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2016-02-27 08:20郭礼喜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33期
关键词:课外俱乐部体育课

郭礼喜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郭礼喜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动有机 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为了继续深化、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将课外体育活动有关内容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开设体育第二课堂 ,是体育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来探索和研 究我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为体育课程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改革;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1.069

1. 研究对象

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教学为研究基础,对武汉市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进行访谈,在此模式基础上,对我校25名体育教师和956名学生进行调研 。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查阅了多种学术期刊、相关文献、报告及优秀硕士论文,并对文件进行分类归纳,为研究提供大量理论依据。

2.2 访谈法

实地走访武汉市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了解并搜集关于武汉市其他普通高等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一些重要信息,为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问卷设计打下基础 。

2.3 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全面设计了关于武生院实行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卷。其中对体育教师发放了25份问卷,对学生问卷发放了1000份。各回收 25 份和95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5.6%

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 spss10.0 数据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相关数据。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

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把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并把课外俱乐部活动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始终坚持把体育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给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拓宽学习的途径。

3.2 体育教学专家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看法

体育教学俱乐部当前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俱乐部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而产生的,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竞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集教、学、练 、赛为一体,它更加有利于同学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表1可以得知 ,专家们非常赞同课 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模式,赞成率达75%,少数专家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 作为一种新 型的体育教学模 式 ,还有待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检验。

表1 专家对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看法(N=8)

3.3 教师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俱乐部模式的态度

体育课实施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将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它使体育课程得到了延伸,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此模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为学生以后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空间,而且课外俱乐部也给了全校教职工活动的一个平台,丰富了校园业余文化生活, 获得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从表2可以看出有80%的教师赞成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但也有20%的教师觉得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下结论,这部分教师主要是考虑场地器材、夜间灯光的配置、实施的可操作性等。

3.4 学生对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态度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 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 ,以锻炼身体 、陶冶情操 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是体育课程的延伸,两者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在体育课不能满足大学生运动需要时,体育技术动作在有限的体育课上得不到熟练和巩固时,课外体育活动起到了弥补作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多样化 、组织形式灵活多变 、空间领域广阔 、活动时间自主等特点,深受大多数学生的喜欢 ,如表3所示 ,62.3%的学生是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但也有22.2%的学生不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体育这门课程没有兴趣,还没有意识到体育课对他们的重要性,体育意识缺乏。

表3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N=956)

3.5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否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的看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核不重视甚至忽略,那么也就失去了实施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公正合理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反之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降低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从表4可以看出,有88.1%的学生认为应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可见,同学们对课外体育活动还是很重视的,认识到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考评的管理,制定出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表4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否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的看法(N=956)

3.6 我校教学环境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状况

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设施、校园体育文化等,体育教学是离不开场地和器材的,课外体育活动更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否则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我校的场馆虽然还比较欠缺,但都配有灯光设施,可以加大它的利用率,况且有些运动对场馆的要求不高,可以在有灯光的空地开展即可,因此,总体上基本能满足课外活动的需要,为我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浓厚,各种课外体育竞赛开展得轰轰烈烈,对我校的体育工作起了宣传作用,激起了全校师生员工的体育热情。

4. 结论与建议

4.1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成为体育课教改的一个热点话题,通过对专家的走访调查,专家们一直认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又一大领域。

4.2 通过调查得知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 的一致认可,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符合当前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要求 。

4.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些困难 ,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4.4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课外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基本已达成共识。

4.5 我校的体育场馆数量虽不多,但都配有灯光,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基本上能满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况且,我校可利用的现有资源较多,例如空地面积广阔,也能为教学提供一定的使用空间。

4.6 我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浓厚,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7 根据本课题可行性研究结果,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建议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以下策略:在三自主的原则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课内体育教学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并同时选择一个体育俱乐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即学生在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人人必须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采用“打卡”考勤,并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最终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

[1] 范桂玲.普通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2] 邓红杰.西南大学 施 “ 1 + 2”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授课新模式[N ] .中国体育报 ,2008 —12 —03 (5) .

[3] 龚婉敏,徐永生,胡惠.高校公共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 ] 陈小蓉 .大学体育课程“ 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6) :8 13 —816 .

[5] 王宗平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的整合与运作 [J] .体育与科学,2002 ,23 (3) :72 —74 .

[6] 张华君.我国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剖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5):19-21.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J20)。

郭礼喜,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

猜你喜欢
课外俱乐部体育课
小满课外班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