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1934年10 月16日到1936年10月19日,红军从各根据地向陕甘宁一带进行战略大转移,一开始不叫“长征”,而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何时称为“长征”呢?
193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这次战略大转移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因文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一级,故广大指战员仍未使用“长征”一词。同年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到“两万多里长征”。由此,“长征”一词在红军指战员中广泛使用。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毛泽东和部分红军指战员谈话时,第一次用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概念(因走得最远的红军部队,一共走了二万五千多里)。从此“长征”一词便成为了红军这次大转移的称谓了。
(摘自2016年第4期《文史春秋》王树人/文)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很有影响力的文化巨匠和启蒙思想家。他天资超群,自幼聪颖,8岁能作诗文,9岁能缀千言,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有人称他为“文曲星下凡”。
有一年,梁启超到江夏(今湖北武昌)讲学,其间,拜访了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谈话中,张之洞出了一副上联,请梁启超对下联。联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的上联意思是说,在江淮河汉四水里,长江名列第一;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夏天排在第二。我在江夏坐镇,你来江夏讲学,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张之洞心想,要与一位地方军政长官争第一、比高下,看你一介书生哪来这个胆量!
梁启超思索片刻,马上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这下联的意思是:“三教”指儒、释、道,儒家排名在前;“三才”指天、地、人,人居于后。我是读书人,怎敢在你之前?但是“三教儒在前”,我又“岂敢在后”呢?此联对仗工整,既柔中带刚,又不卑不亢,维护了读书人应有的尊严。张之洞对梁启超的巧对非常满意,于是,热情地款待了梁启超。
(摘自《新老年报周刊》张雨/文)
变脸变脸是戏曲情绪化妆的技巧,用于表现剧中人物情绪的突然变化。变脸手法分为“抹暴眼”“吹粉”“扯脸”“开眼”等。“抹暴眼”——演员事先在眉头或鬓角涂上墨青,表演时麻利地用手指抹一下眉头或鬓角处,将抹到手指上的墨青飞快地往眉心、眼眶或鼻翼处一抹,局中人脸色为之一变。“吹粉”——事先将色粉藏在演员手心,观众并不知,表演时张手一吹,让脸色改变。有的藏于道具中,如《伐子都》中子都见鬼时的变脸,色粉即藏于酒杯中,借举杯饮酒时用力一吹,脸色顿变。“扯脸”——事先将画好的薄质脸谱面具装于头顶,变脸时一扭脸即扯下一个,可连续多次变脸。“开眼”——事先把“第三只眼”置于靴尖,踢腿时将这只眼用靴尖贴到额上,面部就有了三只眼。以上种种变脸,动作必须敏捷,不露痕迹,让观众惊奇。
喷火这种特技多用于神鬼妖魔一类角色,以增强艺术效果。演员事先在口中衔一小圆管,外端燃火,内有松香,向外吹时,自有火花喷出。《锺馗》中的锺馗、《青石山》中的周仓等,都有喷火表演。
耍牙用于妖魔鬼怪一类角色。演员事先在口角左右,各衔獠牙一枚(现已发展为多枚),出场亮相时,獠牙频频伸缩搐动,用以表现妖怪的狰狞凶猛,如《金钱豹》中的大豹精,出场时必“耍牙”。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天津音乐厅始建于1922年,原名为平安电影院。1956年更名为“天津音乐厅”。1985年音乐厅再次进行改造,将原有舞台扩大,使其能够容纳百人的大型交响乐队。2005年音乐厅因地铁建设被拆除,在原址重建。新音乐厅2009年8月28日重张开幕,新音乐厅设有624个坐席和8个包厢,一共650个座位,演奏台宽20米,深11米,可容纳120人的乐团演奏。
北京音乐厅的前身是建于1927年的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后作为音乐厅启用。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落成于1930年3月26日,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厅。
由上可见,天津音乐厅不仅原剧场落成时间久,而且也是中国第一个以音乐厅命名的剧场,故天津是第一个拥有“音乐厅”的城市。
(摘自《今晚报》刘恒岳/文)
路遥的名著《平凡的世界》最初的书名叫《走向大世界》。路遥写完第一部后,感到书名有些别扭,于是改成《普通人的道路》。然而,他仍然觉得不满意,为此打电话给诗人子页。子页说:“就叫《平凡的世界》,怎么样?”路遥听了,脱口叫“好”。一部名著的名字,就此诞生。
(月亮河)
如今,“新郎官”是指刚刚结婚的男子。但在古代,“新郎官”却是指新科进士,类似于现在刚刚录取的“公务员”。“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人称“郎君”或“郎官”。实行科举考试后,男子中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新录取的进士还往往被分配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把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摘自《百科知识》)
光绪大婚时,有一人在内务府大臣家教书,他的乡亲想谋点儿事做。在其活动下,乡亲们谋得给光绪绣门帘的活计。门帘成本50两银子,绣工们开价500两。管家看过账目后,改成1000两。最后,大臣报账,成了2.5万两。现实中多少事,是光绪洞房上的门帘。
(江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