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得顺(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学校 青海湟中 811607)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之我见
祁得顺(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学校 青海湟中 811607)
我县推行“学案导学,构建高校课堂”的研究已有两年有余,本人在使用县教研室研发的导学案的同时,自己琢磨语文导学案设计,也有两年有余,现结合我县的语文导学案,就语文导学案的实效性设计,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缺少相关知识的链接
既然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方案,那么必然少不了与文本内容近密相联系的知识链接。如:文章创作时的背景资料;文章作者或主人公的生平经历;不同文体的特征及采用的表现手法;语文知识点的知识储备等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及链接,既为学生探究文本提供了便利的资料信息,又为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本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探求的方向。
2.我县的语文导学案,问题的设计杂乱,问题呈现的方式有待修改和商榷
根据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和要求,导学案是引导性的,要有利于学生探究与学习。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问题涉及的内容更要清晰明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理解能力,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易理解接受。
3.把导学案设计为习题集,文本解析的内容少,而练习设计的密度大
导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教与学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不能撕裂为“两张皮”,更不是练习册。学生首先是围绕导学案问题的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内容,对文本形成感性表层的认识,并且完成一些基础性、检测性的练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或遗留的问题。学生自学、探究性学习都是围绕导学案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来开展。
4.缺少语文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归结
导学案在问题引领、解析内容的同时,随之应该出现文章中相关内容环节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文章开篇的技巧及作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过渡段的目的;文段内容概括的方法;重点语句的情感体验法或者赏析的方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写景的技巧,材料的组织策略等等。
在学习借鉴名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的“以学定教,高效学习”的理论,我个人认为,语文导学案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设计。
1.自主预习文本、夯实基础知识的检测案
内容涉及包括:(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作者、主要作品的简介,包括作者的写作风格、突出的成就及贡献等。(3)对文本基础内容的感知,或复述、或概括、或提炼主要信息。或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等。
2.依据教学流程版块,精心预设问题的探究案
学生交流探究的环节,问题的预设需精心的设计,避免碎问碎答式,精心设计主问题或主线问题,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理解能力,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吸引学生,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旨,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3.与文本教学紧密衔接的相关知识的连接案
导学案的设计中,笔者认为应该搭建为文本教学服务的知识衔接。如:文体特征的相关知识点(新闻、说明文、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等等);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时代背景;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或相关的语文知识点等等,学生探究文意的时候,随机出现提示和参考。
4.学习方法引领的指导案。
导学案的设计,在依据文本探究内容的同时,随即应出现方法的引领,技巧的分析。如:写景的技巧,景物描写的作用,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及作用;概括的方法,赏析品味的方法,写作技巧的分析(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动静相衬、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让学生在明了写法,具备技巧的同时,也形成应试解答的技能。
1.内容取舍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方略不同,风格迥异,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导学案应用的过程中,要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智慧与谋略、教学模式取舍补充内容,导学案不过是问题的引领,方法的指导,如何恰当的合理使用,使其真正发挥功效,还需要我们的斟酌,取舍与编排,以适应我们自身的教学特色。
2.容量把握
导学案为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把握学法服务,指明了路径,搭建了桥梁。因此,预设的内容要精心的设计,容量的把握要适当,导学的目标要清晰。内容过多过繁,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压力加大,适得其反。内容过易过简,又起不到引渡深入的目的。所以,在分析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和中小考命题方向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师易操作,学生不耗时费力的导学案。
3.课时安排
学案基础练习的设计、预设的目标及问题,要与课时的进度相联系相吻合,依据教学流程呈板块设计。每节课要探究什么内容,完成什么教学任务,都要有明确的切入点和导学要点,预设环节尽量按课时案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阶梯式的上升。这样,我们教师也易操控,易布置预习,学生也易明确下节课要处理的内容,通过再预习再深入,知识的内化也在螺旋上升。
4.课堂展示不可缺
课堂展示的方式较多,个人探究性展示,小组合作成效的展示等,但笔者认为,一篇文章学习末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创意性展示,是学生活动的高潮部分,也是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以开展小练笔活动为最佳。学生课时预习时,可依据导学案提示早作准备,课堂修改补充,再展示成果。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分享自己的所得,获得某种愉悦与满足。可写感言、做诗行、表看法、或拓展积累,还可搜集主题一致的歌曲、甚至影视、故事资料等等,极大提升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