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君(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 河南新郑 451150)
漫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赵福君(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 河南新郑 451150)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多要以知识的创新为动力,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如何适应这一需求呢?本文以随笔的行文方式,分析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漫谈;创造性;思维;培养
古有囊萤映雪的故事,是说晋代的车胤捉许多萤火虫聚其光明读书。一个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微弱的,但是,聚在一起,其亮度可以照明读书。由此,使我想到了人类的知识。我们今天建立的诸多学科体系,哪一个不是由少到多,一代一代积聚而成的呢?但是,这种体系化的科学观念是否真的科学呢?萤火虫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其巨大的光明来自于单体的聚集。当单体解散光明不再存在。而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否也具有这一属性呢?即我们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有机的联系,仅是许多个知识点的聚合,而目前的学科体系有很大的人为痕迹,是人的主观理解。这表现为如下现象:首先,人类学科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我否定的现象,很多科学原理只适用于一定的领域,放到另一领域就不再适用,这一点说明我们的知识只是对局部的考察获得的一个个的知识点,因此才很难产生普适意义的原理。比如:牛顿的力学定律在宇宙空间就不适用了。再如,价键理论产生以后,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两个无关的领域了。其次,从人类的科学发展的历史看,早期是不分学科的,各种知识混沌的交融在一起。比如在东西方思想史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哲人,他们的知识是多元的。这种现象现象,东方有西方有。在中国古代,如孔子,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还是政治家,他的论述所涉及的范围则包括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教育学、甚至教育心理学等等领域。老子的思想也涉及哲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等。在古希腊,如亚里斯多德,他一生所论则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领域。笛卡尔思想则涉及到哲学、神学、物理学、数学等等领域。而上述古圣先哲之所以会如此渊博,并不是因为他们攻读了不同学科的学位。相反,在他们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学科的概念。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成就,跨越了那么多的领域,其实他们自己并不知晓。这种成就仅仅来自于他们所研究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只要关注这个世界就自然随着对问题的探讨,而涉猎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研究世界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这就势必还要研究人,而人也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整体,不论是生物的人,阶级的人,道德的人它们不是分割存在的,而是共同存在于一个人的属性之内,都是人性的表现之一,因此,先哲们只要关注人,自然就会涉及到人的许多方面。再次,科学发展到现代则出现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交叉专业。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地球化学、生物电子学等,这一现象说明人类的学科发展由早期的不分,到近代实验科学产生以后的精细的学科划分,再到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又有着向学科融合互不分隔的形态回归的趋势。
上述分析说明,人类的科学发展到目前一直处于点的发现和线的承续层面,而且在线的继承方面一个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天然的联系,而是人为的思考,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历史线索都是人为的总结,带有主观归纳的局限。但宇宙万物确是相互联系着的整体,这是近代交叉学科产生的前提,而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发现的一些规律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机物与无机物研究,因为分子理论的出现,将化学研究引入生命物质,发现了生命的物质构成——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及其排列规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生命性质的研究属于生物学,而物质的结构研究则属于化学,但将它们交叉起来研究却发现了两个学科领域共同指向一个对象——生命的本质。犹如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所指出的那样:“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说明自然是客观的统一形态,人类并不知晓,由于认识的局限,千百年来人们只是在一定的领域内探索,看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差异,并没有看到它们的联系,交叉学科的出现使两个或多个学科最后走向了同一个目标,人类才恍然大悟,才看到了殊相背后的共相。犹如几个人钻入一个迷宫,其实,各部分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从不同的入口进去,就选择了各自的领域和视野,但出来后却发现大家走的是一个出口,然而,这一现象,人们在迷宫的入口处何在迷宫里面的时候,却是无法了解的。犹如坐在不同井底的青蛙,它们各自看见的只是自家井口的那片天,而不知它们看到的是同一片蓝天。
由于人类认知视野的这一局限,导致自然科学发展演变为数以百计的学科,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所关注的乃是我们所处的这同一个世界,把这个世界理解的支离破碎。唯一具有普世意义的科学原理,仅仅是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则是物质不灭定律,事物由一种形态不断的转为另一种形态。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则在精神信仰方面形成了纷纭复杂的思想流派。如中国古代哲学依据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把万物形成的基础归结为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认为,生命形态也只是大化中,生生不息,刻刻不止流转着的万物洪流的一部分。印度佛教对世界的解释则是涅槃与重生,宇宙在不断地生灭中演变着。尽管万物有的宏大,如无边无际的宇宙,有的微小,如只能借助可以放大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方能辨识的粒子。然而,他们的变化规律却是相同的,都是在不断德生和不断的灭,而这种生与灭,只是相对与某个单体形态的变化而言的,即一个单体以现有形态的消失,但并非是这个单体所包含的能量的车体消失,而是作为能量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着,或者被另一单体所吸收利用。因此,从能量来说并非消失而是永存的。这是万物演变的共相。而不同的则是,不同的事物变化的后期不同而已,宇宙的演变一百一年计算,粒子的变化则是以微秒来衡量。因此每一事物单体的变化周期就是他们作为单体存在的寿命。这是它们的变化的殊相。总之,万物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只是殊相的改变,而支配着这一改变的总规律则是万物的共相。殊相统一于共相,共相支配着殊相。
