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毁掉了韩军们?

2016-02-25 14:34李华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1期

李华平

编者按:我刊与“正道语文”结缘始于2015年3月,这一年多来,我们先后策划了“正道语文”专栏、“正道语文”特刊,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将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希望能在教学方面为广大语文教师起到一种提醒、引导的作用。对此,我刊将持续刊登观点鲜明的有关语文正道教学的优秀稿件,为语文教师们提供辩论平台,倡导教师们通过理性学术争鸣,找准治学正道。

【摘 要】韩军们的“语文课”被毁掉了,既没有“语文”,也没有“课”。是我们这个土壤毁掉了他们。首先是一线普通教师不辨东西、不分真伪地追捧,让韩军们昏了头,让他们陶醉在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中,忘却了初心。能够分辨的常常是大学教授、各级教研员、特级教师,但他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当然也有真糊涂者)。

【关键词】韩军们;成长土壤;学术探讨;杠杆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012-02

在席卷全国语文界的“李韩之争”中,作为主角之一,笔者不仅对韩军等老师的一些具体课例感到遗憾,更为催生韩军们、毁掉韩军们的土壤感到悲哀。

韩军们被毁掉了什么?他们的语文课被毁掉了。他们的所谓“语文课”,既没有“语文”,也没有“课”。没有语文因素的课称得上“语文课”吗?没有学生意识、不考虑学情、盲目求新以致求怪的教师“才艺展示”还称得上“课”吗?在毁掉学生的同时,他们也毁掉了自己。谁也不愿意毁掉自己,那么是谁毁掉了韩军们?是我们这个土壤毁掉了他们。

首先出手的是一线普通教师。不少一线教师缺乏自信力,“为他信力所左右,信教学参考资料,信教育时尚,信一课一练,信评课者的评语、打分,就是不信自己。由于独立思考、独立见解缺少,往往跟着口号飘”,尤其是在名师面前不辨东西、不分真伪地追捧,让韩军们昏了

头,让他们陶醉在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中,忘却了初心——我们是在给中小学生上语文课,而不是在“百家讲坛”面对一群满怀好奇心的休闲听众作讲座;我们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来看稀奇的。看稀奇,学生也许喜欢,但他根本不用到学校,他可以直接到动物园,到杂技表演剧场。遗憾的是,一开始头脑还比较清醒的韩军们,为了保持“观众”的这种追捧所带来的心旌摇荡的感觉,刻意求新,慢慢地就变成求怪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迷恋自己的才情,炫耀自己的“绝活”,堆积外在于文本的材料,兜售哲学、美学、生命学等观念。其实,这都是装神弄鬼吓唬人的。遗憾的是,缺少分辨力的一线教师还真被唬住了,恶性循环就从这里开始了。

一齐发力的还有大学教授、教研员和其他特级教师,因为一线教师不辨东西、不分真伪,在更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不想分辨,而是因为根本分不清、辨不了。能够分辨的常常是大学教授、各级教研员、特级教师,但他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当然也有真糊涂者)。当着面打着哈哈,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也不得罪,背后却又私下说:“这课也就这样,这人也无非就这样。”但上示范课的名师基本上听不到这样的话语。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毁灭,比其他手段更隐蔽、更厉害,所以,韩军们的课还那样上,错误则不断累积而愈演愈烈。

如果一线教师多学习一些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理论,不断增强分辨力、解释力、改善力,而不盲目追捧;如果我们的教授、教研员、特级教师能够适时站出来给韩军们以指正,他们的课就会继续精彩。遗憾的是,假设没有成为事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我们不少“好心人”毁掉了韩军们。

就韩军个人而言,他的课的一些问题(“炫技”)其实在上《大雁河,我的保姆》时就已表现出来,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有一定权威的人指出来。该课既是一堂好课,也是蕴含着衰落——错误开始膨胀,以至成为毒瘤,但他自己并不自觉。如果没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人们常常只会重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极好的《大雁河,我的保姆》一课竟成为了韩军语文课的“顶点”。正如万人膜拜、四方来朝的“康乾盛世”,却蕴含着中国国运开始断崖式下跌的转变,直至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的巨大耻辱,正所谓“盛极而衰”。

一句话,毁掉韩军们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是土壤使然。

更令人悲哀的是,在终于听到争论声音的时候,又站出一大拨“不左不右”的打着哈哈的“世外高人”,说些不黑不白、不痛不痒的话。有人就劝过笔者:“表扬人要开大会,批评人要打电话。朋友的忠告,私下提醒,更得体一些。名人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他以为我们的争论只是个人的事情,殊不知这场争论与个人几乎没有关系,这场争论与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最大,与我们千千万万的学生关系最大。但这却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些劣根性:打哈哈的居多,敢于直言的真不多。我很疑惑,遇事打哈哈难道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力挽晚清颓势、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早就对这种人痛恨不已:

恶其不黑不白,不痛不痒,假颟顸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一遇真伪交争之际,辄先倡为游言,导为邪论,以阴排善类,而自居老成持平之列。

(颟顸:糊涂,不明事理。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曾国藩这话值得每一个学人、每一个身处其中的语文人多读几遍!遗憾的是,那种冒充“老成持平”的人太多,这就是产生韩军也是毁掉韩军的土壤。希望每一个真正的学人都加入改善土壤的志愿者行列。

学术研讨就是学术研讨,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迎来送往,更不是官场上的见人打哈哈。学术研讨尤其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反对学术研讨中的“和气”,顾及了面子,丢掉了里子。学术研讨不是外交发言,需要的就是锐气,需要的就是激烈。我也欢迎大家猛烈批我——连骂我的人,我都非常尊重,何况批评我、帮助我的人呢?我会认真吸纳您的观点,但您也要做好被我批的准备。正如著名学者顾准所说:“能够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不正确的东西。”

学术研讨尤其需要不畏流言的勇气,不要畏惧别人说东道西,因为飞短流长不能阻挡我们“求是”的脚步。我们不怕别人讥讽,不怕别人“挖祖坟”。我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论辩对手,我们继续尊重韩军老师,热爱韩军老师,批评他的某些具体的课并不是要批倒他这个人——韩军曾为中国语文教育做出过突出贡献,他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文章很有贡献力。韩军某一节或某些课上得不好,并不等于他所有课上得不好,在我的《语文名师精彩教学片段品析》中也收录品析了韩军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韩军老师其他课上得精彩,也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课都很好。我一边在赞美他的课,一边在批评他的课。

我们坚持研讨的基本原则:对课不对人,评课不评人(身材、长相、家庭背景、工作单位、个人隐私等)。我们关注的不是与我们发生争论的这个人本身,而是语文教育和那一堂堂名师示范课上的学生。我们对一般老师应该要求低一点,对名师要求应该高一些,因为名师的“示范课”已不是单纯的一堂课,还有很多老师在向他“学习”。名师具有“杠杆效应”,若上得好,正面效应就会放大,功莫大焉;若上得不好,负面效应也会放大。

在“李韩之争”的过程中,我对韩军老师很尊重,从没轻慢过,从2014年10月《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发表以来,我从没有揭过韩军老师的个人隐私,也没有骂过他一句话,我对其他人也很尊重,包括与我有过观点冲突的人。

坚守正道就是“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其实,韩军老师课堂上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名师或多或少都有,只是韩军老师把各种问题集于一身了,并且推到了极端。也就是说,韩军老师的课错得典型,所以要批。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批他的课,就对不起语文教育,对不起千千万万的学

生和“被示范引领”的可爱的老师们,也对不起韩军老师本人。

(编辑:朱泽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