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化”空间和学生交往

2016-02-25 07:19苏虹
中国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室空间建筑

苏虹

建筑是物化的文化。学校建筑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现代学校建筑,除了要满足实用性外,更要关注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特别要关注学生交往的需求。芬兰著名建筑家阿尔托在20世纪30年代主张:建筑要“人情化”,即以人为本,弘扬个性探索。“人情化”空间不仅要为学生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还要为他们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让此环境中的学生感受到空间对人性、情感、情绪的关照和对交往的激励,进而激发追求“真善美”境界的理想和热情。

此次北欧之行,我们参观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9所学校。在每所学校中,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种“人情化”空间的意境及学生真实、个性的交往。

一、“人情化”空间在芬兰

场所一旦形成,记忆便已开始。让我们借助图片,回忆几个场景。

这个会议室由一个主会议室和两侧的辅会议室组成。主会议室是扇形,辅会议室是长方形,白色的双人课桌,黄色的单人课桌,红色的椅子,桌椅色彩明快,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意组合。主会议室可以进行讲座、报告,前面有巨大的显示屏和相关电子设备;辅会议室相对安静和私密,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个人交流等。

这是一处无论聚拢分散、人多人少、公开私密,都可以找到适当空间的好地方,轻松,素朴,实效。

这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所小学(Suntarila Comprehensive School)。这里光线柔和,环境舒适安静,走廊两侧最上面张贴着学生的作品,上面三分之一处有一个20厘米的隔板,可以放学生的帽子、手套等小东西。下面是名字卡,写着他们的名字。再下面,挂着学生的外衣。地上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鞋子。走廊被充分利用起来,整洁而有秩序。室内非常温暖,学生脱掉外衣活动,非常方便。

Suntarila Comprehensive School招收7~12岁的儿童。在这所校园中,广泛地开展着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同学导师活动。在教室的门口、正厅两侧、楼梯口甚至走廊的地上,我們会不时地看到,一大一小的两名儿童在看一本图书。大学生模样认真,小学生模样乖巧。这种从小树立起的帮助、合作关系,正是芬兰教育一直倡导的,小时学会合作,长大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种学习空间为不同孩子相互接触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这个阶梯形的报告厅,也许初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当我们再仔细看时,不禁为它的特殊发出啧啧赞叹。首先,特殊体现在它的位置。国内大多的报告厅独设一处,或位于顶层。这所学校是“口”字形建筑,四周是教室、办公室,中间是这个报告厅。它位于一楼二楼四个出口的必经处。所有学生在这里会合。这是一所不分年级的学校(non-graded)。学生到这里从座位里面取出下节课用的学习资料,和其他同学自然而然地接触、聊天……其次,特殊体现在它的多功能。座位也是储物箱,这里是学生自由交谈的地方,是学生进行汇报演出的地方。最神奇的是,舞台蓝色幕布拉开后,启动按钮,隔板升起,篮板降下,居然是一个标准的室内篮球场,极好地解决空间有效利用的

问题。

在Kulosaari Secondary School,我们参观了木工课、厨艺课、缝纫课等。在木工课上,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真刀实枪地钉钉子、拉锯、打磨、咬合,一会儿,各式成品就大功告成。在缝纫课上,女生挑选毛线、织针、花型,穿针引线地跑着不同的织法,编织着不同的颜色和纹理。在厨艺课上,当我们赶去参观时,正值课程接近尾声,美味佳肴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最后一道程序一定是由学生把所有东西收拾干净。只见6个男孩子在厨艺课结束时,清洗餐具,归类,擦拭台面,全部由自己独立完成,直至干净为止。木工、厨艺、缝纫等课,全部在“高标准”的专业教室进行。这里的“高标准”并不是“高大上”或豪华,而是简洁、实用、方便且不乏新意。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实践类课程投放资料充足,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所有的场景设计,无不与真实的生活相通,没有做比成样,没有浅尝辄止。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双手,形成生存的技能,同时,也塑造了自理、自立的性格。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人情化”空间

芬兰学校“人情化”空间以简洁、多功能、实用、服务于人的真实需要等为特点,丰富我们这些参观者关于空间教育功能的表现形式,更凸显出“人情化”空间的呼唤。

1.“人情化”空间体现着现代教育思想

学校建筑不仅是教育活动的载体之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微观标志,不仅反映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制度下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做细心考量和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不断深化,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环境向以满足“学习与交往”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学校空间环境生活化、人性化,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氛围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回顾历史,学校建筑大致经历了没有特定学校形象的阶段、具有标准形象的阶段和多样化形象发展阶段。”[1]芬兰学校的“人情化”空间当然属于第三个阶段,即多样化形象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上,由培养规格一致的学生向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转变,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学会学习,而且要热爱学习,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注重教师的“教”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发展;在课程建设上,由单一的学科课程向综合方向变化,为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多样性的活动创造条件。

这种变化不仅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硬件的学校建筑,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至此,学校建筑的多样化和情趣化开始出现。芬兰学校的“人情化”空间,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宜条件,还为他们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如走廊的衣帽区、报告厅的交往区等。学校建筑以物化的形式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人情化”空间激发着现代教育行为

学校建筑的格局一旦形成,就有了独立性,对教育变革影响日益明显。“人情化”空间,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层面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群体交往、自我表现、追求知识和美,强化适应现代人发展的沟通、协作、公民性等目标。现代教育鼓励合作、发现、体验、探究、表达等行为,“人情化”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我们参观的芬兰科学宫,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允许“动一动”。在“滑轮组提起小轿车”的设备面前,我们几位参观的教师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好好体会了一下初中物理课讲的“动静滑轮组”的原理。在参观的初中政治课上,桌椅被摆成“U”形,这无疑是有利于班级讨论的;在参观幼儿园时,正在进行分组学习,“积木”区因为投放了充足的“垫子”,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垒着各式各样的

