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文(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新常态视域下的南阳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
李延文(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南阳文化旅游产业在新常态背景下,怎样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要强化政府协调作用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观念;二是要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品牌——伏牛山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胜地;三是要注重文化融入旅游,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提升档次品位;四是要打造凸显南阳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五是要研究开发“互联网+旅游”的新兴旅游形式,创新信息旅游经济;六是要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新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七是要紧抓“生态”,大力发展不同主题的生态观光乡村游;八是要规范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育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九是要以法治化理念引领旅游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大趋势未变,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便捷的交通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保障了旅游业的持续繁荣,使文化旅游业仍然处于黄金机遇期。
1、经济转型升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
适应新常态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经济的转型升级——转方式﹑调结构,走出一条以转型改革推动现代服务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从而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门类,转型升级发展,正当其时。
2、经济总量第二位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要求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带来人均GDP的增长,进而带动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结论,我国旅游产业将迎来需求多元化共同爆发增长的时期。2011年南阳市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2014年人均GDP为3821美元,接近4000美元。尽管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但是,受到周边省市的影响和拉动,南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与全国的发展趋势相接近,进入休闲度假和多元化发展时期。
3、生态文明建设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拉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内容。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无烟工业,无疑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一个重要产业,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这一产业必然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自然环境兼容南北,文化底蕴融汇多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文化厚重,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交通通讯资源,这是南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1、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南阳的文化旅游产业起步发展,势头喜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均超过20%。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由2001年的0.58%提高到2014年的8.3%,反映出文化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到2015年,A级景区已经发展到35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15家,2014年,西峡县老界岭和恐龙遗迹园景区成功晋升为5A级景区。南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南阳市的重要产业。根据其历史发展轨迹,可以预测,该产业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必将对南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2、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多年来南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该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是南阳市的旅游收入增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7.9%下降到2014年的8.3%。
二是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尽管这一比重在稳步提升,但仍然未达到10%,未能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三是相比较而言,南阳市的旅游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先进地市,不能令人满意。2014年南阳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占GDP比重达8.3%,但是,与安徽的黄山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相比,差距悬殊。即使与全省平均水平的12.5%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差距反映出该产业存在着制约其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导致了全市“旅游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大,旅游业的发展后劲还有待增强”。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有资源利用不充分,有文化结合不紧密,有产品宣传不到位,有品牌缺乏竞争力”。
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面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南阳市要在其中取得比较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旅游实力为核心,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南阳市旅游产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人文﹑山水景观相分离向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文化旅游转变,由注重旅游景点建设向注重旅游全要素提升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实现南阳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1、强化政府协调作用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观念
完善机构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监督功能。组建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组建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强化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工作制度,对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建设用地﹑旅游税费征收﹑旅游市场的宣传﹑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基础建设融资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加强协调统筹;要加强对市场营销﹑行业监管﹑假日旅游等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创新南阳市与周边地市旅游合作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产业发展和重大旅游项目的组织和统筹力度,全市重大涉旅项目应向旅游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并提交旅游策划方案。
强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观念,整合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方面,要破除各自为政的落后观念,解决“低”﹑“散”﹑“乱”的痼疾,实行几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线路,统一宣传,统一培训,统一资质。整合旅游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休闲养生载体﹑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服务品质﹑美化旅游环境,努力把南阳建设成为融文化观光﹑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全国著名文化休闲养生度假旅游胜地。
2、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品牌——伏牛山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怎样使南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关键就是培育精品品牌。必须打造出像长城﹑故宫﹑西湖﹑清明上河园﹑云台山那样的知名品牌——精品品牌。
南阳文化旅游精品品牌定位:伏牛山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该品牌定位理由:第一,地理优势——南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降水等最适宜人居住;地处伏牛山核心区域,最有条件打出“伏牛山”品牌。第二,产业基础——南阳市辖区内的西峡﹑淅川﹑内乡﹑南召﹑镇平﹑方城等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走在全市前列,并省内外知名,南阳市的4A级以上景区基本集中在这几个县。依托南阳优越的山水资源和张仲景及中医药资源兴建的张仲景国际养生城﹑莲花养生城以及麒麟湖养生城等大型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第三,品牌优势——南阳的“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06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2010年10月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评估,2011年10月《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详细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第四,资源优势——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及水资源在全省位居前列,适宜于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第五,政策优势——2006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伏牛山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伏牛山打造“成为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河南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精品品牌构成:老界岭﹑宝天曼﹑五朵山(依帝山)﹑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桐柏山,辐射丹江渠首﹑猿人大峡谷﹑楚长城﹑七峰山﹑赊店古镇﹑石柱山等景区。打破县域界限,整合上述资源,增强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将其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南阳市由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以精品品牌拉动南阳文化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注重文化融入旅游,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提升档次品位
