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

2016-02-25 05:00:10刘旖旎
信息记录材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编导艺术性纪录片

刘旖旎

(吉林电视台总编室 吉林 长春 130000)

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

刘旖旎

(吉林电视台总编室 吉林 长春 130000)

在对电视纪录片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编辑的个人意识会贯穿其中,所以编导意识是否完整,对纪录片的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电视纪录片;编辑;编导意识

1.引言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极》、《五大道》等节目的开播,近年来,纪录片一路走红,有专家断言“纪录片已进入黄金时代”。尼尔森网发布的数据显示,观看纪录片的受众群体现了“高知、高职、高收入”的特点。目前,传统的纪录片观念开始真正走向公众化、人文化,甚至是综艺化。这几年主流的视频网站非常有兴趣跟纪录片合作,纪录片也越来越有话语权。

在对电视纪录片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编辑的个人意识会贯穿其中,所以编导意识是否完整,对纪录片的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编辑最终完成的纪录片能否吸引观众,引发观众的思考,也都与编导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2.编导意识—电视纪录片的灵魂

说编导意识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不足为过。其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始终。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一个从择材到架构到拍摄再到精细加工的过程。从拍摄前纪录影片题材的选择和确定,到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也就是以何种风格拍摄,纪录片镜头角度的使用以及剪辑技巧,都需要编辑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规划。其中体现了编导意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电视纪录片的质量以及其产生的效应。

2.1 编导意识主体性的发挥:确定纪录片内涵

纪录片的题材决定了它的内容,编导意识主体性的发挥则决定了纪录片的内涵。纪录片的编辑,如果不加选择地确定纪录片主题,随便择材,简单地根据一个素材就确定拍摄计划,拍摄内容,然后坐在电视台的编辑器前做些加工,这样制作的成片,是缺乏目的,也是缺少情感的,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也不可能获得纪录片应产生的社会效益。

只有编导意识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精心选材,宏观架构、细致构思,才有益于纪录片内涵的提升。而作为创作的第一步—选材,这是一个从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审美观做出判断的过程,特别需要编导意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纪录片编辑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艺术积淀、人文素养,才有可能向观众呈现出博得共鸣的优秀的有内涵的纪录片。

2.2 编导意识审美观的再现:纪录片镜头的选择

记录片在观众的印象中等同于—真实。确实,真实性是纪录片最为核心的要素,脱离了真实性的纪录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还原真实,不是说要不加选择地使用拍摄的素材,而要善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是真实地展现生活,但是,其中不乏审美情趣,蕴含深刻思想,能够激发观众共鸣。

镜头会说话,每一个做过拍摄的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不同镜头下的人物,有着差异的表情,诉说着不同的心声;不同镜头下的事件,有着各异的景别,诠释着另般的定义。那么,获取事物表面下更真实的内在,捕捉到最生动、最精彩,最能表达出事物核心特质的镜头语言,体现了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制作构成中的掌控性,也是编导意识审美观的再现。

2.3 编导意识创新性的表达:纪录片剪辑的风格

世界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曾说过,“剪辑是纪录片的灵魂”。经过前期的拍摄,获取了各种人物事件场景画面,此时,需要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再加工,其中包含了各种鉴别、判断、取舍,通过编导意识创新性的表达,最后才能呈现出有鲜明主题思想、有生动表现画面、有典型真实素材,倾注编辑情感,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有社会价值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3.表达原则—不可触摸的红线

从这两年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大、创下高收视的成功纪录片中,都能发现编导意识的充分发挥,但是在具体节目制作者中,也要把我编导意识的表达原则,其也有不可触摸的红线。

3.1 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纪录片和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是艺术创作,可以包含虚幻、不真实,甚至脱离生活的内容,但纪录片不可以。要避免过多刻意的人为痕迹,使作品丧失立身之本—真实性。虽然纪录片要体现编导意识的主体性,但是却不能过度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意向。这个度需要把握。

3.2 要赋予其艺术性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但是,却不能将生活中原版的声音、图像直接呈现,那样简单的再现生活,就无法体现出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同样,纪录片也不是简单的说教,不能程式化。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在真实性之外,还要有精彩的视觉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就是对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要求。其艺术性完全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配乐、同期声、字幕等形式表达。

3.3 不能违背逻辑关系

纪录片讲究的是真实内容的还原,所以纪录片拍摄的内容以及场景等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为了吸引观众,辅之于艺术性的加工手法。在后期剪辑等艺术加工过程中,编导意识主体性充分发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以为追求吸引观众博得眼球而无下限地推崇趣味性和故事性,以导致逻辑混乱。要把握好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外部节奏,在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性的同时,提高其可视性。

4.结语

在“纪录片的春天”里,政策利好,行业向好,资本抛来橄榄枝,“纪录片+”模式应运而生。在时代召唤之下,优秀的电视纪录片,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的选材,宏观又精细的构架,使创作者意图完美升华的镜头语言,以及丰富的剪辑经验和技巧、审美上的艺术深加工。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编导意识在其中的贯穿。当前新媒体融合越演越烈,电视媒体面临的是一次“核聚变”般的转型升级。作为电视纪录片制作者,需要做好形态的调整,做好内容的融合,更需要充分发挥编导意识,使剪辑作品富有时代感和表现力。

[1]梁磊.浅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的编导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185.

[2]孙继勇.电视纪录片编导的创作思维[J].青年记者,2015,24:59-60.

[3]孙继勇.电视纪录片选题创新[J].当代电视,2014,09:60-61.

[4]黄慧郁.编导的情节与细节意识对纪录片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0,15:169+171.

G213

A

1009-5624(2016)06-0034-02

猜你喜欢
编导艺术性纪录片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28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8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49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20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33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新闻传播(2015年11期)2015-07-18 1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