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文
【摘 要】香港人物传记电影从登上银幕到彻底消失,总共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毕竟它出现过,也存在过,哪怕是极为短暂的辉煌,也无法抹去它在香港电影殿堂中的地位。本文拟对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简单阐述一下其产生及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产生;消失;传奇;香港人物传记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99-01
一、前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雷洛传》的大获成功拉开了名人传记电影的序幕,随后许多类似的人物传记电影纷纷登上银幕,《蓝江传》《四大探长》《跛豪》……所涵盖的人物包括警察、政客、商人,甚至于知名的黑社会分子。姑且不论其票房及艺术成就如何,仅从这些电影的上映来看,人物传记电影已然应该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从流行的时间上来看,香港人物传记电影存在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作为一种曾经繁荣和活跃的类型电影形式,它的产生和消失,并非偶然。
二、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催生“名人”崇拜是其产生原因
香港在上个世纪,经历了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腾飞,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整个香港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大批成功人士。这些人来自于社会底层,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以及敏锐的眼光,最终脱离了原来的阶层,成为人人羡慕的社会上流人物。和西方童话世界不同,这些香港名人的成功都是在没有外界力量支持的情况下获得的,在他们身上,更加具有传奇性和神秘性。
香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到八九十年代之后,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普通香港人承受着剧烈的竞争压力,在为生存打拼的同时,心中仍然充满着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在他们一时无法找到方向的情况下,“名人”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了一丝希望,激励着他们像榜样那样,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去追寻获得成功的机会。
名人传记电影的出现,其思想的前提,就是出于对“名人”的崇拜意识。在名人传记电影中,普通人可以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地观察着他们的“成功之路”,意图借鉴或者复制名人的成功之路,这是名人传记电影得以出现的社会和心理背景。
三、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衰落和消失原因
从《雷洛传》开始,到《四大探长》《跛豪》,香港的人物传记电影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从香港影坛上销声匿迹,来去匆匆。而且,和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同的是,人物传记电影真正从票房和艺术上都能够算得上是成功之作的,只有《雷洛传》,其他只能算是跟风之作。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人物传记电影毕竟是出现过,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无法将之忽略。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它的消失,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一)香港社会转型,传奇人物崇拜心理减弱。已经上映的人物传记电影的主角,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这个时候香港的经济开始腾飞,正是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制体系的不健全在整个社会中留下了非常多的“灰色地带”,传奇人物都是成长并成功于灰色地带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身体或者暴力的优势,去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雷洛”和“四大探长”都是利用手中的强权贪污受贿、累积财富,而“跛豪”则是利用警察贪污的机会大肆贩卖毒品白粉,经营黄赌毒场所,从而成为“传奇”。进入现代后,香港的法制体系已经完全建立,从媒体到政府廉政公署,凡是触犯法律的“灰色地带”都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下,依靠“灰色奋斗”创造成功的例子在香港社会再也无法实现。除此之外,香港社会已经转型成为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相比于依靠权力和犯罪所取得成功的人物,现代人更热衷于崇拜新时代经济成功的人物,这些人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近,生活背景相似,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能打动观众。
(二)香港的历史太短,可深入发掘的人物不多。香港现代社会的转型基本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短暂的时间中所涌现的具有可发掘性和故事性的人物屈指可数,同时具有传奇性的人物更是很少。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最后真正能够出现在银幕上的人物更少。香港的本土面积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都较为单一,无法像内地一样,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挖掘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可以编写成故事的人物形象和素材。香港社会的结构远比内地单一,缺乏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因而影片素材的来源极为单一,人物类型太少,缺乏后续性发掘潜力。
(三)受众观影习惯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的发展。《雷洛传》的成功,激发了其他电影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一时间出现了非常多的类似题材。但从艺术水准上来看,都只能算得上是题材的模仿,拍摄粗糙、剧本水平低下,其目的显而易见。低水平的劣质电影轮番轰炸着受众的眼球,使得电影观众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对此类电影的兴趣。以致于有影评人曾发出感慨:“香港人物传记电影未火先死”,犹如一个刚刚出世的孩子,还未来得及成熟,就已经被功利的氛围所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