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2016-02-24 10:22石晶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亲身经历三味书屋

石晶华

摘 要:科学课是打开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生命的一扇大门,通过开放式的生命体验活动——亲历种养、体验,调查研究,开阔视野,把学习变成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还原为鲜活的生命的流动,从而让学生从丰盈的生命体验中产生尊重、热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把孩子们解放出来,把美好的假期和童年还给孩子,使大自然的“百草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关键词:生命体验;亲身经历;观察记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50-02

一、聚焦现实——书屋依然是“三味”

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采蘑菇的自在,是拾稻穗的欢欣……

曾几何时,这些都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叠书本承载了孩子们的童年,亲身触摸蝴蝶振动的翅羽,看着种子发芽开花直到结果成了一种奢望。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5% ——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这对于孩子们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70%——七八成小学生“长”在课外辅导班,每个孩子平均有3~5个辅导班,平均每月花费至少需要500~2000元。

25m2——在偌大的校园中,一块25m2的土地成了孩子们对学校最深刻的回忆。刨土、播种、收获……在这块“百草园”中,孩子们享受了思考,收获了成长,理解了生命,懂得了合作。毕业之后,那块土地成了学生们谈资最多的话题。

也难怪,当今的都市儿童,住的是高楼,看的是电视,玩的是机器玩具、电子游戏机,大自然却离他们越来越遥远。他们哪能体会到看蚂蚁搬家、在草丛中捕捉蚂蚱、用网兜抓树上的知了、在泥土中挖蚯蚓的乐趣。

专家指出,现在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差,与孩子远离大自然、远离绿色不无关系。“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重新从书桌前回到“百草园”。

一个生物角,一片自留地,一次亲自参与的种养活动,或许就能触动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心弦,引领他们开启生命体验的大门。

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到底该有何作为呢?我们的科学课堂,是否为孩子们涉足大自然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动机,促使他们产生足够的兴趣?

二、寻根探源——纸上得来终觉浅

孩子们头脑中的科学知识从哪里来?他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吗?他们能通过观察实验解决这些问题吗?

当孩子们对热带雨林滔滔不绝时,却常常不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森林,甚至不了解教室门外的草地;他们懂得蚂蚁的身体结构,却从来没有一次驻足观察蚂蚁觅食;他们每天吃着粮食、蔬菜、水果,却从来没有完整地看到种子的发芽、长大、开花、结果……说到底,他们得到的是间接的体验,而不是他们亲自体验得来的,没有生命和活力。

孩童时期做过的事往往会终身难忘。我们的科学课就能为孩子们增加经历,例如:让孩子们养几条蚕,他们会小心喂养、精心呵护,他们会把蚕宝宝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眼见蚕宝宝一天一天养大的兴奋与愉悦,亲眼见到蚕宝宝的成长、蜕皮、成茧,孩子们会一生难忘。

这样的经历能使孩子们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往往能推测其他生命的成长历程、能体会到生命的一生。有了这样的方法会推及饲养其他动物的方法。这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之所以要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是因讲授式的教学无益于孩子们科学素养的提高。要让孩子们亲历、亲自去获得,在经历面前,任何“讲解”“告诉”都是苍白的。

无论是成功的体会还是失败的滋味,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在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点知识、一点能力,此外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也许,就此会引发一个人思想意识中的潜在因素,影响一生。

三、科学课堂——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棵树真的能令他们如此着迷吗?回答:只要让孩子们亲历,他们就会有足够多的意想不到的发现:第一次走出教室,带着目的观察;第一次用手摸、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用纸拓印树皮,用尺子量,围抱一棵树;第一次把观察到的向别人描述;第一次静静倾听同伴的描述……科学课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我想象中的教室,是外向的,土地就是教室,从屋里能看到外面,校园里有绿地。

科学课是打开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生命的一扇大门,通过亲自体验,坚持观察、记录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科学课中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观察常见的动植物、研究植物的根茎叶、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等活动,为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

我们养的蚕长胖了、蜕皮了、做茧了、羽化了、产卵了……我们的种子发芽了、长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每一个过程,都做了记录,鼓励他们把成果拍成照片、拍成DV,和语文教学配合,记观察日记……校园刮起了养蚕和养凤仙花的“热潮”。当我们把成果进行展示的时候,这种快乐到达了高潮,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结果,也是对生命朦胧的体验、生命可贵的尊重和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

四、课外延伸——“万里路”胜“万卷书”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空间里,教室外才是他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对生命的鲜活体验“萌根发芽在课堂内、开花结果在课堂外”,从生活走向科学、最终要从科学回归生活,把学习变成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把学习还原为鲜活的生命流动。

(一)走出校园,调查研究

我们的家乡,蕴藏着丰富的地质、山林、产业资源。如果能把这些丰富的资源利用起来,开展一系列的考察和研究活动,会提高学生对身边科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走向大自然、社会,通过亲历科学,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方法,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可以实地考察农业基地,请专家介绍相关知识,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各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防治等。

还可以通过搜集动植物资料,研究校园、植物园、山区的动植物类型,进行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

(二)多读多看,开阔视野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获得的。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占从外界获得的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特别是视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课外书、电视、网络等给孩子们带来间接的经验,带来深刻的体验。

如阅读《昆虫记》,法布尔笔下展现出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一个好机会。通过阅读,了解科学家细致入微地观察,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科学家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和勤勉的作风。

触摸孩子们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关爱,令人感动。在孩子们看来,一只蚕、一颗种子已经不是一个实验对象,俨然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流露出的那种认真、仔细和关注,俨然是一个个小科学家。

科学课是打开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生命的一扇大门,把孩子们从小小的课桌前解放出来,把假期、童年还给孩子,通过亲自体验,坚持观察、记录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孩子们从丰盈的生命体验中,去学会思考、创造,从而形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情感和行为。让大自然的“百草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参考文献:

王彩平.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特点[J].小学教学设计,2007,(29).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亲身经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增广贤文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When Life Cheats You
怎样写亲身经历的事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