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节:深耕于乡土的“那”文化图腾

2016-02-24 16:16牛超王琰
西部皮革 2016年14期
关键词:图腾壮族

牛超,王琰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牛王节:深耕于乡土的“那”文化图腾

牛超,王琰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牛王节是广西壮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是远古时期牛图腾崇拜的文化留存,重现了壮族“那”文化生态观指导下的生活世界,渗透着着壮族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通过介绍与描述壮族“牛王节”的习俗,试图呈现出稻作生产对壮族文化的构建与影响。

关键词:牛王节;壮族;那文化;图腾

1何谓牛王节

壮族是我国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对水稻怀着一种浓烈而朴素的民族感情。壮语将种植水稻的水田亲切地称之为“那”(音na),壮族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从而孕育出一系列独特的“那”文化。而牛王节正是壮族这种“那”文化下形成的节日。牛王节,又称“牛魂节”、“天牛节”、“敬牛节”或“牛王诞”,或者“开秧节”、“拜秧节”、“插秧节”,广泛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周边广东省连山、云南省文山、红河、曲靖等壮族聚居区。

其节期往往因地而异,比如如桂西、桂东、桂北一带就在农历四月初八过牛王节;而广西的横县、岂宁、宾阳和桂西北的各县市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过牛王节;有些地方的牛王节则是在农历四月十一、七月初七、十月初一等,不一而足。大部分地区的牛王节一年只过一次,但也有过两次牛王节的,例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平寒屯村一年中就有农历四月初八和六月的第一个丑日两个牛王节。

关于牛王节的传说和来历颇为神秘,但一般有两个版本:

一种是本来牛是天上的牛王,凡间并没有牛这种动物,而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很久很久以前,凡间土地荒芜、寸草不生,人们生活十分困苦。于是牛王听从牛魔王的指示,下凡帮助人们生产。但牛王记性不好,记错了牛魔王的指令:把每三步撒一把草种记成每一步撒三把草种。凡间又变的杂草丛生、瘴气密布,人们赖以为生的禾苗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牛魔王为了惩罚它的这种过失,便罚牛王留在凡间过以草为食,耕田劳作,所以人间才有了牛这种动物。牛魔王也在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下凡附进牛的身体来保佑牛,使它不健壮而不生病。日久天长,牛的辛勤劳动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人们便选择在牛王的生日每年四月初八给牛过节。于是,人间有了牛王节。

另一种则是壮族传统文化与道教涵化的产物。很久很久以前,凡间的人们刀耕火种,没有锅、碗、甑等炊具,就直接在大火上烧烤食物,烟熏火燎直冲天宫。玉皇大帝实在受不了,就派牛王传旨于人间,让人们用金锅银甑做饭,三天一食,不要弄得天上乌烟瘴气。牛王也是记性不好,到了错传旨意:“不许时时处处烧火,要用铁锅木甑,一天三食。”所以被玉帝怪罪,发配凡间:“把鼻子穿了,肚子大吃得多,把上牙敲掉,为百姓耕田犁地吃尽苦头,永远不得回天宫。”从此,牛在凡间任劳任怨地耕田耙地,人们才有充足的粮食吃。牛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人们为了感激耕牛在每年四月的丑日,安慰犒劳牛,从而形成了敬牛的节日。

2牛王节的习俗与仪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牛王节的节日内容与形式也因地而异,但无一例外的都围绕着对牛的爱护展开。牛在这一天可以不用劳作;人们在这一天打扫牛栏、清理粪便,撒上石灰,使牛栏干爽洁净;小孩子牵着牛去最好的草场,随性而牧。而大人会叮嘱小孩千万不能打牛,会惊走牛魂;有的地方牛角上会贴上红纸或粘着糍粑,然后牵牛去河边吃草、沐浴,让它欣赏自己在河里的倒影,从而让牛身心愉悦;回栏后给牛喂食乌饭或五色糯饭,有的地方还会用竹筒喂食家中精心酿制的甜酒,或者酒里打两颗鸡蛋;牛栏里铺放着用盐水淋过的新鲜草料;人们为牛用篦子梳去虱子,用茶油涂抹伤口;晚上的敬牛宴,全家坐在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齐声唱敬牛歌。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把牛喂饱后,全家才开始吃饭。

此外,不同时节的牛王节也特色各异,典型的壮族四月初八牛王节要举行安栏仪式。仪式分为重点安栏与一般安栏,是正式与非正式的区别。所谓重点安栏仪式需要请道公主持,仪式完整、庄重。而一般安栏仪式是重点安栏仪式的简化版,自己就可以完成。农户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加以选择。

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平寒屯村为例,由道公主持举行的重点安栏仪式由开坛、招龙、安龙、采平庙、外朝、三献六部分组成。一般在牛栏前“开坛”进行祭祀。在牛栏中央摆供桌、设祭坛,道公诵唱《安宅谢土经》,邀请众神下凡以保佑牲畜,并招牛魂回栏,接受诸神保佑。然后,道公前往河边进行“招龙”仪式,从河边将龙神引至牛栏,并将龙的模型固定在牛栏主梁上,最后烧纸祭拜,完成仪式。

