年历史,就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领导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历史,也就是“四个自信”形成的历史。

从实践验证来看,“四个自信”来自于实践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做了三件大事。38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际地位提升了,道路基本确定了、理论不断创新了、制度得到完善了。正是在国内纵向比较和与世界横向比较中,我们才格外自信,我们才提出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骄傲、自豪地向世界宣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有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从功能和作用来看,“四个自信”具有普遍而长远的影响力、渗透力、引导力。它是对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关乎道路和方向、理想和信念、精神支柱和动力。道路自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理论自信是道路经验的总结升华,是行动的指南;制度自信是保证;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渗透到其他“三个自信”中。

从未来指向来看,“四个自信”不仅是信心,更是决心。它不仅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保证,更是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信心和决心。

猜你喜欢
七一讲话初心
永远的初心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11-17 02:09:45
“注水”讲话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6
论“不忘初心”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2
国旗下的讲话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意林(2017年11期)2017-06-30 10:55:35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意林(2017年5期)2017-04-05 08:38:19
男朋友
天津诗人(2016年1期)2016-11-25 18:53:59
香港“七一”游行声势大跌
环球时报(2015-07-02)2015-07-02 23:31:28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