城堡。

3.“人情化”空间塑造着未来社会的模样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芬兰对教育的未来性非常重视,专门制订构筑未来学校方案指导实践。“人情化”空间以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社会理想的方式,塑造着未来社会的模样。

20世纪末期,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尊重和善待环境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新的学校建筑就通过利用再生材料、中水利用、扩大自然光在教室中的利用范围等措施反映出这种观念。就学校组织经济效益而言,它的贡献是有限的,但它却融会在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从教育的角度看,它体现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节约型社会”等环境伦理观念,对学生发展起着持久的教育影响。“人情化”空间以影响未来人的方式,塑造未来社会的

模样。

在芬兰的幼儿园,我们看到,给孩子们投放的学具是废弃的牛奶盒子。孩子们手执剪刀,把牛奶盒子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再用于做花瓶、笔筒、收纳盒。这不仅可以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精确性,也能引导环保的生活方式。在一所小学的墙上,我们会看见孩子把秋天的落叶捡来布置成别有韵味的装饰墙,给落叶另一种存在方式。在户外,汽车轮子被做成秋千,孩子在上面荡来荡去,很开心。一个孩子不小心滑落下来,被回弹的轮子撞了一下,正当我们担心时,幼儿园老师忙告诉我们不会有大碍,轮子是圆的,无棱角,又有一定的弹性。果然,孩子没哭,老师跑过去安慰一下后,又爬上秋千去玩了!这样,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物尽其用”。

三、改造我们的教育空间

教育空间的改造不仅是物质的建设,更是文化的建设。没有教育人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参与,学校建筑的实践就可能缺少现代教育的内涵和

个性。

1.基本原则—营造交往空间

当代学校建筑早已过了“粗茶淡饭,维持生存”的阶段,不再仅仅为师生寻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学习空间。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学习的革命”把对人的关怀、对年轻一代创造潜力的塑造推向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创造潜力的激发是需要环境支撑的。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交往的满足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之一。没有人与主客观世界之间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教育建筑中需要设计相应的交往空间。

2.空间改造的重要场所

我国的学校教育空间设计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学校对学生交往空间已开始有所考虑,但从总体上讲,我国学校建筑环境缺乏适当的交往空间,忽视儿童成长的特点,学生行为被模式化、统一化,相应的交往空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对人的行为的考量和满足。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交往空间对教学和学生认知的重要作用,通过空间表达更多的“人情化”,以此促進学生交往。

(1)教室

一是增加数量。发达国家的教室数量一般按班级数的150%配备,尽量给各门学科配备专用教室。在我国,传统中小学教室数量按班数配置,专业教室特别是非中高考科目的专业教室,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在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地区,规模大的学校为了能容纳更多的班级和学生,把非考试科目的专业教室改成普通教室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校的选修课、走班制、分层辅导等教学形式不能实施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室数量严重不足。

二是扩大面积。我国新课程设计加大了学生的活动,教室空间面积也应相应扩展。发达国家教室的平均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班级学生数只有25~35名。在这样大的空间内,才能放置学生的储物柜、书架、学生用计算机、绿色植物等。新课堂应给不同任务的教学留下桌椅不同摆放的空间和学生走动的

空间。

三是类别多样化。教室的类别除了普通教室、专业教室,还应包括适宜个体和小组学习的“空间群”,即小教室和走廊小桌等。建设小教室是指把一两间小教室建在大教室群的中间,每间30多平方米。这些教室只安排分层次的小班教学,或留给学生小组独立活动使用。走廊小桌是在较宽的走廊中,在不影响学生通行的地方设置的贴墙小桌,两旁各有一把椅子,供学生单独交谈使用。它们的存在给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空间,增强独立感和私密性,使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方便,而不受外界

干扰。

(2)廊空间

我国大多数学校建筑的廊空间只做通行使用,没有发挥廊空间在驻足、集聚、交流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廊空间改造中,一是加宽走廊宽度,除用于行走外,也要满足学生多种室内活动的需要,比如课间小游戏、短交流、微展示等。我国的学校建筑标准就反映出这种变化,规定外廊或外内廊净宽不应小于2 100毫米,中内廊宽度不应小于3 000毫米,办公用房的廊宽不应小于1 500毫米。实践中,一些学校的建筑设计还局部将外廊加宽到3 000毫米以上,给学生当作游戏或小型表演的场地。

二是走廊设计应考虑学生休闲的需要。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走廊一头或走廊中部,以一定的空间建成小型休息空间,配置椅、凳,辅以简单花草美化环境,作为学生课余谈话或小憩的空间。例如,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崇山校区二楼环廊原只用于通行,后在保持通行功能的基础上改造成“书吧”,创造一种轻松、愉悦、交往的氛围。

(3)创设校园小景

如果学校建筑古老,学生数量众多,楼内改造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以考虑在合适的位置建“校园小景”,让学生驻足和留恋。例如,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怒江校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相对于充沛的生源,无论教室和廊空间都没有改造的可能。学校就在进门右边绿化带挖了一个1.5米半径的喷水池,四周堆放一些景观石,养了10多条鱼,还有一簇簇的莲花,命名为“荷园”。紧张的考试过后,学生会不约而同地来这里放松,午休到这里纳凉,有心结时和老师、同学在这里倾诉,这里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当他们久久地看着“荷园”中的荷花、悠闲自得的鱼儿,那不仅是在和自然对话,也是和自我、和心灵对话。

在现代学校创建的大背景下,“人情化空间”应成为学校建筑追求的应有

之义。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室空间建筑
不要在教室打闹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