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祎
[摘要]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当中,地域化叙事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文化含义的艺术特征,他对于故乡纽约的情感依恋,使纽约成为他城市电影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电影《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第一部完全取景于法国巴黎的城市电影,移情于他对于纽约城市空间的迷恋,该片以空间叙事完成了他对巴黎的城市想象与情感表达。片中的巴黎不仅是承载着法国文化的核心城市,也是承载了伍迪·艾伦与主人公共同的精神理想的空间载体。
[关键词]伍迪·艾伦;《午夜巴黎》;空间叙事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当中,地域化叙事是一个重要的、极具文化内涵的艺术特征,他对于纽约的复杂情感与疯狂迷恋,使纽约成为其电影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他对于纽约又爱又恨,爱它的一切,同时也憎恨这个城市所负荷的强大文化内涵,纽约的文化包容度使其成为一个无法复制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伍迪·艾伦的电影当中也呈现出对于纽约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近乎严苛的审视,这种文化自省是伍迪·艾伦电影戏剧冲突主要的灵感来源,这也构成了其城市空间叙事风格的内部结构。
电影《午夜巴黎》满载着伍迪·艾伦对于巴黎这座欧洲文化艺术之都的所有想象,影片主人公——美国作家吉尔可以看作伍迪·艾伦自身的镜像,他以代入的身份与情绪利用吉尔实现了自己对于巴黎这座城市的情感表达。吉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彷徨,关于梦想与城市的所有依恋与想象都被巴黎这座城市包容。伍迪·艾伦在电影当中表现了他对于巴黎浓烈的怀旧情结,利用主人公吉尔的个人形象探讨了人类在城市之中的存在感,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理解和感悟。该片是一部彻底的利用空间进行叙事的电影,人物形象、主题表达与美学理想都附着于巴黎这一城市空间当中,从空间叙事入手解析整部电影也具有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理论维度。
一、伍迪·艾伦的城市空间想象与文化理想
电影《午夜巴黎》是导演伍迪·艾伦第41部长片,也是伍迪·艾伦第一次实现完全在巴黎取景拍摄电影,该片成为2011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同时也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午夜巴黎》当中营造的怀旧氛围使人完全沉浸在巴黎这座浪漫之都的城市空间体验中,而伍迪·艾伦在影片中传递出的对于城市空间的独特审美视角也得益于他多年来对于故乡纽约的深深依恋。
众所周知,纽约是伍迪·艾伦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对于这座城市的爱与恨统统被他化作或幽默、或浪漫、或充满讽刺意味的故事碎片糅入他的电影当中,也正是对于纽约的文化书写,让他的电影表现出强烈的城市空间叙事风格。伍迪·艾伦这种对于纽约城市空间的迷恋,源自他对于纽约这座城市强大的文化包容度与吸纳度的惊讶与喜爱。因此,在他的电影中更多地呈现出他对于城市空间中存在的文化现象的具有批判性的审视与解读。这也使得他的电影跨越了众多文化艺术领域,其电影中不乏对于性、哲学、心理学、文学、犹太身份的探讨,也有着关于欧洲电影的疯狂迷恋。他将这一切都与故事所发生与包容的城市空间相结合,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前所未有的紧密感与贴合感呈现在其电影中,同时也完成他极具个人风格的地域化叙事理想。
因此,伍迪·艾伦被挑剔的法国电影人称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他的城市空间叙事融入了散文诗式的表达技巧,通过镜头语言与画面构图的完美结合,在一种相对缓慢的叙事节奏下完成叙事目标。在影片《曼哈顿》中,曼哈顿这个城市空间承载了主人公伊萨克的人生悲剧以及支离破碎的“美国梦”:妻子出轨,与朋友情妇的纠缠,与未成年少女的逢场作戏。在伊萨克充满失败的个人生活中,失败的剧情仍然在不断上演,不断推进,而承载着一切的正是曼哈顿这个城市空间。伍迪·艾伦以犀利的黑白电影语言戳穿了主人公伊萨克失败者的丑陋嘴脸,虽然经历失败,但是他的人性中仍然无法摆脱在大城市当中生活留下的陋习:对于爱情的不坚定,对于物质的渴望,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的不切实际的想象,城市空间将他的美好理想吞噬,将他苦难的人生现实留下,主人公在不断的挣扎当中,始终无法脱离曼哈顿这一城市空间的束缚。而影片结尾,面对朋友与情妇的旧情复燃,失落的伊萨克再次想到了曾经迷恋自己的未成年少女,企图追回少女以慰藉自己惨淡的人生。但是,少女仍是未成年的,他与少女之间的感情违背了法律的约束,无论结局如何都注定了伊萨克个人理想的不现实与宿命般的悲剧命运。
