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6-02-26 09:59冯晓虹
科技视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践环节创新能力

冯晓虹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本文对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实施对象,必然成为重要的人才储备。然而在大学生培养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助于培养更加符合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针对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紧跟时代发展,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陈旧的问题,尤其是工科的专业课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仍旧十几年如一日的使用同一教材照本宣科,不及时更新内容,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跟随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2 突破传统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依赖性较强,往往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讲,课后应付作业,而由于授课学时有限,课程内容是硬性规定,不少教师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完成授课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受到影响,创造性必然受到遏制。

知识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比如通过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始终被问题牵着走,逐步寻求到问题的真谛;也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拓宽思路,调动学习积极性。

另外,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象生动地解释课程中的难点,但也要避免将多媒体教学仅理解为减少教师板书工作量,用大段文字的堆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但就目前培养体系而言,应当考虑补充一些与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在工科专业开设涉及交叉学科、学科前沿、创新方法论的课程,在学生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或者增加交叉学科选修课的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比例和质量,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课程占了较大比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实践环节对工科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就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尽人意,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一方面,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等环节就是为了挣学分,并且与笔试必须当场独立完成不同,实践性环节通常持续数天,这就给了部分学生偷懒的可能,不认真思考而直接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有时由于实验设备数量不足、维修不及时等原因,不能保证每名学生一套设备,容易使得思想懒惰的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旁观者。为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提供多样性实践任务;还可以将部分教学任务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切实达到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3 依托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课内教学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严谨性,但由于课内教学往往偏单调,需要课外形式作为补充。近年来,高校的课外科技活动精彩纷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内知识,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科技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实践过程,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要求能够迸发出新的灵感、想法,还要求能把这种灵感和想法变成现实的存在,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寻求新途径,而这一过程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3.1 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激发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

部分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一味追求学分绩点,认为其他活动都是浪费时间;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想参加但又惧怕,对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心中没底,感到困难重重,害怕失败,不敢迈出这一步。学校应当从新生入学起,就通过多种渠道(如学校媒体、报刊和海报、班会、讲座等)宣传课外科技活动,解读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介绍课外科技活动的种类,宣传学长们成功的案例,让广大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提高主观能动性。

3.2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活动,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学习基础、学习方式、特长爱好各有不同,这意味着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能一刀切,要尊重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性,实现以内容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使得课外科技活动多样化、层次化,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依托学生科技社团,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活动。如校科协、院科协、各类科技主题的爱好者协会等吸纳了广大有参与科技活动意愿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从事科技活动,指导教师主要作用在于把关课题方向、解决疑难问题,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配合完成,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是科研课题,笔者所在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设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实验项目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等项目,每个课题组均配有专业指导教师,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受益学生面广;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安排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从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分解出难度适中的子课题,提供学生参加科研的机会,把自己的项目课题、科研经验等与学生分享,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情况。笔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国内知名的理工科特色高校,始终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学校每年组织各类校级科技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校级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广,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校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国家级和国际赛事,近年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频获大奖,学校取得的成绩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以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例,我校有500多名学生参加校级初赛,经选拔后参加全国比赛的有近百人,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7项,省级二等奖11项,共计25项,获奖率69.4%。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对高校而言需要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洪.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

[2]顾秉林,王大中,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

[3]吴凤娇,把多铎,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中国电力管理,2013(25).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实践环节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高职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