而一般安栏仪式由各家各户自己进行。仍以广西巴马平寒屯村为例,各户在在牛栏门口贴上赞颂耕牛品德、祈祝六畜兴旺的对联,梁柱、栏杆上都贴着表示吉利的红纸,将供品用簸箕盛好,端到牛栏前祭拜牛神,并给耕牛喂食五色糯米饭、腊肉等节日食品。午饭后将耕牛牵到河边梳洗,牛角上系上红花,并唱《牛歌》赞颂牛的辛劳与贡献。梳洗完毕后牵回牛栏,给牛喂精致的新鲜草料,让牛吃饱休息一整天。

六月或七月的牛王节仪式围绕着蓄牛魂仪式展开。这一天不仅祭牛,还要拜祖神与社庙。祭拜社庙时每户派一个人参加并进行会餐,称作“蓄牛魂餐”。次日一早,各家还要举行“朝光”仪式。即在屋前摆上祭坛、供品,然后上香,并将前一天从田中摘取的黄禾苗供在祭坛上,祭拜天神,招回牛魂。长者站在祭台后念“青十全,青封行”,并将黄禾苗投进牛栏,之后回屋中祭拜祖神。

十月的牛王节和四月内容基本相似,但主题又有所不同。这一天的人们在牛角上粘上糯米糍粑,并给牛戴上一种黄色的鲜花。然后把牛牵出牛栏,摆上一张供桌摆上供品,点上香火,一家人恭恭敬敬向牛作揖感谢,并一边将糯米饭、枇杷叶包的糍粑喂给牛吃,一边说“牛王菩萨,你辛辛苦苦劳累一年,让我们有饱饭吃。我们感谢你,现在庄稼有收成了,我们先敬你。”之后将牛牵到河边,让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唱牛歌,以取悦牛的心情。

3“那”文化中的牛王节与图腾

牛王节的节期看似零散,但联系到壮族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却呈现出一种“那”文化的内在逻辑。上世纪50年代后,壮族地区推广种植双季稻,这样一年就有两次耕种大忙。我们梳理牛王节的不同节期与其仪式主题不难发现:四月、六月、十月分别对应着水稻开秧、稻谷扬花和稻谷成熟收获的生产场景。

四月的时候因为马上就要开耕,这个季节的牛王节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对耕牛的劳动力的倚赖与崇拜,另一方面也是在春耕大忙之前给牛一次修整与补力,以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六月或七月的牛王节则为了让牛在繁忙的春耕之后能有所休息,在前一阶段辛苦的劳作中,人们难免有鞭叱的行为,会对牛造成惊吓从而“失魂”,所以这一节期的牛王节仪式围绕“蓄牛魂”的主题举行;十月的牛王节更多体现的是水稻收获后对牛的感谢与犒劳,在四月和六月的牛王节内容基础上,人们还给牛戴花或者向牛作揖拜谢,表达人们对秋收的功臣的感谢之情。

纵观整个牛王节的节期,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性的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壮族人根据生产进度不同灵活地调整“牛魂节”的举行时间,以适应耕田种地的生产需要。所以牛王节的形成脱胎于稻作生产的过程,渗透在仪式中的乌饭、五色糯饭、糍粑都是是与壮族人民生活血肉相连的“那”文化的表现。

拉德克里夫-布朗认为图腾制度是普遍存在于人与动物、植物之间的某种仪式关系。仪式的功能在于强化人们对祭祀物体社会价值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永恒化。那些对社会生活有主要影响的事物往往会成为仪式的对象,不断神秘化与符号化,从而形成一种图腾。

牛王节的“牛”其实就是远古时期壮族先民牛图腾崇拜的一种文化留存。自古以来牛在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地位体现在方方面面:壮族的传统杆栏式民居中,人住楼上,牛住楼下,把牛当做家庭的一员给予尊重和呵护。人们感念于牛的辛苦耕耘与付出,与之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并在农忙之余为牛祭拜、招魂,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集体节日。

如何能不断地将这种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通过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予以传承,重新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彼此尊重、信任的生态链条,这恐怕是当代人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芬,谢翔.壮族牛王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兼论及时调整制定边境少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2,02:110-117.

[2]金乾伟,杨树喆.“牛魂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范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3-57.

[3]王志芬.试析牛王节的文化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42-46.

作者简介:牛超(1992-),男,汉族,甘肃省庄浪县,民俗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方向:民间信仰研究。 王琰(1992-),女,汉族,甘肃省庄浪县,文学学士,天水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

中图分类号:J5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152-02

猜你喜欢
图腾壮族
我为春天添抹绿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这条比较傻》等
三好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