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洪乐
朱玮杰掌控中国电影营销风向标
本刊记者 洪乐
朱玮杰,80后,泉州人,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自在影业有限公司总裁,策划电影营销案例40余部,创下多项票房纪录,总票房近百亿元。
“有时候,营销是可以改变一部电影命运的。”来自泉州的影视营销策划专家朱玮杰,就是这么一个扭转电影命运的人。
2015年,由大鹏执导的电影《煎饼侠》爆红,拿下了近11.6亿元的票房,影片的背后推手——朱玮杰和他带领的团队功不可没。
由于《煎饼侠》是由网剧《屌丝男士》的原班人马制作,是一部有着强大互联网基因的电影,新媒体营销自然成为了宣传主轴。而这部分工作,正是朱玮杰来操盘的。
《煎饼侠》原先打的是“英雄反转”的牌。“虽然前期效果不错,但是中等成本的制片,与‘超级英雄’电影的调性还是有不小的差异,一味侧重‘超级英雄’的概念,会不会让观众心理预期过高,导致影片上映后‘口碑滑坡’呢?”在接手宣传之后,朱玮杰提出了疑问。
朱玮杰带领着他的团队通过“自在电影营销评估系统”分析,对于“预期偏差”这样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重新确立了宣传主线——从“超级英雄”反转为“屌丝逆袭”,风格从“高大上”全面转型为“接地气”。
主线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执行了。为了让宣传活动更“接地气”,朱玮杰团队和大鹏团队一起策划了“大鹏摊煎饼”“大鹏进蓝翔”等活动。由于这样的宣传活动自带话题性,关注度上升得很快。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除了特意的营销,使用巧劲的借势营销也是不可少的。
2015年4月15日,北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考虑到已经有不少人拿沙尘袭击北京CBD的图片进行恶搞,朱玮杰放弃了恶搞这个思路,从另一面出发,制作了一个“擦亮北京”的H5小游戏,然后在游戏界面的醒目位置标上《煎饼侠》的上映日期。这个游戏在朋友圈扩散后,点击量超过6万次,《煎饼侠》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宣传。
“妈,我的朋友圈有个你”的H5小动画,则是朱玮杰在母亲节期间做的另一次借势营销。这个动画内容主要是赞美母亲,说母亲才是守护自己的“超级英雄”。动画放完之后,用户还可以通过这个H5小程序,在朋友圈上传自己和母亲的合影。
这些精心设计的新媒体物料,不仅得到了大众认可,更有大量网友主动在线上参与互动。朱玮杰说:“电影新媒体营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重点不在于量,而在于质,真正的互联网营销不是像传统媒体一样拼版面、拼位置,而是拼感动、拼情怀。”
这样的互联网营销方式,在朱玮杰的电影营销生涯中并不是个例。宣传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时,朱玮杰同样成功制造了“回家的路”“爸爸请慢点老”“帮失孤原型找孩子”等“拼感动、拼情怀”的热门话题。
在朱玮杰的推动下,《煎饼侠》在上映前就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而在影片上映后的口碑营销中,朱玮杰重在强调“爆笑减压”和“小人物追梦”的大众共鸣点,巧妙避开了电影本身的一些不足,并设计了爆票房海报、袁姗姗“自黑”片段等,都引来不少网友主动转发。
《富春山居图》在豆瓣网上的评分低至2.9分,总票房却达到3.1亿元。在遭遇了媒体、观众、评论界全面围剿后,这部“烂片”竟上演了“零好评高票房”越骂越火的奇怪剧情。
它的幕后推手,同样是朱玮杰。
正式接触《富春》片方之前,朱玮杰对这部电影的“奇葩”之处已略有耳闻。影片上映前4个月,朱玮杰看到了片子,心情有点沮丧:“男主角刘德华的另一部类似题材的《未来警察》票房只有6000万,《未来警察》故事比《富春》更完整,《富春》票房难道会比《未来警察》高?”
朱玮杰对《富春》的导演说:“单从演员来看,预期票房6000万到一个亿,可能比较悲观,但从电影质量看,我只能这么想。”
虽然已经预料到电影可能出现的差口碑,但进一步研究之后,朱玮杰还是接下了《富春》这个案子。“吸引我的是它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中国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做到把这么多的商业平台融合到一部电影里。接手《富春》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朱玮杰对影片定位的精准是业界公认的。在他看来,《富春》是大片,那营销就按照大片的格局来做。他将这部电影从“超感官炫酷迷情大片”的模糊定位修改成“中国版的《碟中谍》特工片”,并且简化关键词:“刘德华就是中国的汤姆·克鲁斯,林志玲就是中国版的邦女郎,强化概念。”
《煎饼侠》宣传海报。
《富春》上映前,朱玮杰坚持不让片方给媒体看完全片,只放了30分钟的剪辑版,保证了在上映前没有媒体的“恶评”,并持续做大量的明星发布会。
大片以往的宣传操作模式是在一线城市狂轰。然而朱玮杰结合艺人影响力等进行分析,并做了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微博、百度指数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主攻二三线城市。他还借助中影集团在发行方面的优势,使《富春》获得了40%的黄金时段的高排片率。
前期铺垫都做好了。《富春》首映当晚,朱玮杰坐在公司楼下刷微博,越刷心情越差。“网上几乎是一片排山倒海的差评,”他开始质疑自己,“我的很多尝试是不是失败了?”
