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失独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蔡艳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2012年“失独家庭”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失独家庭”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上对于失独这一概念普遍认同的解释是其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不能或者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就是风险家庭,而失去独生子女的压力又会向社会释放,逐渐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失独老人;失独家庭;老人;独生子女
1我国失独老人目前现状
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随着失独家庭的逐渐增加,失独老人日益成为一个逐渐增长的群体,并且有着日益扩大的趋势。回首自己的一生,他们往往感到一无所有。随之产生焦虑、敏感、孤立、愤怒、逃避现实绝望、甚至轻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并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而在2012年6月6日下午,北京国家人口计生委接访室就发生了由113名失独老人组成的讨说法的群体性事件,这是失独家庭问题逐渐演变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失独现象的普遍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
1.1物质层面——较普通老年人物质资料供给不足。201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12年时,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并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由此换算,至2013年我国失独家庭约107.6万个,失独老人约107.6万人—215.2万人,占普通老年人人口比例的5.4%—10.7%.每100个老年人里就有5到10人为失独老人。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而失独老人显然又是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整体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老年人趋于下降的状态。
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供给是老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普通的老年人有子女的提供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抚,物质资料的供给来源相对稳定且能够获得持续的供应。失独老人与其普通老人相比较,无法从成年子女那里年得到相应的家庭赡养支持。也就失去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支持。
1.2精神层面——较普通老年人精神高度抑郁。进入到老年期,老年人的精神层面普遍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孤独感增加,焦虑、敏感状态的产生以及愤怒、情绪不稳定等精神层面的状况。但失独老人与普通老人相比,精神层面的压力更大,普遍处于高度抑郁状态。具体的表现为:
1.2.1孤独。当人步入老年期时,如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论述,老年人群体容易陷入孤独之中。在中国,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如《常回家看看》等一系列歌曲以及新闻媒体传播的精神一样,老年人对子女提供的精神慰藉是十分依赖的。由于失独老人长期受到子女去世的压抑,这类老人往往自卑,情绪十分消极,更有甚者搬离原来居住地,断绝和原来的生活圈子交往,开始与世隔绝。失独老人往往成为了最孤独的人。
1.2.2焦虑、敏感。从更年期进入到老年期,焦虑、敏感为老年人普遍心理变化,但失独老人因失去孩子而更易变得脆弱,由此产生的焦虑和敏感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要比普通老年人强烈。一位失独母亲曾说“最怕的就是节假日,别人过节,我们过劫”。他们中的多数都多次搬家,其原因多为自己心里焦虑,心理承受力度弱,敏感。遇到别的老人带着儿孙,一家其乐融融时,他们的内心往往格外刺痛,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以及心理压力。
1.2.3绝望。中古自古以来的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的传统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影响依然深远。在步入老年时期,由于中国普遍的家庭养老结构,其往往将孩子做为自己的依靠。虽然现今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依赖有所减弱,但并不能在年老时完全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着其子女。而当他们投入大量心血培养出来的唯一的孩子离世时,往往另他们感到绝望。
1.2.4愤怒。如今,大部分的失独老人都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很多失独老人当年都是因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而成为了风险家庭。因为当时工作单位关于职工生育方面的政策硬性要求,很多人再次怀孕后都是到医院悄悄的做了流产手术,在视频《活着》里,一位老人在独子出生后甚至相继做了6次流产手术,如今她唯一的孩子离世,想起当年有那么多做母亲的机会,但因制度所限都放弃了有的机会,考虑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及以后的生活,绝望之中充满了愤怒。
1.2.5恐惧。由于老年人普遍身体机能下降,疾病、以及摔倒致伤等意外事故的增加,老年群体普遍对疾病和死亡都具有恐惧心理,但就失独老人而言,往往产生了不怕死怕病的心理。其往往视死亡为解脱,因为他们没有子女的照料,如果生病,那么就医、治疗、看护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失独老人对于自己生病后的生活有着很强的恐惧心理。他们害怕自己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病无所治、甚至老无所葬。
2结语:
物质资料的供给是失独老人目前生活中的一个困境,但更加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创伤。面对失独老人,其独生子女意外离世的现状已经难以改变,如何在此现实的情况下为失独老人提供物质资源的供给以及心理疏导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介入失独老人的生活,协助其走出困境,也是需要我们重视以及反思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2]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3]杨梦蓉.论失独老人情感需求.理论与当代,2013年第10期
[4]周静.失独家庭”,谁来抚平你的伤痛.法律与生活,2012,(14).
注解:
①穆光宗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059-01
作者简介:蔡艳杰(1990.10-),女,民族:汉,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