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体基因序列是一回事,但想要修改编辑其中的内容则要进入到完全不同的另一领域。对于前者,我们只是作为观察者的角色去了解自身生理结构中所蕴含的内容;而对于后者,想要轻易改变这些已经存在于地球上上万年甚至更久的自然力量,最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几乎没有人可以回答。就在2015年4月,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人体胚胎进行了科学实验,实验的内容是通过CRISPR-Cas9技术编辑人类胚胎中可能导致先天性β型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相关的学术论文在《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上发表后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这次实验只使用了有缺陷的人类胚胎,所有样本均无法发育成为婴儿,不能正常出生。而这些样本则来自于当地的医疗机构。对于这次实验,研究人员表示希望通过CRISPR-Cas9技术来精确定位胚胎内导致β型地中海贫血的缺陷基因,并将正常功能的基因信息编辑入胚胎,随后观察其实验结果。然而遗憾的是,最后所有能够得到的85个样本案例无一能够达到要求。有些胚胎内的缺陷基因没有被精确编辑,有些胚胎直接死亡;有些被编辑的胚胎克服了基因编辑的影响,出现了遗传嵌合现象。另外,DNA突变的情况也在实验中出现,导致实验对胚胎造成间接损害。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将所有的实验数据通过《蛋白质与细胞》杂志向全世界进行了发表。
哈佛大学的干细胞专家乔治·戴利博士对于这一实验并不认同。他认为如今的科技水平远没有达到可以进行相关研究的地步。这次的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在“体外受精阶段消除疾病基因”的想法在现阶段只是科研人员的异想天开,并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相关的技术也远远没有做好准备。而不少专业人士担心的是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对于那些急于想要成为“业界第一人”的科学家们而言,编辑基因背后隐藏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来说,都希望突破的结果是在自己手中诞生的。在中山大学的学术论文于《蛋白质与细胞》杂志发表之前,他们原本想将论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两家业内最权威的杂志上,但两家杂志均以“道德伦理”为由断然拒绝发表。
实验结果中的DNA突变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危险。自然界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任何一种生物,当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都会自然地进化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突变。对于地球上众多生物的研究早已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而人类也可以说是这之中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问题是,人类的基因密码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旦写入便一成不变?还是也会根据植入基因内容的改变而产生改变呢?由于这一不确定性,科学家的研究将很难在一种稳定的基础上得到可行的方案,对于大自然的法则,人类是不是真的有了挑战它的能力?
自然界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任何一种生物,当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都会自然地进化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