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力(新疆自治区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特殊人群社会治理的哲学思考
白力(新疆自治区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046
社会治理视野中的特殊人群是指因为某些主客观原因,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和关爱的人群。具体包括: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社区闲散青少年、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孤残流浪儿童、精神病人,等等。特殊人群的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新疆流浪儿童与强制戒毒人员作为特殊人群来研究其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治理问题。
新疆“流浪儿童”何以成为社会问题?
新疆“流浪儿童”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直存在的,它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新问题。我们称之为“问题”,就是因为它曾经在一度时期里是严重影响着内地的百姓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问题,同时又是损毁新疆人声誉、给我们自己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问题。对于新疆流浪儿童问题,到底该不该管?该谁来管?这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也是社会治理无法逃避、不得不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谁该为新疆流浪儿童问题负责?
对新疆流浪儿童及强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社会治理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责任。这部分特殊人群虽然人数不多,但当它成为社会问题时,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很大。它直接关乎内地许多城市居民的生活秩序;关乎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新疆的地方形象;关乎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与形象;关乎南疆百姓的安居乐业;关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乎新疆乃至全国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中国梦想的实现。
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省部级专题研修班的开班式讲话中,中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五是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提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中央强调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对特殊人群要实行特殊关爱。”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政策,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不仅有利于特殊人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问题引发新的实践,新的探索带来新的成果。新疆的特殊人群社会治理工作有许多创新之处。具体来说,体现在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做法创新、经验创新这四大创新方面。
1.全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行动上就难以步调一致和高度自觉。自治区党委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指针,掷地有声地提出:对新疆籍流浪儿童,要做到“有多少接回来多少、教育多少”;“给他们父母给不了的爱与关怀”。这种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理念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为做好新疆特殊人群社会治理的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
与人们通常认为的“流浪儿童”概念不同,也与世界公认的“流浪儿童”概念有所不同,新疆流浪儿童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时间、地域特征。新疆流浪儿童的社会问题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前些年负面影响格外巨大;他们都来自新疆而且绝大部分来自生活更为贫困的南疆。二是年龄、民族特征。他们绝大部分未满14岁,几乎都是维吾尔族,男孩居多。三是行为特征。他们绝大部分是被犯罪分子拐骗离家并控制利用,大多从事轻微的偷窃活动。
也就是说,新疆流浪儿童,“自己既是犯罪的工具,又具备一些犯罪行为,道德评判很模糊;但归根结底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针对新疆流浪儿童的这种特殊性,自治区领导在谈这个问题时,特别注重措词用句,力求准确表达。反复强调说:“不是抓捕、不是遣返,也不是救助; 而是接他们回家”。“他们不是罪犯,而是受伤的孩子”。
我们常说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是由于我们有了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判断、正确理念的引领,才保证了工作的正确方向。
2.全新思路
首要的思路是需要解决好回归路径,也就是从“全接回来”到“融入社会”。比较而言,全接回来相对容易,融入社会却十分不易。这是个艰难的矫正过程,需要精心谋划周详安排。为此特意开办新疆流浪少年儿童教育救助中心——新疆工读学校,并且把工读学校定性为“普通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紧接着的思路是制定正确的办学指针,要以“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为办学之根本。秉承“有利于身心恢复、有利于文化提高、有利于道德提升、有利于行为矫正”的宗旨,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坚持“为社会分忧、为家庭解愁、为孩子着想、为国家育人”,力求“创新、规范、发展、提高”。
3.全新做法
确定了正确的办学方针,学校便可以正常运作了。
关于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纳入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总体规划;与当地中小学挂钩,获得师资援助与支教。
关于学生。严格学生管理。采取小班制;对有吸毒史的学生单独编班并按《戒毒法》规定给予戒毒治疗;建学籍档案;考核合格准予结业毕业,享有复学升学就业同等权利不得歧视;制定入学和教育矫治评估办法并实行。
关于教学。实行全日制寄宿管理;学制1-3年。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要求为依据,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内容包括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矫正、心理教育。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对16岁以上学生。
关于形成合力。加强党政领导多部门通力合作。实行归口支持与管理。财政部门确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核定专项经费经、纳入财政预算;卫生部门委托大型医疗机构支持;劳教(戒毒)管理局发挥主管单位职能作用;各地政府做好接茬救助、教育、安置与综合治理。
关于康复工作站。把劳动教养所(强制隔离戒毒所)作为过渡性安置基地,或者说是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适应社会的“中转站”,真正实现“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帮他们稳定就业,自力更生融入社会;降低复吸率和重新违法犯罪率。
关于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目标是在全社会开展戒毒、禁毒工作。从最初一年建立几个康复工作站,到几年后建成几十个康复工作站。进行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工作站设有谈话室、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医疗戒护室,提供的服务包括医疗、维持治疗、心理咨询、戒毒知识、法律知识、法律咨询、禁毒宣传教育等各方面。采取个性化方案,加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定期家访。
4.全新经验
探索形成效果显著的强制戒毒人员“三五一”戒毒模式。“三”即三期,是指生理脱毒期、身心康复期、巩固期。进行分期管理,实施分期的诊断评估。“五”即五疗康复,五疗包括食疗、理疗、药疗、心疗、体疗。要做到五疗综合运用,使五疗戒治贯穿全程。“一”即一个延伸,是指延长操守率、提高戒断率、巩固戒毒效果,确保后续照管跟踪帮教。
提炼概括出“5.3”制教育模式。在工读学校课堂化教学中,针对学员们的普遍情况,制定采取学员每天习艺劳动5小时,学习3小时的教育模式。学习内容包括《法律常识》、《思想道德修养》、《弟子规》、《三字经》、《新疆的历史与发展》、《戒毒常识教育》。
