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泉州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6-02-27 06:31何丽君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新丝路(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丝泉州古镇

何丽君(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海丝文化”与泉州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何丽君(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深受“海丝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开放的多元文化,拥有多种旅游资源。本文就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海丝文化与泉州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对策,对当今二十一世纪“一带一路”背景下泉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海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产业融合;泉州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06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1]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泉州遗留了丰富的航海与通商贸易的历史遗迹、宗教与多元文化历史遗迹以及城市展历史遗迹等三大类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2]。近年来,泉州不断加强对旅游业的支持,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占比重一逐年上升。泉州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着空间分布较散等特点,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品位高、价值高、知名度高的景点或旅游产品十分缺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泉州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怎样将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旅游资源众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泉州的知名度,但由于各景点分布相对较散,城市内部交通通达性尚不够完善,导致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尚处于发展阶段。

1.注重物质开发,文化内涵深度不够

文化是无形的,建筑、器具等物质作为文化最基本的载体,能够让旅游者直观地感受到文化。过度注重对历史遗址遗迹的开发,容易忽略其本身所承载和要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同时,文化的无形性又决定了不能使得所有旅游者都能够深入地了解文化内在的涵义。因此,在开发海丝文化旅游资源中,保护和重修历史遗址遗迹时,应当适度地利用物质形式,深度挖掘和展示海丝文化的内涵。

2.强调点的开发,忽视点线面结合

在海丝旅游开发过程中,强调个别景点的保护与重建,相关旅游资源点线面的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如开元寺、清源山知名度较高,旅游发展较早,相关旅游产品市场较广,但如洛阳桥、安平桥等景点开发较为滞后。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以及经济价值,我们应当有重点的点线面全面开发海丝旅游,树立品牌效应,借助海丝文化将泉州打造成国际性文化名城。现在,这些资源一方面受自身条件限制,如地域分布、资源类型等,在旅游产品组合上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受体制约束,整体开发难以实现,各个景点(企业)首先考虑自己的经营效益,忽视整体品牌效应。第三是着重强调地区内的开发,与外联系不够紧密,海丝旅游有点而无路。

二、泉州海丝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

1.文化旅游演艺模式

旅游演艺是伴随主题公园的演艺活动而发展形成的旅游产品。具体来说,主要是指文化和旅游两大类型企业在保留原生态、传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表现形式,使其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演艺节目。鉴于旅游演艺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的重要作用,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开创文化旅游演艺模式,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扩充演艺项目,稳固既定市场

整合目前与海丝文化相关的小型旅游舞台演出,打造一批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扩大当前旅游市场。

第二,融入地方特色,打造舞台精品

立足地域资源,以闽南文化为源头、八闽文化为背景、侨乡文化为特色、海丝文化为兴起,大力开发泉州优秀文化遗产,依靠现代科技和技术,瞄准国内外市场,创作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舞台精品。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大市场

借助网络、微博等多种新老媒体加强宣传和营销,并根据各细分市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在现有的休闲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公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泉州海丝文化旅游产业。

第四,合理利用,保持原真性

文化资源是稀缺的非消耗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合理利用中保护、在有效保护中利用”的原则,全面提升泉州海丝文化内涵,避免因一味地追求市场利益而失去文化的原真性。

2.文化旅游节庆(节事)模式

文化旅游节庆(节事)是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和内容上的重组与融合,精心策划和组织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节庆活动,通过地区媒体宣传报道,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和机会,突出旅游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泉州目前举办的旅游节庆(节事)主要有:“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泉州茶文化旅游节”、“2014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以及“2015亚洲文化艺术节”。

泉州旅游节庆(节事)类型数量都较少,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上。除了传统的民俗节庆、特定的活动不宜改动时间外,旅游节庆的举办应当交错举办,防止短期内旅游流超负荷现象的发生,使节庆旅游常态化发展。

第二,类型上。增加与海丝文化有关的旅游节庆,丰富旅游节庆活动,尤其是体验型的旅游节庆,让旅游者能更加直观深刻滴体验到海丝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第三,品牌化。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旅游文化节庆品牌活动,增强活动中游客的参与性,满足游客体验文化、民俗风情的愿望,使旅游节庆活动成为活动规模大、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载体。

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游客提供了一种集主题性、文化性、娱乐性、休闲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满足了人们对主题体验旅游和文化娱乐休闲方式的追求。这种以文化体验和休闲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次升级。

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正式公布了81个在建或基本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其中,泉州拥有11个,但尚无涉及海丝文化的产业园区。泉州应当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筹建海丝文化产业园区。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筹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创性。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应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和原创性,杜绝抄袭和剽窃他人的创意和想法。

第二,可接受性。文化创意产业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显示的文化底蕴应当能够和游客产生较强的共鸣,即文化认同感和可接受性。

第三,可进入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完善园区内外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良好的可进入性,拓宽市场。

