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

2016-02-27 00:50
学习月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时代化社会科学哲学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省直工委党校党的建设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同志今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邃,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认识、新思想、新观点,极富思想性、时代性及指导性,具有重大的理论说服力和思想引领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发动意识形态的斗争来西化、分化中国。伴随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陷入发展的低谷,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西方国家通过宣扬“普世价值”,企图动摇我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质疑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当前,有些西方国家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十分嚣张,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达到其推翻我国革命政权的目的。

二是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三是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仍然面临诸多掣时。在回应国际舆论对我国政策的歪曲和对我国制度的抹黑上略显乏力,“有理说不清”。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我们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发展的最主要的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最主要的成就凸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发展性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珍贵理论品质。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好地维持了马克思主义静态系统中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那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则充分体现了动态系统中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而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则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在新的起点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别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古语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并不限于某个学科领域,它博大精深,有科学世界观也有唯物辩证法。它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依据。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因为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党才有底气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外在基础。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之基本途径

一要认真研学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懂真信,是一个立场是否站稳、学风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真学真信是前提、是基石,真会真做是延伸、是目标。其次,要认真踏实地研学马克思主义,而不能采取浅尝辄止的态度、蜻蜓点水的学习方法。只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汁原味吸取,“谙熟于心,才能晓之以道,”掌握真谛、融会贯通,才能从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最后,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将其精髓实质运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和理论语境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无疑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问题的有效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根本上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使前者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从而给原有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树立六种意识:一是结合意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表达方式的辩证统一中推进时代化。二是创新意识,在理论创新中推进时代化。三是全球意识,在准确把握世界大势中推进时代化。四是开放意识,在吸纳世界文明中推进时代化。五是问题意识,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时代化。六是实践意识,结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推进时代化。

三要坚持“双研究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由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把人民性贯彻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分析、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是时代主题的正确应对、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时代精神的哲学体现、现实问题的科学回答。当代中国的改革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面临着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转变经济结构,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落实全面小康,等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急需破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践履自身的社会责任,就应该将学术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相结合,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相联系。只有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进而把整个社会向前推进。

四要大力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深刻认识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使命和基本国情。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定义权,创新宣传、创新表达,有效地利用不同媒体,与不同群体沟通,把道理讲清、讲透、讲够。同时,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好中国声音。要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与根脉,在充分彰显民族特色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着眼现实需要,梳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核心价值相一致的科学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之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要科学对待西方话语体系,以分析批判、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西方的基本概念、理论、范畴,借鉴其有益成分,为我所用。要以中国特色学术语言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世界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根本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构建让本国和世界人民听得懂、能信服,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时代化社会科学哲学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