因此,对世界的认识需要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多维视角来观照,需要有跨界研究的学术触角。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于使人的大脑建构起多元的思维模式,而多元思维模式的建立,一是以多元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不同学科的知识差异形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如中国人的观物取象,物我同一的观照方式,西方人的理性求证,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等等。一个人在理解分析事物时,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分工的同时也有相互的激发启迪的现象,知识越丰富的人思维的跳跃性越强,这是创新思维的典型特征。
但是,培养创新性思维,需要使受教育者通过知识的多元化来开启脑的多重功能,从而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以更宽广的视角,多层面变动态势来观照事物,发现对象在不同层面背景下的不同性质。所以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要将学生局限在狭隘的专业范围内。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在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实行的分科教学,就是人为地把学生的部分能力给废置了。文科的学生突出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形象思维更发达,作为人的情感灵性更鲜活,更饱满。而理科学生则强化了数理关系的发展,逻辑思维更发达,期工具观念得以强化,对有形的价值把我的更扎实,更有力。这种分课教学的模式其结果则是人为的阻碍了学生作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多元的生命体,变成了单方面的技能工具。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整体感知力被肢解,使他们以多元的视角感知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能力,永远失去或者被削弱了。从全人教育的目标来说,分课教学是我们教育的重大错误。为此,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不能在高中阶段实行分课教学,而且要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因为,高中以前的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那么,既然被定位为基础教育,就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础知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是从生存需要,还是从感受生活的灵性需要,高中以前的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这个人就不亚于文盲。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对所开设的课程一视同仁,不分主次。当前,依据文理科高考范围人为区分的语文、数学、英语为“大三门”。音乐、体育、美术为“小三门”的观念,或者以就业难易为依据,重视的数理化,轻视的政史地等等做法,都是我们的教育在急功近利观念支配下的错误表现。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不仅不能认为削弱任何学科,而且要以各种方式拓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各个学科的认识。比如以通俗的系列专题讲座、通俗读物等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讲述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问题和原理,不同学科培养的技能以及服务的领域和从业的方式。使孩子一方面建立起多元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加深多这个多元的世界的认识。对不同学科的人是应该在高中以前完成,这不仅有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会对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虽然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但依然具有素质教育的成分。因为,高中以前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认知能力上是有局限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现象的认识层次还是相对肤浅的。大学阶段是人进入了第一个成熟期,此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作进一步的延伸,并增加一些跨越学科界限的学科课程,更能夯实学生知识多元化,思维多元化的基础。相对于高中以前学生的学习仅仅是知识的涉猎而言,大学的学习则是将很多知识直接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了。而大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则要通过改革课程结构,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加大选修课程学分比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在选修课学习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兴趣,确定专业方向。
此外,还应加大课外阅读学分比例,即通过规定学生读书的数量和质量,规定跨界阅读的范围,设定多学科大综合问题,考查阅读效果。通过这样的学分制度,使学生通过读书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实现知识多元和思维多元的教育目标。相反。专业的核心课程则应该适当减少只突出其核心内容。因为,从专业来说,任何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都是十分快速的,无论我们开设了多少专业课程都无法满足学生职业需求。因此,大学的教育依然应该放在基本素质教育方面。把做人修为的教育,做事能力的教育,学习能力的教育,思考能力的教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些基本的素质,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万能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实践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启任何一扇门。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163
赵福君(1961--)男,黑龙江省黑河市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