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2016-02-24 00:47王光斌陈道伟
新中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肝肾手法

王光斌,陈道伟

苍南县人民医院,浙江 苍南 325800

中医手法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王光斌,陈道伟

苍南县人民医院,浙江 苍南 325800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联合药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与中医手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分级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Ⅰ级的构成比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关节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实验室指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证;寒湿证;肝肾亏虚证;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手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组织发生慢性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常与机体免疫异常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表现主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所致侵袭性血管翳,引发软骨及骨破坏,出现关节周围组织与关节功能丧失,患者主要产生关节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尚未清楚,治愈难度大,单纯应用抗风湿药物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长期效果。因此,本研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中医手法联合药物治疗,对其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31~65岁,平均(38.7±8.3)岁;病程9月~12年,平均(5.8±1.3)年。观察组男19例,女30例;年龄32~62岁,平均(39.4±8.5)岁;病程11月~14年,平均(5.3±1.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湿热证、寒湿证、肝肾亏虚证辨证标准[2];年龄18~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以及伴有其他免疫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75 mg,饭后服;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每周1次,每次10 mg,餐后服;柳氮磺胺吡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初始剂量每天3次,每次0.25 g,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一次性增至每天3次,每次0.5 g,餐后服;雷公藤总多苷片(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每天3次,每次20 mg,餐后服。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用药配合中医手法治疗。湿热证以薏苡仁汤加减,处方:生姜、甘草各6 g,独活8 g,连翘、川芎各9 g,苍术、地龙、威灵仙各10 g,忍冬藤、黄柏、川牛膝、桑枝各12 g,当归15 g,薏苡仁25 g。寒湿证以乌头汤加减,处方:细辛、甘草各6 g,制川乌10 g,制附子、桂枝、白芍、麻黄各12 g,炒白术、当归各15 g,黄芪18 g。肝肾亏虚证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细辛、全蝎各6 g,杜仲、肉桂心、川芎、防风、当归、熟地黄各10 g,牛膝、茯苓各12 g,桑寄生、独活各18 g。关节疼痛者加蜈蚣10 g;关节肿胀严重者加薏苡仁25 g,防己12 g。每天1剂,冷水浸泡20 min,水煎至300 mL,分早、晚2次服,连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根据分级情况观察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按照《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3]进行分级,Ⅰ级:日常活动不受限;Ⅱ级:关节活动中等受限;Ⅲ级: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Ⅳ级:丧失活动能力,需要卧床。观察治疗前后关节功能等级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3个指标的变化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

4 治疗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Ⅰ级的构成比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关节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例(%)

4.2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n=49)

表2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n=49)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观察组n CRP(mg/L)ESR(mm/1h)RF(kIU/L) 4948.21±8.3655.12±12.06 41.03±7.22①②对照组49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1.36±7.19 10.21±4.32①②20.87±7.53 15.64±6.84①28.16±5.31①②48.02±8.11 32.18±7.53①56.02±12.11 49.32±10.32①

5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炎症疾病,以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随病程发展,晚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与骨骼肌萎缩。目前,该病病因尚未明确,且临床尚无彻底根治方法,治疗难度大。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风湿药物缓解病情,但临床观察发现,单纯的西药治疗远期疗效较差,且易产生毒副作用,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使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4]。

中医学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于痹证、尪痹等范畴,认为其发生是风、寒、湿三邪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外因主要为感受湿邪,或湿邪兼风、寒、热邪;内因主要以肝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为主[5]。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历代医家有不同观点,《内经》提出风、寒、湿邪同机体“内外相合”致痹的观点,认为痹证发生不仅与风、寒、湿三邪外侵有关,还与脏腑、气血、经络、阴阳失调等内部因素有关联。《金匮要略》则从正气不足角度对该症病机进行认识,提出“寸口脉沉而弱……故曰历节”。治疗上一般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为主,兼益气补血、培补肝肾。近年来,较多学者提倡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6],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本研究纳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证、寒湿证和肝肾亏虚证3种。湿热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最为常见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肿痛、乏力、汗多、灼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该证型多见于急性活动期,以薏苡仁汤治疗,可起疏风止痛、清热利湿、行气和血之效。寒湿证症见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晨僵、肢体沉重、口淡不渴、恶风寒,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涩。治疗当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给予乌头汤治疗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肝肾亏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酸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关节变形、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投以独活寄生汤,可起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强壮筋骨作用。在中药治疗基础上再加以中医推拿手法,能够起到保持关节内外力学的平衡,同时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手法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马建辉,雷学峰,吕健,等.中西医药物配合手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3,26(1):97-99.

[2]姜小帆,曾进,石亮.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4):196-200.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徐春元.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 (8):19-20.

[5]姜楠,孟涌生.藤类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症状作用探讨[J].河南中医,2013,33(1):123-124.

[6]杨晓志.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23-24.

(责任编辑:吴凌,刘迪成)

R593.22

A

0256-7415(2016)06-0095-02

10.13457/j.cnki.jncm.2016.06.041

2016-02-25

王光斌(1974-),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风湿性关节炎肝肾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七步洗手法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