讲究方法因材施教。制定采取个别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灵活多样。畅通个别谈话、预约谈话渠道。针对个性问题写个案实例、个案分析。采用学员写周记、民警老师写评语的良性互动方式,学员期盼看到民警老师的评语,民警老师可以用写评语的方式完成对学员形成激励、鼓励等心理调适,通过写周记、写评语这个“纽带”,使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心灵沟通。同时,通过周记,民警老师还可以及早察觉学员发生变化的苗头、提早做出预案、化解风险、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强化内功心理咨询。每个学员在入校、入所时都需要做心理测试、建立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学员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或部分学员的心理咨询;针对学员个性差异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不断完善心理咨询设施,完善心理测试软件系统,沙盘疗法功能室,进行箱庭疗法。按照制度规定定期召开心理分析会与形势研判会,增强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拓展辅助教育和社会帮教。节假日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既丰富学员文化生活,又培养学员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考虑符合性别特点。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或办班,使学员取得国家认证资格证书,以便拓宽择业机会、减轻家庭负担。
延伸后续照管做好安置帮教。民警老师已经完成电话回访上千人次。按照制度规定,回访要在每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的时间点进行,并做好回访记录保存归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家访。民警老师已完成家访近百人次。回访与家访的内容与明确要求,主要了解戒毒回归人员的操守、工作、生活、身体情况;以及进行防复吸、法律、医疗、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了解和指导。
调研中发现,做好新疆特殊人群社会治理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把它归结起来大致有十个问题。由此形成十大矛盾,或者说是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十对矛盾、十大关系。
一是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依法管教与法律呼唤的矛盾。
二是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特殊管教与师资需求的矛盾。
三是时间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管期限与养成无限的矛盾。
四是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矫治成功与再次受挫的矛盾。
五是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程度与浓缩速成的矛盾。
六是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识素养与谋生技能的矛盾。
七是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回归社会与有益社会的矛盾。
八是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方联动与无缝衔接的矛盾。
九是程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加大力度与帮扶适度的矛盾。
十是源头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困脱贫与可续发展的矛盾。
如何做好新时期特殊人群的社会治理工作,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针对上述提出的十大问题及由此而来的十对矛盾、十大关系,本文也运用统筹兼顾的哲学思维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与建议。
一要完善健全法律法规。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做到于法有据、依法办事。
二要培训师资提升待遇。安排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全面提升素质待遇。
三要延长时间弹性设计。学习教育的时间应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做弹性设计。
四要行为矫治可续衔接。遵循行为养成的规律保证矫治行为成果得以巩固。
五要学会学习开发兴趣。教会学生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方为教育之根本。
六要提升素质生计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素质学得一技之长获取谋生之本领。
七要多方配合路径贯通。学员再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多部门合作贯通各环节。
八要社会接纳奉献社会。社会需要做好接纳准备与学员需要做好奉献社会。
九要帮扶有度培养独立。好的帮扶要去依赖不仅会输血更要恢复造血功能。
十要安定生活勤劳致富。靠辛勤劳动获得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是无上光荣。
做好新疆特殊人群社会治理工作还要加强政策、机制、措施、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政策。要转变思维,进一步明确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改革机制。建立健全新形势新型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机制。形成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特殊人群帮扶安置措施。给特殊人群以特殊关爱。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强化社会衔接。积极实行社区矫正。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工作;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做好新闻媒体、广播影视方面的宣传引导。2013年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举办电影《爱在旅途》首映式。影片讲述了被拐流浪儿童木拉提在“蛇头”胁迫下行窃,被新疆警方解救回疆寻找父母的故事。影片再现了我们解救、教育、转化流浪儿童并为他们找到家人的过程;再现了各部门通力合作、果断出手、严打蛇头、服务群众的过程。影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疆流浪儿童的关爱,体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弘扬正气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貌。自治区主要领导观看影片后指出:“解救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涉及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影片的及时拍摄与上映,起到了凝聚正能量和正面宣传引导的良性效应。
倡导公益活动及全社会参与。新疆流浪儿童纪录片《流浪与归途》通过公益纪录片的形式,传播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常识,呼吁人们用公益之心去理解、帮助新疆流浪儿童。纪录片是由“胡杨树公益行动城市结盟促进会”拍摄的。该公益组织创建于2010年,简称“胡杨树公益”组织。它致力于边疆助学、流浪儿童救助等。其信仰概括为:公益、励志、梦想、爱。正如公益纪录片《流浪与归途》所体现的,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帮助来自遥远边疆的弱势儿童群体。公益纪录片的制作公映,极大程度地解决着“目前,还没有大众传媒作品积极分析问题的真相,努力消除人们对事件真相的不了解或误解”这一问题。片长90分钟的公益纪录片《流浪与归途》,是第一部全面解析“新疆流浪儿童”社会问题的公益作品。纪录片内容分三集。第一集是“流浪”。分别演绎了城市、流浪生活,故乡,救助站、骗局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二集是“路”。分别演绎了受害者,重复流浪、旧路、社会力量,犯罪、专项行动,绝路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三集是“归途”。分别演绎了成绩,困局,希望、长效机制三个部分的内容。纪录片让人们思考和回答:“新疆流浪儿童问题”怎样彻底解决?何时彻底解决?公益纪录片以这种公益活动的方式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普遍关注,也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全社会参与的作用。
总之,包括“新疆流浪儿童”与强戒人员在内的新疆特殊人群的社会治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涉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它对于我们丰富、完善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做好新疆特殊人群社会治理工作,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