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人的天性,所谓消费拉动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手段。比如你想买苹果手机,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想不想消费苹果,而是有人能造出苹果!
近来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词,被视为拯救经济不景气的一剂良药。传统经济学受凯恩斯主义影响较大,更注重需求端的管理,紧盯三驾马车:外贸、投资、消费,并且把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经济学家林毅夫反对这种观点:“生产力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一个必须要靠技术创新。你如果是消费做引导的话,今天吃了明天有什么?如果我以投资作为载体,我投资了以后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资水平可以提高、消费当然可以增加。”
供给侧改革不得不提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针对70年代美国的十年滞胀和凯恩斯主义所下的一副猛药。凯恩斯主义是典型的需求端刺激,而供给学派侧重于供给端的改革和优化。古典的供给学派就是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说只有有效供给才能创造财富,而财富创造出来之后需求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注意,我们现在的过剩产能不叫有效供给,而是无效供给,积压如山的钢铁、煤炭、水泥、鬼城,属于资源错配,不但不创造财富,反而毁灭财富。这就是目前经济萧条的根源。凯恩斯主义主张宽松货币和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维持过剩产能。供给主义相反,实际就是休克疗法,主张出清过剩产能,破产僵尸企业,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效率,创造新需求。例如苹果毁灭了诺基亚,但新产品创造了更庞大的需求,更巨额的财富。这种创新,需要的不是政府的规划和扶植,而是减税、放松管制。
中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供给主义,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下海经商都是在供给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生产率,创造财富。朱镕基总理实际上也是供给主义,管住货币,加入WTO参与国际分工。本届政府初期的政策就是典型的供给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收紧货币,减税,出清过剩产能,这些通通都是属于供给学派的范畴。
关于投资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大多数人活在感性的幻觉里,认为消费决定投资、需求决定供给。他们不懂得消费是根本不需要拉动的,消费是人的天性,所谓消费拉动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手段。你想买苹果手机,是政府刺激你消费的吗,是这个产品好,你自己勒紧裤腰带攒钱也要去消费,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想不想消费苹果,而是有人能造出苹果!消费能力的真实提升需要的是有效供给的增长,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中国经济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如果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政府给民众大派红包,提高福利,刺激消费,不但无助于生产率的提升,反而导致劳动力懒惰,扩大政府赤字,刺激过剩的产能进一步过剩,因为消费消耗掉积压的库存会更刺激无效的生产的扩大而不是清盘。
因此,改革必须集中在供给端,才是正确的方向。这需要政府优化基础建设,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的输送效率。其次,放弃国企行政垄断,开放垄断部门,让资本自由竞争。保护私人资本和知识产权,刺激企业家精神。
但是供给侧改革不是在要供给端实施“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把说了十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规划、转型升级换个新马甲。例如房地产去库存,让农民市民化,但农民工哪有钱来接城市房地产的盘啊?而且房价越涨,反而越刺激房产商买地开工。再如对农民工买房实施财政补贴和政策贷款,那又回到了刺激需求的老路。美国次贷危机的回响犹在,其根源就是政府通过政策性贷款鼓励不具有购房能力的低收入群体买房,次级贷款坏账导致金融风险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