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晨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
何晓晨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成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不断刷新的交易盛宴,使得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备受赞誉。然而2015年以来接踵而至的风险事件,特别是网贷评级第一案开庭、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倒闭、频频曝出的P2P平台跑路事件,市场的乐观预期开始与悲观阴影交织。客观而冷静地研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未来,充分揭示它的风险,完善对其的监管,变得愈发必要。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进行研究分析,针对社会上当前出现的现象,提出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控制
1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广义上讲,凡是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理论上,任何涉及到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最早的概念提出者谢平教授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
1.2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当代我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第三方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宝。支付宝通过利用第三方的信用平台,为购买者与商家提供中介形式的担保。其利用不收费的形式,引起用户使用这一产品。第三方支付还拥有免除银行高额手续费、快速到账、固定取现等诸多方面的优点:(2)网络贷款。这一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在近年来在逐渐出现的。其出现的时间较第三方支付较晚。其主要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评级、个人网络消费习惯、信用卡使用情况等诸多方面来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打分,从而决定了用户的网络贷款限额。通过基本与银行贷款持平的利率,相较于银行更好的放款速度等,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的小额贷款方式,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的支配日常生活用的资金;(3)众筹。这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最早是出现于一些旅游的论坛上。博友通过建立众筹链接,通过集资的方式为出资人承诺兑现一定的物品、服务等作为其回报。现在这种众筹的形式已经越来越普遍,广泛的应用于新产品的推广、高价产品的抽奖等诸多方面。另外,这一形式的运用还在我国彩票市场、基金市场,乃至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中经常出现;(4)互联网金融门户。这种门户的建立有点类似于团购网,或者是特卖会。互联网金融门户主要是作为一种中介形式而存在的,其通过在同一页面上设置各种贷款、融资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贷款人加以注意,使用互联网金融门户进行贷款之后,这些开设门户的公司就能够从银行拿到一些提成。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2.1法律和监管套利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创新之所以能够呈现如此迅猛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法律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游走于“灰色”地带,监管套利空间广阔。
2.2更加隐蔽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依托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信息形成、传递和利用成本,理论上能够有效提高信用风险跨主体、跨时空配置、转移和定价的成本。但实践中由于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差、征信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信息失真、“逆向选择”等问题事实上可能变得更加隐蔽、影响更加广泛。
2.3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期限配置和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基本盈利机制之一,但由于遵循存款准备金、风险拨备、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等审慎监管规定,风险缓释空间较大,流动性风险不可控的几率很小。比较而言,互联网企业不受上述制度约束,实质性流动性风险也就更大。
2.4非合规运营风险
由于进入门槛低,缺乏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膨胀,其中大部分机构并不具有规范的治理架构和运营机制,严重背离金融业审慎经营的理念和文化,风险隐患普遍存在于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一些网贷、众筹平台事实上是机构自融的利器;各种形式的加盟门店层级蔓延,不具备金融从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违规招揽业务;一些机构“委托”商业银行网点代售产品,假借商业银行“背书”兜售产品,使得上述风险呈现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的态势。
2.5伴生的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产物,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更加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天然就具有更高的技术风险。参考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IT技术衍生操作风险至少包括设施设备运营中断风险、互联网恶意入侵风险、交易数据传输泄密风险、员工不当操作风险、客户信息安全经验不足等风险。
2.6舆论单向引导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获得了“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等诸多美誉,潜在风险鲜少提及。在投资者教育不足的市场环境中,倾向性、单一性舆论氛围更容易激发盲目的“羊群效应”,使得理性预期得不到正确引导。
在互联网金融上述风险被有意无意淡化的背景下,业务规模增长越快、参与人群越广泛、市场氛围越热烈,就越可能积累起更大的风险隐患和金融泡沫。短短几年时间,互联网支付、P2P平台的规模已接近万亿规模,大量低风险偏好的弱势群体普遍参与,互联网金融泡沫无形中发酵积累,必须尽快规范治理。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整治当前互利网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点建议:
3.1深入认识互联网金融
从实质上看,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金融和金融中介的功能和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资金融通依然是金融的基本功能,经营风险也是金融中介的基本特征,与早期金融信息化的显著不同在于,金融中介的形态从传统银行、保险、证券扩展至非金融企业。我们应以平常心看待互联网金融创新,其本质不过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新阶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及其衍生金融功能的更加高效的业务模式。面对当前的市场非理性狂热,尽快厘清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质及其潜在风险的认知尤为重要。
3.2加快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
一是明确最低注册资本、高管从业经验、IT安全技术能力、信息披露等最低监管要求,设置与业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匹配的行业准入门槛。
二是引导部分经营规范、风控能力强的机构转型为持牌金融机构并接受统一监管。妥善引导和安排问题平台有序退出,尽快改变行业主体良莠不齐、无序竞争的现状。
三是结合多地竞相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业务跨境经营便捷的现状和特点,增强地方政府在防范区域互联网金融风险方面的责任,并推动国家间建立国际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避免区域经营套利成为行业异化发展的新空间。
四是探索比照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规范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跨界混业经营,避免体制套利成为新的金融风险源头。
3.3深入推动传统金融体系改革转型
一是逐步扩大业务创新权限。在互联网金融竞争发展中,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迟缓、市场反应滞后的问题凸显,简化产品创新监管授权、允许和鼓励自主创新产品,推动产品创新体制改革应成为深化传统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是优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金融竞争冲击的另一直接影响是,高端专业人才加速流失。金融业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竞争,在传统金融体系深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优化激励机制、留住和吸引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适度放开综合经营限制。适时修订相关金融立法,完善现行金融监管框架,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综合经营创新的适宜空间,是支持传统金融体系走出当前“三重冲击”困境的必要政策工具,也是欧美金融体系变迁的一般逻辑。
3.4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国家征信体系建设。如果能尽快实现各互联网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并实现与国家征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则不但能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提供关键支持,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也将借此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推动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在监管资源有限、行业主体众多的市场环境中,行业协会在组织、协调、服务、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更为值得重视。除了支持和鼓励在互联网平台聚集区域成立协会外,要切实加强各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等领域发挥切实作用。
三是加强金融投资者教育。考虑到当前互联网金融参与群体金融知识、信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既要明确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投资者教育、风险评级方面的责任,也要通过各种媒体和舆论渠道普及金融知识,使互联网金融知识、普惠金融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周嫣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有效监管[J].福建金融,2O14(05).
[2]李真.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J].武汉金融,2014(0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