伍迪·艾伦冷静地观望着发生在城市空间中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源自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伍迪·艾伦也探讨了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文化环境和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纽约是理想的寄居地,同时也是理想破灭的场所。伍迪·艾伦以具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呈现着生活在纽约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如《丈夫与妻子》中表现出的婚姻主题正是伍迪·艾伦对于当代美国最正统的中产阶级的集体化审视,透过他们的婚姻问题审视了他们整个生活,他们在物质欲望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寻找精神欲望的满足渠道,老夫老妻婚姻中的辛酸与无奈使得他们急于逃离出来,但是所有人在企图舍弃婚姻的同时,又没有一条能够全身而退的出路,伍迪·艾伦从一个独特的个人视角展现了当代纽约人精神世界的不堪一击。
因此,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伦将他对于欧洲大陆以及艺术中心巴黎的所有浪漫的幻象倾注其中,以吉尔这一来到巴黎寻找写作灵感的美国作家形象为指代,代表自己表达具有主观情绪的关于巴黎的城市情结。该片是伍迪·艾伦对于巴黎这座城市的文化探索,同时也是一次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观照。
二、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城市空间的互文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当中,城市空间已经不单单是承载故事的外部空间、承载文化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充当起叙事的角色职能。伍迪·艾伦将城市空间也看作具有叙事功能与表演功能的“人物形象”,置于他的电影当中。如影片《安妮·霍尔》中纽约是安妮·霍尔实现其“美国梦”的城市空间,在曼哈顿,她经历了与犹太人艾维·辛格的美妙爱情,但是随着同居生活的开始,艾维代表的城市人与前往曼哈顿寻梦的安妮之间产生了实质性的感情裂痕,直到安妮结识了作曲家托尼·洛西,在托尼为她编织的好莱坞明星梦当中,安妮与艾维的爱情支离破碎。安妮的曼哈顿寻梦之旅正如所有人集体前往美国寻梦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迷恋与热爱,让他们失去了理智,颠覆了自己已有的传统的道德标准,用更加宽泛的情感维度丈量爱情的实际价值。安妮表现出的为了寻梦而放弃一段爱情,如同呼吸一样简单,艾维也只不过是她寻梦过程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伍迪·艾伦借《安妮·霍尔》表现了当代生活在纽约的都市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美国梦”而变得冷漠无情。影片中的城市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形象,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吸引着人们前来朝圣。
这种城市空间负载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精神世界的互文,在伍迪·艾伦执导的《午夜巴黎》中更加彻底地表现出来。欧文·威尔逊饰演的美国作家吉尔正如同伍迪·艾伦的个人镜像一样,在影片中也是一名在好莱坞小有名气的编剧,他与未婚妻伊内兹同游梦想中的城市——巴黎。然而,生活理想的不同与思想观点的冲突使二人初到巴黎就不欢而散,吉尔想要深切感受巴黎流光溢彩的文化艺术氛围,寻找灵感来源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而未婚妻伊内兹只看到巴黎纸醉金迷的一面,将其看作购物之都,一心想着要购物享乐。在两个人不同的审美视野中,巴黎也在影片中呈现出不同的“外部特征”与“个人风格”,如同一个能够表演的人物一样被进行不同的解读。