得益于高排片率,第二天首映票房出来,4600万元。朱玮杰松了一口气,但他很快意识到,接下来还有很重要的一步要走。
既然做不成口碑营销,那就来个“骂点变炒点、变笑点”好了。他找了“留几手”等“大V”在微博上发准备好的“吐槽式影评”,影片的所有硬伤、穿帮镜头都用“吐槽”和“笑点”重新包装。
这招很快起了效果。随着网友吐槽热情的高涨,《富春》也成了“不看不能说话的影片”。
影片营销成功了,但面对着业界对于该片“名不副实”“过度营销”的诸多批评,朱玮杰也有过强烈的纠结:“每一个做电影的人,都是带着梦想而来的。”
有一次,公司同事还跟他辩论:“我们到底算不算卖假药的?”后来朱玮杰这样说服自己:“就算是罪大恶极的罪犯,也需要一个辩护律师吧?”
“《富春山居图》,你不能问我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我得对甲方负责,所以我不能说它不好。但对于电影好不好看,口碑怎样,我心里是有评估和预知的。像《富春》这样的影片,只要多花80万到100万元买一个剧本,可能票房就能多收3亿。”朱玮杰事后总结道。但令他痛苦的是,一家电影营销公司没办法改变这些。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在营销上的成功让人大跌眼镜的话,那么,《黄金时代》遭遇低票房也同样让人匪夷所思。
《黄金时代》的各项配备不可谓不高。导演是执导过《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片的许鞍华,主演是票房号召力极高的明星汤唯、冯绍峰,排片在国庆黄金档,7000万元的投资成本,还有媒体不遗余力的助威叫好,这样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影,却终遭市场冷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黄金时代》的营销方案也出自朱玮杰之手。
看完成片后,朱玮杰非常喜欢《黄金时代》的质感:“这真的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精品之作,应该很合文艺青年的胃口。”
“我自己对鲁迅、萧红、胡风等作家展现的民国作家群像非常神往。”朱玮杰主动找上了门,这可是他电影营销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主动接宣传,我是抱着‘朝圣’的心态。”
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深知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商业片太多。“文艺片上映就像羊入狼群。想把羊包装成狼,谈何容易!”
他也直言早就清楚这部影片的营销难点:“3个小时的片长太长了;影迷大多不了解萧红和她的作品;片中角色直接对着镜头讲话的拍法会时常让人出戏;而且国庆节的排片档期,也许大家更愿意选择轻松的片子。”
《黄金时代》充分体现出了文艺片和商业化发行之间的矛盾,但朱玮杰此前曾有过一些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文艺片营销案例。例如喜剧片《青春派》,这部由一帮高中生主演的“无明星、无特效、无大制作”的影片,在朱玮杰的运作下,以400万元的投资搏回了3000万元的票房,并且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完成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逆袭。此类成功案例给了朱玮杰一些信心。
1_未来两三年内,朱玮杰的主要精力依然会放在营销上。
2_《黄金时代》宣传海报。
3_《滚蛋吧!肿瘤君》宣传海报。
4_《夏洛特烦恼》宣传海报。
他的团队主要负责《黄金时代》平面和落地部分的营销。具体来说,平面部分指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约通告、发专访等;落地部分则是指发布会等相关活动。为了把这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做高做大”,在营销上把电影的格调和品质做出来,他策划了一系列微电影、剧照展、“黄金沙龙”、纪录片的展映,“找文化名人和许鞍华对谈,打动高端观影人士;围绕《黄金时代》讨论艺术、摇滚、电影等话题,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他还提出过一个颇有卖点的想法:“我们曾想让魔岩三杰——张楚、何勇、窦唯重聚,共同打造本片主题歌,但最终未能成行。”
此外,他通过海报营销等手法,让《黄金时代》在没公映之前就已被大众所熟知。
然而,最终的结果还是让朱玮杰有些失望。
得知票房失利后,他颇为矛盾:“虽然电影好坏并非只用票房衡量,但在营销公司看来,票房还是第一位。有的电影在它的世界中确实有特别的绽放方式,至少从营销环节来说,我觉得我们是尽力了。”
