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塔娜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无地农牧民情况调查
格根塔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
[摘要]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导致大量无地农牧民的产生,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1个区、2个县、4个旗无地农牧民的成员构成、权益保护以及所在地区政策执行程度及调整的调查,分析了无地农民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以解决无地农民的民生问题。
[关键词]无地农牧民形成原因对策
巴彦淖尔市辖1区2县4旗,有59个苏木镇,农牧业总人口113.2万人。目前,无地农牧民有23.89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1%。其中无地新生人口12.66万人,占无地人口的53%;婚姻迁入无地人口5.66万人,占无地人口的23.7%;二轮延包时未分得土地人口2.63万人,占无地人口的11%;二轮延包后放弃土地人口1.13万人,占无地人口的4.7%;其他原因无地人口1.81万人,占无地人口的7.6%。通过土地流转已拥有土地的农牧民有1.85万人,仅占无地农牧民总人口的7.7%,绝大多数仍处于无地状态。
1.政策因素导致无地。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既保障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现实问题。由于“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大稳定,小调整”在实施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是执行偏差等原因导致无地农牧民产生。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时,作为一轮土地承包的顺延,土地未作调整,这就导致了部分农牧民由于婚姻迁入和新生儿出生没有承包地,或者在一轮土地承包时就放弃或没有分配到土地,二轮土地承包时依然未取得土地承包权。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结束之后迁入的没有分到地,征用土地也使部分人失去土地。
2.外地嫁入本地的妇女,户口虽迁入本地,但未给予分配土地,虽然有的妇女在娘家分得了土地,但嫁入地与嫁出地的距离导致有地和无地没有多大区别,同样面临无地的困扰。
3.二轮土地承包时,有的农户由于劳动力不足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或因“三提五统”及农业税费负担重自动放弃了土地承包权。有的下岗归农或其他原因等回来耕种土地,可村社并没有足够的机动地给予分配,导致无地。
1.通过小调整解决新增人口和迁入人口的无地问题。将死亡人口或整户迁出村集体农户的土地调整给无地的新增人口。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市农村集体的机动地很少,很难解决新增人口的无地问题。但是不调整现行土地政策,则意味着这部分人(新增人口和迁入人口)在二轮土地承包期内都无法得到土地。通过收回死亡人口和迁出人口土地,是解决新增人口和迁入人口土地最有效的办法。
2.优先承包土地,实行种植安置。对想耕种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无地农牧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联系、协调,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有地可种,并对无地农牧民在土地流转中给予一定优先。同时,村集体组织如有预留的机动地、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应优先承包给无地农牧民。
3.建立健全无地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无地农牧民的问题,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农牧民无地而不失“命根子”。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大病统筹。为无地农牧民构筑长远有效的社会保障,让无地农牧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基本生活有保障,解除无地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就业培训。对无地农牧民来说,充分就业是最积极、最稳妥的生存和发展保障。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非农产业岗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解决无地农牧民的就业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农牧民劳动技能和个人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加强对无地农牧民的就业指导,建立促进农牧民就业城乡间无障碍流动机制,多渠道安排就业。同时,对招用无地农牧民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并鼓励扶持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5.加快经济发展。为无地农牧民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只是当前保障其生活安全的现实途径,而加快经济发展,为无地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是问题的根本。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城镇化带动“三农”发展,引导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加大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发挥企业吸纳无地农牧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为无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