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锋
磐安县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浙江 磐安 322300
针灸理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及管径的影响
尚德锋
磐安县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浙江 磐安 322300
目的:观察针灸、理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及管径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82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药物及理疗治疗,观察组行理疗加针灸干预,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动脉血流及管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6%,高于对照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左侧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分别为(25.42±2.21)分、(132.12±28.04)mL/min、(120.86±38.04)mL/min,分别与对照组(20.32±3.13)分、(117.95±29.12)mL/min、(102.21±40.36)mL/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左右侧C3~4管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灸、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椎动脉管径,使椎动脉血流量增多,安全有效。
颈椎病;针灸疗法;物理疗法;椎动脉血流量;椎动脉管径
颈椎病典型特征为椎间盘突出,主要由颈椎间盘退变引起,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临床一种常见颈椎病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药物、针灸等某一种方法的单一治疗通常难以根治,临床常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笔者将椎动脉血流变化作为本次研究效果观察指标之一。对本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行针灸、理疗治疗,探讨其对患者椎动脉血流及管径变化的影响,并与常规药物、理疗治疗结果对照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X线检查提升颈椎节段不稳、横突孔变形或钩椎关节增生;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
1.2 辨证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诊断标准,且属于气血亏虚证:表现出眩晕、颈痛、耳鸣等症状,面色淡白、神倦懒言,舌淡,苔薄且白腻,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参与本次研究前1周停用任何中西干预方法;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均能配合坚持完成治疗;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颈椎椎管各占位性病变、颈椎肿瘤;凝血系统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者。
1.5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共82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 32~70岁,平均(50.1±10.3)岁;病程5天~12年,平均(90.5±10.6)天。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1~68岁,平均(50.0±10.6)岁;病程8天~11年,平均(90.2±10.1)天。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 常规药物及理疗治疗。(1)血栓通注射液(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4023081)2~5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130],每次6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10天为1疗程,连续服用3疗程。(2)理疗:①颈牵引。指导患者选择坐位,设置牵引力8~15 kg,间歇力5 kg,牵引时间、间歇时间分别为5 min、2 min,总共20 min,牵引强度、时间慢慢增加。②超激光疼痛仪干预,SG探头行星状神经节照射,剂量80%~90%;通断比3∶2,两侧均5 min;通过B探头照射颈椎旁,剂量100%,重点刺激痛点,时间10 min。C探头照射C3~4椎旁,剂量100%,时间10 min,每天1次,治疗10天为1疗程,干预3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
2.2 观察组 理疗加针灸干预,理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针灸:选择双侧风池、双侧太溪、双侧足三里、百会及双侧颈4~6夹脊穴,根据患者不同症状添加大椎等穴位。同时合理使用直刺、斜刺方法,刺激强度中等,风池、侧颈4~6夹脊穴、百会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太溪行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每天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共3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
3.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动脉血流及管径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4.1 疗效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前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后评分。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疗效指数90%及以上;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70%~89%;好转: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疗效指数30%~69%;无效: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疗效指数30%以下。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97.6%,对照组8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治疗前 治疗后41 41 12.97±2.75 13.45±2.92 25.42±2.21①②20.32±3.13①
4.4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及管径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C3~4管径、椎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右侧C3~4管径较治疗前均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3~4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及管径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及管径比较(±s)
组 别n 时 间 椎动脉血流量(mL/min) C3~4管径(mm)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观察组41103.48±36.0481.68±46.7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06±0.62 132.12±28.04①②120.86±38.04①②3.40±0.30 3.69±0.78①3.30±0.45①对照组41103.52±35.2381.72±45.143.05±0.61 117.95±29.12①102.21±40.36①3.40±0.28 3.55±0.753.16±0.58
4.5 不良反应 2组治疗前行肝肾及其他功能检查,均正常,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椎间失稳、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等,治疗难度大,缺乏致病治疗靶点[5]。近年来针灸、理疗、按摩等物理疗法在颈椎病治疗中应用较多,有效与中药疗法结合效果令人较满意。
中医学尚无椎动脉型颈椎病名称,但关于颈椎病症状在《内经》等书籍中有所记载,属眩晕等范畴。关于颈椎病病因各有偏倚,《内经》中提到眩晕与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示眩晕与肝密切相关。中医气血论认为人体气血病变与脏腑病变互为因果,脾脏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空虚则造成运化失职,气血不足易致病,气血消耗太多则导致脑失所养,进而眩晕发生[6]。本研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气血亏虚证,治疗以补益气血、活血通络为主。风池为足三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及手少阳三焦经三经交会穴,归属督脉穴位,针刺之具有温经通脉、激发阳经气血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输穴,为机体生命运转提供原动力,针刺太溪穴可发挥滋肾培元功效;足三里为胃气聚集所在地,具有健脾益胃、去邪气、扶正气功效;太溪与足三里穴共同使用不仅可补先天之精,而且能补后天之精;现代医学认为,针刺足三里穴能有效降低血液高黏状态,促进血液循环;百会为诸阳经汇聚所在地,属督脉,针刺之具有温经散寒、补益脑髓作用;双侧颈4~6夹脊穴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连接穴位,主要功效为调经通络、调节血气,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表明针刺颈夹脊穴能有效疏通颈部静脉,促进局部气血恢复[7]。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症状针刺不同穴位可有效调节神经体液,促进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多血流量,进而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症状[8]。另外,配合理疗治疗以提高疗效,其中颈牵引可有效帮助椎体结构恢复,缓解颈椎韧带肌肉痉挛症状;激光疼痛治疗仪则可帮助患者提高心排出量,促进血管痉挛症状有效改善,且局部光热还可缓解血管压力,增多血流量。
观察组经针灸、理疗干预后总有效率高达97.6%,比采取常规药物、理疗治疗的对照组82.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加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药物及理疗干预,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功能恢复。另外,观察组治疗后C3~4管径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增多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联合理疗干预能有效扩大椎动脉管径,增多患者椎动脉血流量,这是颈椎病治疗达到效果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针灸、理疗治疗能明显促进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管径扩大,增加血流量,疗效明确且安全性高。
[1]艾宙,刘光德,熊小翠,等.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7):601-604.
[2]王会刚,王永静,彭富珍,等.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15-1217.
[3]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张志兰.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54-455.
[6]胡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25-127.
[7]周靖,邓志,代雷,等.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2):248-249.
[8]章珍明,范志勇,黄威,等.腹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 (1):15-17.
(责任编辑:刘淑婷)
R681.5+3
A
0256-7415(2016)06-0101-03
10.13457/j.cnki.jncm.2016.06.044
2016-01-13
尚德锋(1975-),男,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