如果无论是从便利店走到咖啡馆,还是在手机上下载个打车软件,某部电影的信息都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那么你会不会对它印象深刻呢?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传递电影信息,这就是朱玮杰巧妙运用的“跨界整合营销”了。然而,这种营销手段并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让朱玮杰最有底气和自豪的是,他的企业品牌库中“趴”着上百家快消品企业等着跟他一起“玩”电影跨界营销。他还设立了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手机客户端合作。除了《黄金时代》之外,他甚至没有主动登门拜访过一家电影公司,所有合作方都是“老主顾”。
在电影《窃听风云3》上映之前,不少“吃货”就发现,在某知名餐馆的餐桌上,竟然贴有影片的海报。但并没有人想到,这些海报桌贴遍布该餐馆北京、上海的350余家门店,总数高达2.5万张。这自然是朱玮杰的手笔。
不仅如此,《窃听风云3》还全面覆盖酒店、餐厅、夜店、咖啡厅、便利店等实体店,与乐蜂等电商、喜马拉雅等APP的合作则超过了20家。
同样,电影《整容日记》上映前的4个月里,朱玮杰也利用了自己强大的企业库为影片宣传布下天罗地网。
那段时间,《整容日记》在各大电视台、电台的人气节目中高频次露面,其宣传视频还在北京、上海、天津的部分商场LED大屏幕及北京约300个社区的LED宣传屏上每天各播放数十次,宣传反响极大。
在新媒体合作方案中,《整容日记》则与淘宝、腾讯、唯品会、乐蜂网等互相借力推广。由于整容是女性关注的话题,朱玮杰团队与乐蜂网合作时,结合其平台“桃花节”宣传,搭载《整容日记》相关信息,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影片造势。
就这样,在2014年的清明节档期,《整容日记》这部中小成本影片荣登国产片票房冠军宝座。
而在一次朱玮杰主导的某部电影与某服装品牌的合作中,他们把库存服装重新包装做成电影大礼包,派送给购票观众。观众花30元钱买一张电影票,就能得到一件价值60元的礼品,营销效果自然很好。
“对企业客户而言,这种合作实现了广告效应;对片方而言,可以削减预算;对于观众而言,得到了实惠。说到底,跨界营销就是实现资源整合,三方获利,三方都满意。”朱玮杰说。
《让子弹飞》《匆匆那年》《爸爸的假期》《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这些高票房国产电影,背后都有朱玮杰及其团队的身影。而你一定想不到,这样一位业内公认的电影营销高手,4年前才刚刚正式踏入这个圈子。
“国内娱乐营销行业发端于2010年左右,各大卫视的品牌部、电影公司的营销部门都建立于此时。当时那一拨娱乐记者,应该是最早接洽中国娱乐营销的人。”朱玮杰说,“一方面娱乐记者身在媒体,对市场比较了解。另一方面,娱乐记者与影视公司沟通也比较多。”
当时的朱玮杰,正是一名娱记。
从华侨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东南早报》工作,很快就从一名普通记者升职为最年轻的娱乐部主任。2011年,自信于对国内甚至是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都有足够的了解,他辞去报社的工作,踏上北上创业之路,成立了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离职前,朱玮杰说:“我曾经是个好记者,现在是个好娱乐记者,但是很快就不是了,那时候我会是个好生意人。”
短短几年,朱玮杰就实现了对自己的承诺。他以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性格,白手起家,在影视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除了电影,他还策划过《幸福来敲门》《爱情公寓3》《太平公主秘史》等20多部热播电视剧的营销方案,并整体包装策划了《中国梦想秀》《梦想合唱团》《喜乐街》《中国星力量》等10多档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而他的公司也逐步发展为拥有四家营销、投资方面专业子公司的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浙江自在影业有限公司成立,创始人同样是朱玮杰。由于这是俞敏洪旗下的洪泰基金成立后投资的第一个项目,自在影业从出娘胎起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自在传媒定位在营销不同,自在影业定位在独立制片上。如今,朱玮杰已担任过多部影片的出品人、制片人。
近日,自在传媒披露招股书,计划在年内挂牌新三板。如果挂牌成功,朱玮杰将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影视营销公司的老板。
“我希望通过上市,让自在传媒在行业里确立绝对的领导地位。”朱玮杰说。而他最终的目标,是成立一个影业集团综合体,上打通制片,下打通发行,“然后我们还会有自己的发行和院线体系”。
不过在未来两三年内,他的主要精力依然会放在营销上。“我们的步骤很明确,先把营销的内容填满,把营销做得更好更强大。尽管节奏不是很快,却发展得比较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