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人格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恩来一生勤谨奋勉,这与其人格观不无关系。那么周恩来的人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值得周恩来用一生来遵守和践行?
人格是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的,是人在道德、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坚持。周恩来在1916年《我之人格观》中曾对人格观的重要性、人格观的内涵以及形成的过程进行阐述,这三部分也就是青年周恩来人格观的主要内容。
关于人格之重要性。在周恩来看来,人格是可以扩展至天下,也可以细化至个人。如果人格扩展至天下,也就是国家的人格;如果细化至个人,就是每个个人的人格。只有每个个人有了人格,国家才会有人格;国家具有人格,才可以保障个人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国家有了人格,就可以“家国齐治”;反之,则“盗贼蜂器,兵革不息”。因而人格的重要性,不仅要从个人来说,更要从家国天下来说。
关于人格的内涵。在周恩来看来,人格是“常道”,但具体到每个人又有不同。孔子的忠恕,耶稣的性灵,释迦摩尼的博爱,上帝之于宗教,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之于圣贤,都是人格。因而,人格是常道,是存在于每个个人的人格中的普遍性,是对人们思想行为的约束,是个人不论在顺境或是逆境中的坚持。
关于人格的形成。青年周恩来认为,人格的造就有赖于良心,而良心是大道所在,是正理所趋。只有行大道,趋正理,才能安良心,良心安,人格才能立。因而人格的形成,在于形成大道所在,正理所趋的良心。同时,只有建立在趋于大道、趋于正理的良心之上的,才是人格;那些悖于大道、悖于正理的并不是人格。
周恩来的人格,是个人,也是国家和民族;是常道,也是约束和坚守;是大道,也是正理和良心。
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求我们评价任何一种思想都要把它与它的时代相结合。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周恩来人格观形成的背景,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
社会背景的影响。从宏观方面来说,一种观念或思想的形成,必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恩来的《我之人格观》的一文写于1916年。从政治方面,1916年的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是袁世凯复辟所称的“洪宪元年”,而南方孙中山等人所领导的护国运动也在这一年失败,正值革命低潮。从经济方面,封建经济尚未解体,仍占据主要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仍十分弱小,帝国主义控制中国主要的经济命脉。从文化方面来看,新文化运动兴起,知识分子纷纷将国外的思想引入中国,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黑暗,战争不断,文化相对混乱,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寻找救国之路。而周恩来在这一时期提出他的人格观,也是希望通过建立起从个人到国民的人格观来达到“家国齐治”的目的。
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是一个传统与反传统激烈斗争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未识字起靠嗣母口述《天雨花》《再生缘》等作品,到1913-1918年期间在东关模范学校和南开学校期间对传统经典,如《论语》《老子》《庄子》的学习,都为周恩来的知识结构中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促使青年周恩来学会积极关注、思考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并探索改变中国命运,救亡图存的道路。儒家所倡导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也对青年周恩来人格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青年周恩来的人格观是一个青年在国家危亡,山河破碎的情况下,从要求自身出发,希望能够通过建立国民的人格来拯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抱负。其中固然也有将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幽、厉、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失了人格,而天下承平,家国齐治的原因也在于人格等比较简单的想法,但我们应该对其关心国家和民族危亡、努力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精神和勇气给予肯定。
青年周恩来的人格观不仅包括他自身的人格,更有国家和民族的人格和时代的人格。因而也就具有与其他人格观更多的意义。
对自身思想行为的约束。周恩来不仅是在理论上对其人格观进行论述,更用其一生来践行其人格观。行大道,安良心,不背正理,是周恩来人格观形成的途径,更是他在人格观形成之后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是他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的坚持,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这一点更加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和尊敬。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这一点主要是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继承。理想人格是指个人对最健康人格、最值得向往的人格的一种追求,和在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努力践行和坚持的实践统一。周恩来的人格观,是对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思想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大学》中也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起身”。周恩来的人格观从个人人格扩展至民族的人格,不仅是对人格观的阐释,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虽不是治国,但却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继承和延续。
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青年周恩来认为人格的形成要行大道,安良心。那么什么是大道?什么是良心?如何行大道?如何安良心在周恩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大道,就是良心。代表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行大道,才能安良心。因而周恩来在其一生中,尤其是在建国之后,始终都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行大道、安良心的人格观。青年周恩来的人格观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形成,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恩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观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周恩来,学习周恩来,让周恩来的人格为更多的人知晓,让他的人格在今天有更多的价值。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版.
[2]刘济生.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版.
[3]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