4.开放式街区模式

目前开放式街区以历史街区和现代商业街区为主,福建目前拥有6条中华历史名街,保存相对较好,文化历史价值较高。借鉴福州三坊七巷,针对泉州历史街区的开发,建议如下:

第一,建筑元素。开放式街区应当具有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形态和结构,开放式历史名街要保留历史风貌——求“旧”,如保留具有闽南特色的骑楼建筑、嘉庚式建筑。现代商业街区可以求新、求异,彰显时代特色。

第二,人文元素。力求文化内涵与开放式街区高度结合,泉州历史名街应最大限度的展现海丝文化。现代商业街可以拟定某个主题,所有配套设施围绕其进行。

第三,商业功能。开放式街区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商业活动。完善的商业街区应当包括购物区、餐饮区、娱乐区、休闲区等等,各功能板块相互支撑和补充。

第四,开放式街区内的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在此游览购物空间内,尽量减少大型交通工具出行,以免影响游客通行。

第五,景观设施方面,注意布局的合理性,增加步行街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5.宗教古寺体验模式

古寺庙既是游客游览参拜的胜地,也是彰显历史文化积淀的载体。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加,许多游客想寻找一片净土,接受洗礼,放松身心。而古寺庙,能满足游客的这种心理需求,让游客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体会一种在世俗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感觉。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古寺庙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古寺庙的旅游产品还需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创新,以体验式旅游产品为主,带给游客深刻、独特的体验。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的重要痕迹,泉州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知名度高,古寺众多,分布广泛,与其他旅游资源配合较好,有利于发展宗教古寺体验旅游。古寺体验旅游不同于以往的宗教圣地观光游览,以游客为主体,强调其参与性和体验性。

6.古镇(村)居民生活原生态再现模式

古镇是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有机整体,不仅有古建民居、历史街区及民间工艺等有形的旅游资源,更有包括空间环境、民族艺术及节事活动等的无形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与现代文明隔离所保留的传统环境迎合了现代游客求异的心理[3]。 泉州历史悠久,海丝文化底蕴深厚,大多数与古镇、古村落相关,因此。保护并开发好海丝线上古镇、古村落,将古镇居民生活进行原生态再现对海丝旅游发展有重大意义。

当前中国古镇的旅游存在着原真性受到破坏,旅游策划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等问题,未来古镇旅游市场的竞争必将是深度旅游的竞争,这就需要对古镇(村)旅游进行深层次合理规划。

第一,保护古民居、古建筑。福建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9处,其中重要的名人故居、大宅第等更是众多。其中泉州仅有蔡氏古民居一处。古民居、古建筑是古镇旅游资源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古镇旅游的“壳”,只有保护好“壳”,修旧如旧,完整的保存历史风貌,才能进一步发展古镇旅游。

第二,生活、生产场景原生态再现。建筑是“壳”,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为古镇旅游的灵魂。若失去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古镇也只是一座死城,那么古镇旅游也仅停留在观光游览层次。首先,对当地特色生产方式进行挖掘和传承,在村镇中设立小型作坊,供游客体验和参与。如茶叶作坊,蔗糖作坊等等。其次,可搭建戏台,定期表演闽南地区特有的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等等。最后,整合民俗节事表演,发扬当地文化传统。从而全方位再现古镇当年风貌,挖掘古镇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性,深入发展古镇旅游事业,让历史活起来。

7.虚拟社区模式

虚拟社区又称为在线社区(Online Community)或电子社区(Electronic Community),作为社区在虚拟世界的对应物,虚拟社区为有着相同爱好、经历或专业相近业务相关的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场所,方便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根据虚拟社区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建立虚拟旅游社区从而发展旅游业。

首先,开发泉州海丝文化重点景区的在线游戏,建立虚拟景区,将广大的游戏爱好者发展成为潜在的游客。

其次,制作景区APP(客户端),免费供大众使用,但须注册账户。APP除了提供基本的景区景点介绍,景区导览图,实时讲解外,还可增加讨论区、留言区、点赞功能等等。

再次,线上线下互动。将线上虚拟社区和线下景区所在社区对应起来,责任到人,实现虚拟社区的网格化。虚拟社区提供的服务版块根据游客需要而设定,使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影响虚拟社区的构建。虚拟社区的所提供的服务是现实社区的服务的延伸和提高。

以上方式能够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手段来获得游客满意度等数据资料,从而更加直观地、有针对性地改进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游客作为旅游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总之,泉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借助“海丝文化”这张王牌来打响知名度,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从不同方面将海丝文化与泉州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精品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

[1]马勇.南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研究[J].社会主义论坛,2015,2:38-39.

[2]骆文伟.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9-71.

[3]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 12:52-57.

[4]巫大健.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元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3.

[5]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5.

[7]张朝枝,邓曾,游旺.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6):19-24.

[8]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2010.

[9]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74-78.

[10]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8.

[11]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 22 (4):6-10.

[12]陈志宏.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滨海史迹的研究与保护[J].南方建筑,2006,(9).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古镇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