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根红线穿珠”,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上篇拟从3个方面谈谈认识和体会。
梦想就是目标、方向,就是企盼、追求、力量;有梦才有远方,追梦方能成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靠什么将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激励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的绝招就是“梦之篇”,这是整个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千疮百孔,追求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但作为“梦之篇”的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完整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尚属开创先河。
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亮相”时,习近平总书记肩负历史使命、满怀深情地向全国党代表庄严宣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个庄严承诺充满担当、字字千钧。
2012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在展厅即席讲话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个讲话铿锵有力、提神鼓劲,给全党、全国人民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此后,在多个外交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这个主旨。至此,中国梦已如雷贯耳、昭示世界。
路径决定成败。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中国梦,这是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在讲话中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第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聚力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要不断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三大路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是一个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她找到了中国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用中国梦这个“一”来整合“多”元社会的执政智慧。实现中国梦,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紧紧联系起来;将国家、民族、人民紧紧联系起来;将国内的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紧紧联系起来。可以说,方方面面都能认可、都能接受。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全体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高度联系、聚集起来的价值纽带,最具感召力。
第二,她把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现出来了,有利于将坚定理想信念落到实处。中国梦的提出,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全部包含、囊括进去之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听得进去、记得住的话表达出来,将复杂的表述简洁化、抽象的表述具体化、枯燥的表述鲜活化,从而形象、好记、容易接受。这样,更能激发中国社会奋斗前行的一种力量。
第三,她为我国的发展和崛起找到合法性,有利于赢得较好的国际环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英、法、德、美等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宏大的国家梦想作为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找到国际话语证明,有助于减轻“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崇高奋斗目标而精进展开的。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迄今为止,社会主义大体经历了500多年时间、6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但是,他们共同的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其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先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后调整为“新经济政策”,这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项重大探索。第四阶段: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这个模式以高度集中(权)为主要特征,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最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曲折。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近代中国,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开始,我们只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模式,但在实践中很快就觉察到其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第六阶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社会主义500年风雨征程,搞清世界社会主义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格外珍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像定海神针那样,彰显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其鲜明的特色。
第一,特在道路上。这条道路最简要的概括是“一二三四五”,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分“三步走”、实现“四句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进行全面建设。
第二,特在理论体系上。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本思想路线,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三,特在制度上。这个制度始终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的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第四,特在内在联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它主要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它顾名思义是解决“怎么指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它主要是解决“怎么保障施行”的问题。三者相互依存、无可替代,构成了一个科学、稳固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角架”。
第五,特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用以指导和发展新的实践。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树常青,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又强调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立命的根本”,对理想信念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真理,也来源于横向的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已经或正在作出重大奉献:一是中国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达1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30%,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二是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我们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三是中国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一带一路”合作大平台,必将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第三,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忠实践行者。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201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准确定位的。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的事关长远和根本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
第一,鲜明的问题导向。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针对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提出来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第二,明确的目标指向。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明确的目标导向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分别都有具体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
第三,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心,是其他三个全面的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就像是“一鼎三足”,在“三足鼎立”基础上支撑起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第四,深厚的哲学底蕴。概括地讲,有“5大哲学台柱”支撑:一是“人本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基石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石。三是“主要矛盾论”。她是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是对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精准把握。四是“合力论”。她充分体现了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思想,是相互联系的“合力论”的重要体现。五是“系统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大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和基于若干小系统。这样层层深入系统解析,有利于推动实施和贯彻执行。
两大布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根本联系在于:都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实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区别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目标任务在各个领域的横向规划,侧重于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目标任务的纵向展开,更侧重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二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各个领域的齐头并进、全面展开,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侧重重点突破。三是“围绕”与“保障”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围绕和紧贴“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来实施,同时又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起着凝聚人心、劈山开路、引领规范、保驾护航的保障作用。两大布局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必将披波斩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第一,政治意义:体现出大时代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担当。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征程。面对矛盾问题交织的时代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畏“硬骨头”、不惧“火焰山”,坚决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及盘根错节的矛盾,整治长期积累的顽症,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第二,理论意义:回答了新时期怎样治理国家的重大课题。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也“发生过严重曲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了新的更高境界。
第三,实践意义:空前拓展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双重巨大效应:一方面,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有针对性地具体化了,从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有了更加系统、更加坚实、更加奏效的现实路径;另一方面,她在纵向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之间嵌入了一个“传导杠”,解决了链条“断层”和有力保障问题,从而使“五位一体”建设富有成效地落到实处。
第四,世界意义: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立起大道至简的新范式。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和执政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造成党亡政息的历史悲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反映着当代中国的国情,又契合当今时代的世情,因而具有穿越时空的威力和作用,必然成为对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