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勇++龚七一++曾升友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定期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患者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治疗失败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消肿时间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关键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针刺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72-01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骨折指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位的骨折,由于该解剖位置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点,是骨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此,该处一旦受到外力打击,就容易发生骨断裂或骨折。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罗甸县中医医院的84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为(48.9±8.32)岁;治疗组男28例,女1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0.4±7.67)岁。所有病例骨折时间不超过2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参考《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执行,通过X线检查的诊断结果和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即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分的骨折。排除其他类型的骨折或合并其他类型骨折者、陈旧性骨折者、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75岁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患者、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不能配合本次试验者等。经沟通患者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先予以臂丛麻醉后,在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先行纵向持续牵引,当骨折段牵引到骨折线平面时,仍持续牵引,同时用力将前臂旋前,使旋前方肌松驰,屈腕使肌松驰,方便于压背侧移位的骨折远端向掌侧移动,复位后保持屈腕及轻度尺偏位。复位后行桡骨远端小夹板外固定,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主动活动手指,每周进行1次X线复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要选穴部为:手三里、合谷、外关、阳溪、养老、阳谷、中渚、后溪、上廉、下廉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1次/天,一周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消肿情况和骨折愈合程度确定治疗周期。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失败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参照《实用骨科》(第三版)执行。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肿胀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失败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骨伤科疾病之一,中医治疗骨折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是从肢体功能要求出发,根据身体运动学原理,通过适当的牵引力和反牵引力,加以小夹板固定包扎,达到骨折端复位、制动和解除肌肉痉挛等作用,重新恢复肢体内部动力的平衡。因此,手法复位后小夹板板外固定是一种以制动达到动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小夹板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4世纪,明代朱橚的《普济方》中详尽地叙述了小夹板治疗,清代《医宗金鉴》较详细的描写了正骨的手法。由于小夹板固定治疗可根据骨折肢体肿胀和消退时间情况调整夹板外束带松紧度,而且属于无创性固定,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医生的检查及调整,价格低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使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通过辨证选穴或者局部选穴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笔者采用局部取穴法配合阿是穴进行治疗,阿是穴的选穴原则是:以疼为穴,局部治疗。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通过平补平泻手法,旨在舒经活络,行气止痛,从而达到缩短临床愈合时间和消肿时间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缩短消肿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