独自游览巴黎的吉尔如同另一个伍迪·艾伦一样,感受着巴黎的美好。吉尔神经敏感、脆弱,始终觉得别人的生活都好过自己,自己对于生活的不自信使其惶惶不安。对于巴黎城市本身的热爱以及对于其内部承载的厚重历史与艺术底蕴而着迷。在吉尔的眼中,巴黎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文学艺术理想的城市。因此,伍迪·艾伦将怀旧情结融入梦幻、写意的镜头语言之中,透过油画一般的暖色调画面,梦幻之都巴黎呈现在银幕之上。巴黎的梦幻与美好,通过吉尔的“穿越”之旅得到了夸张的艺术表现。
与伊内兹分手后的吉尔失落地流浪在街头,五光十色的巴黎夜景、错综复杂的街道,让他迷失了回到饭店的路,而随性的吉尔坐在街头的石阶上,欣赏着眼前夜色中的巴黎。就在此时,一辆复古老爷车停在他的面前,带他前往一个从来不曾幻想过的上流社会酒会。这场穿越之旅让他见到了菲茨杰拉德夫妇、达利、海明威以及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吉尔超现实地开始与著名的艺术家与历史人物对话,他们深刻的思想与鲜明的个性给予吉尔丰富的灵感,这次穿越之旅正如同吉尔与旧巴黎的情感对接,当然也是一次精神上的对话。第二天晚上,吉尔在同一地点再一次坐上了穿越的马车,穿越回这些艺术家共同生活的奇幻世界。随着吉尔的一次次穿越,他逐渐迷恋上了超越现实的这个理想国度,在这里他能够与艺术家畅谈理想,交流创作的经验,更能够亲身体会自己梦想中的巴黎作为艺术之都的文化氛围。一次次的穿越让吉尔厌倦了现实,神游在不现实的虚幻想象国度之中。
吉尔穿越回的虚幻世界,正如同吉尔对于巴黎的所有想象,这个虚幻的城市空间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充满未婚妻伊内兹所无法理解的艺术理想与怀旧情结,吉尔的精神世界与巴黎的城市艺术空间所形成的互文性,是伍迪·艾伦真正想要通过影片的空间叙事呈现出来的。吉尔的看似不切实际的艺术理想,唯有在巴黎才能够生根发芽。未婚妻伊内兹代表着典型的美国女性,对于物质更加痴迷。吉尔在伊内兹那里得不到肯定,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巴黎的城市精神之旅更像是吉尔的精神寻根,虽然这其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在路上”,但是城市空间叙事的功能性让这段异国文化艺术之旅具有更加明确的存在主义韵味。
三、空间叙事中的艺术理想
伍迪·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中毫不吝啬地展现着巴黎的美,无论是白天被暖色调调和过的影像画面,还是夜晚中复古的昏黄街灯依次点亮后闪烁的温暖光晕,照射着碎石铺的街边小路蜿蜒出的迷人线条。伍迪·艾伦借来到巴黎旅游、寻找艺术灵感的美国作家吉尔这一人物形象,不加修饰地表现出内心对于巴黎的热爱,在吉尔的眼中,也如同在伍迪·艾伦的眼中一样,巴黎是欧洲的核心,是艺术、文化的中心地带,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物欲横流不一样,巴黎的空气中都有着艺术的香甜气息,艺术的灵感触手可及。
伍迪·艾伦在影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来对巴黎的街景进行全方位展示,人物在镜头中不停地行走,广场的景色随着镜头与人物的共同运动而展现。镜头被伍迪·艾伦赋予了主观叙事的镜头语言功能,镜头如同一直跟随吉尔一行人在巴黎街头游览一样,不停运动的镜头给予观众身在其中游览的错觉,也轻易地让观众将情绪代入其中,形成主观想象的能力。
吉尔在巴黎的每个夜晚坐上穿越的复古轿车,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吉尔心中巴黎应有的样子,也是巴黎真正吸引吉尔的样子。穿越世界中的毕加索情人阿德里亚娜更是被符号化的巴黎形象,在吉尔眼中巴黎就如同阿德里亚娜一样风姿绰约,使其迷恋到不能自拔,每个夜晚与阿德里亚娜的见面,正如同吉尔与巴黎的一次恋爱一样,这是一种对于城市空间最为深入的热爱与想象的层面。也正如伍迪·艾伦与纽约的持续恋爱一样,吉尔与阿德里亚娜的短暂爱恋,就是吉尔与巴黎这座城市之间恋爱的隐喻叙事。然而,阿德里亚娜只存在于穿越后的虚幻世界中,面对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差距,影片结尾的吉尔只能从早到晚再次漫步巴黎街头,去寻找曾经拥有过的梦想的温度。
[参考文献]
[1] 伍迪·艾伦[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72032.htm.
[2] 钟大丰.后现代都市孤独的流浪者——美国现代电影喜剧大师伍迪·艾伦[J].当代电影,1992(05).
[3] 孙慰川,覃嫦.论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J].当代电影,2008(01).
[4] 韩春光.伍迪·艾伦电影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