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景亮,甄天民,徐凌忠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62)
•本期关注:卫生技术推广•
从公共产品视角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谷景亮1,2,甄天民2,徐凌忠1
(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62)
通过专家访谈、基层调研方法,论证了适宜卫生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公共产品视角,分析了适宜卫生技术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从公共产品理论,就如何做好面向基层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强化政府主导,提出了顶层设计选择路径。
公共产品视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适宜卫生技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意见》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致力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中国新医改的核心是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改革路线图明确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国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转变,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也是在医疗卫生领域明确和强调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点和决策依据。这就意味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成为了人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1]。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在幅员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医疗卫生基础不均衡的国土上开展的宏大工程。在医改实施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全部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数已达到12.7亿人,占总人口的95%。这意味着,一个覆盖人口最多、全世界最大的医保网已经建立,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目前,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13年末,我国总人口13.6亿,其中农村人口6.3亿,占总人口的46.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2,620个,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的9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32.43万张,占床位总数的2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仅为6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41.09亿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人次数的59.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4254万人,占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的23.8%[2]。上述数据清晰表明,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覆盖面广,对我国广大基层人员的医疗保障发挥着网底作用。但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服务能力的差距,导致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降低,不愿在基层就诊,直接涌向城市大医院,造成基层医疗资源闲置、患者医疗成本加大、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这也与国家强基层、建立分级诊疗的体制改革方向极不协调。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解决涌向大医院的就医意愿和倾向。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的五项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适宜卫生技术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或康复,具有技术成熟、实用性强、简便易学、经济有效、特色优势明显特点,对医疗设备和人员技术依赖相对较低,适宜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和应用的卫生技术。
适宜卫生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推广,能够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实用技术、培养人才,提升服务能力。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做加法、基层看病费用做减法、制度创新做乘法,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加基层患者的信任度,降低医疗花费,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门诊门可罗雀”的“倒金字塔”型就医结构,若能使80%的基层居民留在基层就近就医,就能有效改善目前的病态就医结构。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这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敌对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3]。适宜卫生技术带有明显的公共性、普惠性和公益性,按照经济学原理公共物品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无排他性又无消费中的竞争性的观点,适宜卫生技术具有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属于公共产品的理论范畴[4]。
适宜卫生技术作为公共产品的特征表现在:
第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3]。适宜卫生技术的有效供给,在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存有差距,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减少政府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等方面具有效益的正外部性,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带来的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对周围群众带来的普惠性效益是不可分割的。
第二,消费的非竞争性。公共物品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换句话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3]。适宜卫生技术是惠及居民健康的技术,从社会层面,它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它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每个获益者都不影响或减少其他人的选择,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指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享用的数量或质量[3]。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于政府提出的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面向全民健康服务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独享专用适宜卫生技术,将其他人排斥在该技术的应用之外。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适宜卫生技术既然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或供应过度,都对社会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管控好面向基层推广的适宜卫生技术的质量和数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1 管理者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发挥主导是基础
做好基层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路径,管理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目前,适宜卫生技术从研究到推广各个环节存在脱节现象,没有有效技术对接和传播平台,许多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的适宜卫生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技术和人才,不能解决周围居民的实际就医需求,患者仍挤向市级及以上医院,阻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解决居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让市级及以上医院和高级专家诊治疑难和复杂病症,回归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本职定位和作用,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改变目前的就医人群的倒金字塔结构,对满足基层群众就医具有现实意义。政府在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在项目资助、技术研发、及时评估、技术示范等环节,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资金手段给予倾斜支持,积极发挥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3.2 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适宜卫生技术转移转化机制
要实现适宜卫生技术的长期有效推广应用,需要其他社会部门的参与,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可弥补政府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坚持公益性原则和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出台促进技术产出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措施,不断探索优化技术推广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有效整合技术研发者、技术推广者和技术应用者等多方力量,打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道。通过技术的对接,让技术成果落地,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传递,才能真正实现适宜卫生技术自身的社会价值。
通过不断完善适宜卫生技术规范,逐步建立适宜卫生技术数据库,搭建成果转移转化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让供需双方便捷获取相关信息,建立一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形成一套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模式,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提高其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服务水平。
3.3 坚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和基层卫生机构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中,注重与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将适宜卫生技术作为基层卫生机构人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技术推广与培训,建设一支与基层群众需要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骨干。
3.4 建立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的考核评价
通过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过程和效果、效益评价,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转移体系,确保适宜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基层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切实增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让基层群众就近能看病看好病,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有效保障人民健康。
[1] 新华网.中国新医改摈弃市场化路线回归公益本性[EB/OL].(2009-04-06)[2014-06-08].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content_11138767. 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Data国家数据[EB/OL].(2014-06-08) [2014-06-08].http://data. stats.gov.cn/viewchart/index?m=hgnd.
[3] 张学敏.公共经济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蒋健敏,朱 炜,沈 杰,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有效供给和治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9):58-59.
(本文编辑:张永光)
Analysis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about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in grass roots medical health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goods
GU Jing-liang1,2,ZHEN Tian-min2,XU Ling-zhong1
(1.SchoolofPublicHealth,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2,China;2.ShandongInstituteofMedicalandHealthInformation,JinanShandong250062,China)
By means of expert panel discussion and grass roots investigation method.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standpoint tha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 grass roots medical health institu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goods,this document explains the fact tha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has attribute of public goods.Finally,the paper provides som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lead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public goods,grass roots medical health institutions,service ability,appropriate health technology.
2016-04-22
10.3969/j.issn.1003-2800.2016.08.001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研究(2013RZC03002);山东省医科院项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政策研究(2013-17)
谷景亮(1975-),男,山东莘县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方面的研究。
徐凌忠(1964-),男,山东高密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卫生管理与卫生政策方面的研究。
R19
A
1003-2800(2016)08-0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