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必将与民众的消费层次递增提升相适应,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民众的消费需求已经由低层次的物质消费上升到以精神消费为主的新消费需求层面,因此,休闲度假养生是当前以及近阶段的旅游热点,可以预见,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向将由文化融入旅游之后的文化旅游占主导地位。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南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未雨绸缪,以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树立发展文化旅游的大决心,确立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充分发掘南阳市的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具有南阳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伏牛山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这一精品品牌,培育优质旅游品牌,彰显南阳的“人文﹑红色﹑自然生态”三大突出优势,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融汇一体。人文文化品牌突出汉文化,以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培育以南阳作家群﹑冯友兰及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张衡墓﹑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邓州花洲书院等人文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以桐柏革命纪念馆为核心,培育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彭雪枫纪念馆﹑杜凤瑞纪念馆﹑编外雷锋团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品牌;生态文化品牌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培育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老界岭﹑恐龙遗迹园﹑龙潭沟﹑宝天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干渠沿线﹑五朵山﹑莲花温泉﹑白河城市湿地公园等山水生态文化品牌。从而使南阳文化旅游产业呈现众星捧月的良好业态。
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南阳丰厚的文化资源,整理筛选各县市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融入自然景观当中,增进景区的文化内涵;在重点景区有计划地推出或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如宛梆﹑大调曲﹑三弦书等);学习借鉴《禅宗少林》和《大宋东京梦华》的经验,集中智力﹑人力﹑物力﹑财力创作一部大型情景剧,提升南阳的文化旅游的品位和美誉度。
4、打造凸显南阳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
做出一个大规划,依托南阳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整合打造南阳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积聚区。产业集聚区包含核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以中心城区的雪峰路为主,连接西部的卧龙岗包括汉画馆以及南阳师院﹑农职院﹑医专等高校到东部南阳新区的三馆一院和南阳理工学院,中间串起南阳新能源开发区,白河城市湿地公园,延伸到医圣祠﹑张衡墓祠。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创新优势,以产业创意﹑设计﹑开发为灵魂,成为集聚区的先导。辐射区以312国道为主线,南部的淅川﹑邓州﹑新野﹑宛城﹑唐河﹑桐柏与北部的西峡﹑内乡﹑镇平﹑卧龙﹑方城﹑社旗两翼呼应;以文化为魂,以创意为引领,将人文﹑自然(水)﹑农业﹑生态﹑教育等旅游资源整合融汇为一体,形成南阳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构架。努力使其成为富有浓郁南阳特色﹑体现楚风汉韵﹑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
5、研究开发“互联网+旅游”的新兴旅游形式,创新信息旅游经济
适应网络的高速发展,把旅游与网络结合起来,创新信息旅游经济,将其作为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南阳市的竞争力。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这种状况对于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这种大环境中,南阳旅游如何走出困局,独树一帜?笔者认为,抓住这一机遇,摆脱门票经济思维,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创新旅游发展新思路﹑新形式,借鉴洛阳龙门石窟“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的做法,充分发挥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高效快捷﹑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研究促进文化旅游与信息经济联姻的新举措,打造“互联网+文化旅游”新形式,大力研究推进“智慧旅游”,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发展南阳文化旅游的新路,努力提升南阳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6、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新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要研究开发旅游新产品新形式,适应旅游市场游客休闲化﹑散客化﹑网络化﹑体验性﹑复合性的需求。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一是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二是要立足高水平景区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提升景区内涵,争取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精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心理。四是要实现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体验化发展,由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从单纯服务型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旅游产品转型。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高效﹑有机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结构各组成要素自身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能很好地相互协调﹑配置﹑优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一是要走向生活化,展现旅游产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价值。二是要走向生产化,展现旅游产业作为“动力产业”的作用。三是要走向生态化,展现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色。我们要最大程度地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新结构。
7、紧抓“生态”,大力发展不同主题的生态观光乡村游
大力发展美丽乡村﹑观光农业旅游,是发挥南阳农业大市的基础优势和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生态优势,顺应游客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南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第一,要认清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农民为主体,创新经营组织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第二,要强化规划引领,防止一哄而上。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乡村文化特色,突出原生态保护。第三,要加强乡村游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政府引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支持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允许社会资本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托管经营等形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
8、规范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育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旅游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支撑。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旅游专门人才。一是要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招聘优秀的旅游人才。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旅游人才。三是加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尝试合作办学﹑外出实习等多渠道的培养方式,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多维旅游人才的需求。四是要畅通旅游人才的“入口”和“出口”,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旅游人才的转型升级和合理流动。
9.以法治化理念引领旅游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南阳市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升“两度两力”具有重大意义。要破除产业发展的短视行为,坚决杜绝竭泽而渔的旅游开发行为,以法治理念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抓手,坚持保护为主的旅游开发和发展理念,把保生态促环保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决不为经济利益牺牲生态环境。第二,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三,构建多样化旅游产品,实现结构创新。第四,进行旅游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引导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旅游企业规模效益和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五,建设旅游业保障体系,强化旅游安全。
李延文(1958—)男,河南省镇平县人,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6部,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