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河北滦县古城街道办泡石淀中学 河北滦县 063700)
初中数学课堂质疑与探究的有效性运用
王勇(河北滦县古城街道办泡石淀中学 河北滦县 063700)
教育者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合理的质疑。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享受发现的喜悦,在活动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质疑;探究
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我国教育机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举措。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除精心备课,把握教学发展方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质量等之外,还应当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数学教育者,要主动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中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在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希望能给同行的教学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改革也逐渐深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潜力的要求,教学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从知识的普及为主到学习方法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就会逐步要把学生完全融入课堂之中,成为知识的主人,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理解吃透,用发散性思维将数学的触角延伸到自己所接触的方方面面。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将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多层次,多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找到自己所擅长的解题方式。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质疑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比如:对于勾股定理,可以以《荡秋千》的一首诗来引入,“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 送行二步恰竿齐,五尺板高离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话欢戏。良工高师请言之,借问索长有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有什么特殊的等量关系?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从而引入《勾股定理》这节课。
2﹑从旧知识中诱导学生质疑
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没有做课前预习或者课前预习做得不好,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对新知识没有一点准备,吸收效果会受到影响,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那么他们会很清楚有哪些知识点自己是不清楚的,就会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去听,这样听课效果也会很好。做好课前预习,特别要善于在预习中质疑,提出一系列问题,探究性活动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法,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得预期的效果。
3、质疑的设置具有层次性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是不同的。探究式教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①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②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③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
比如:正方形ABCD从顶点A引两条射线AE和AF分别交BC﹑DC于E﹑F两点,且使∠EAF=45°,请你猜想EF和BE+DF的大小关系,并用适当的方法证明这个猜想.。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EF=BE+DF,引导学生如何将BE﹑DF转化到一起.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给出比较明显的提示,可利用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的特点,将△ABE绕着A点逆时针旋转90度到△ADE′。引导学生证明三点共线,规范证明过程。对于中等学生,可以给出简要的启示,指明探究的方向,比如:从旋转的角度出发,引导利用补短法,延长CD到E′,使DE′=BE,证明△ABE≌△ADE′。或者作∠E′AD=∠EAB,还可以过点A作∠E′AE=90°。对于优等学生,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利用旋转的思想达到一题多解。
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思考,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猜想。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展开探究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们教师可以列举:当你给一个小孩苹果时,他会径直的向你走来?这应用的是什么知识?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探究。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2、利用教具,让学生自己展开探究
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具,加强直观,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仅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永久不忘。比如:《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节课,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动手来进行拼接。教师可以引导(1)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拼接?并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2)用同一种四边形能否拼接?观察每个拼接点处的四个角与这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索并发现多边形可以镶嵌的两个条件:(1)全等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2)不留空隙﹑不重叠,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也能激发中差等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展开探究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某些知识的教学由过去的传授知识变为探究知识,利用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情感,提高了学习质量。比如:菱形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们进行猜测,通过让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对角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发现邻边相等。从而引入菱形的定义,对于定义的形成,一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发现,反馈信息。而我们教师只是将反馈信息用语言加以规范表达。进而得到菱形相关性质。这一实验操作过程既锻务生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数学的例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生活为载体运用数学知识,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答,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生活化,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体会生活,发现数学的过程中也能喜欢上数学,掌握数学知识。
后进生是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对后进生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的手段。另外,对于后进生,尤其要重视个别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心﹑点拨,让他们感到老师在关注他们﹑关心他们,体会教师的温暖,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
[1]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