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凯
摘 要:研究了黑鲪亲鱼的选择、运输、暂养,苗种培育的适宜环境、饵料选择、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一套繁育流程。在240 m3育苗水体中,最终培育出3 cm黑鲪鱼苗43.7万尾,成活率22.7%。
关键词:黑鲪;亲鱼;苗种培育;饵料
黑鮶(Sebastods schlegelii)又名许氏平鲉、黑寨、黑头、黑石鲈,隶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总目、鮋形目、鮋科。是我国沿海分布非常广泛的石斑类鱼种。黑鮶鱼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卵胎生,在我国东海、黄海、渤海暖温地带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底有石砾、岩礁、人工填石、沉船海藻等区域,多数栖息于礁石缝隙和洞穴中。黑鮶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食性杂,主要食物有鱼类、虾类、沙蚕类、甲壳类、管蛸类等。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力度的加大,海洋牧场建设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由于黑鮶具有较强的趋礁性,成为良好的生态修复增殖品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市在资源增殖的过程中,在增殖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资源的同时,对海洋牧场建设区域,也应加大黑鮶等处于生态顶层鱼类的放流力度,更好地丰富生物资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因此,需要加强黑鮶苗种繁育的技术研究开发,适应现代资源养护工作形势的需要。
同时为配合我市人工鱼礁的建设,需要放流趋礁性鱼类,对礁区的资源进行补充。黑鮶作为新增品种,为了满足放流工作的需要,需要对其繁育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1 条件与方法
1.1 育苗设备
6 m×5 m×1 m育苗池8个,卤虫孵化桶4个,罗茨鼓风机,沙滤罐,配水池。
1.2 饵料
亲鱼暂养阶段不摄食。鱼苗培育阶段,主要使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鱼苗用配合饵料。
1.3 亲鱼培育
黑鲪雄鱼2~3龄、雌鱼3~4龄性成熟,常在10月交配,翌年4-5月产仔,属卵胎生。即将产仔的雌性亲鱼,要求体表无伤、腹部膨大,体重2 kg左右。个体过大的雌鱼所产仔鱼的畸形率高,初产仔鱼的死亡率也高。全长40 cm的黑鲪雌性亲鱼可产仔鱼20万尾左右。
亲鱼捕自山东省海域,捕获后当地海水网箱集中,挑选即将产仔的亲鱼60尾用水箱运输到天津。亲鱼消毒(聚维酮碘10 mg/L短暂浸泡)后暂养于30 m2的水泥池,水深1 m,暂养密度2尾/m2。暂养期间亲鱼不摄食,水温保持在14~16 ℃,水温长期高于18 ℃,初产仔鱼的死亡率90%以上。日换水量100%,微充气,遮光,光照控制在500 lx以下。
挑选的亲鱼受到捕捞、运输的刺激,有可能在运输途中产仔,所产仔鱼未发现不良影响。亲鱼在入池后通常在2 d内开始产仔,大约持续1周。60尾亲鱼中,17尾产仔,获得仔鱼约192万尾。产仔率28%,平均每尾亲鱼产仔11.3万尾。
1.4 鱼苗培育
1.4.1 仔鱼布池 亲鱼一般在夜间产仔,健康的仔鱼体色较深,通常集中在水体上层。不健康或已死亡的仔鱼体色较浅或发白,常见畸形,分布在水体中下层。依据初产仔鱼的成活率,可以用抄网或水桶将健康仔鱼移走(成活率较低),或直接移走亲鱼(成活率较高)。如果采用移走亲鱼的方法,亲鱼出池后,应该少量换出表层水,并吸污一次。布池密度不高于10 000尾/m3,布苗后使用抗生素。尽量不要把多日出产的仔鱼集中在同一水池中培育,避免未来产生较大的个体差异。
1.4.2 日常管理 育苗用水需经过沙滤,pH值7.2~8.0,盐度25‰~30‰,溶氧大于5 mg/L,水温18~26 ℃。
初产仔鱼开口以前(3 d内),保持微充气,少量换水,每天一次换水20%左右。水温应尽量保持在18 ℃以下。开口摄食后,水温逐渐恢复到自然水温,并逐渐加大换水量至50%,两天吸污一次。7 d后(全长约6.5~7 mm)开始流水培育,流水量100%,并逐渐加大,每天吸污一次。吸污前减小充气量或停气30 min,待残饵和粪便下沉后操作。3周后流水量达到200%,每天吸污1~2次(见表1)。
1.4.3 饵料投喂 初产仔鱼依靠卵黄提供营养。水温17~18 ℃条件下,初产仔鱼3 d后开口,此时全长约6 mm。仔鱼开口后投喂轮虫,水体中轮虫密度保持在5~10个/mL。一周后,仔鱼全长达到6.5 mm,开始适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0.5~1个/mL。两周后,仔鱼全长达到9 mm。此时鱼苗基本不再摄食轮虫,饵料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密度2~3个/mL,并开始少量投喂配合饵料。此时应加大流水量,并注意吸污。三周后,鱼苗全长超过15 mm,开始投喂鲜活卤虫,减少或停止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此后饵料以卤虫和配合饵料为主(见表2)。通过观察发现,鱼苗在全长1 cm以前生长较为缓慢,当全长超过1 cm后生长逐渐加快,大约平均每天增长1 mm。在水温18~26 ℃的条件下,初产仔鱼生长到3 cm大约需要40 d。
1.4.4 分池与筛选 在饵料充足、水质适宜的条件下,因鱼苗密度过大和个体规格差异而引起自相残杀是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原因。分池与筛选是减少自残、促进生长、保证鱼苗成活率的有效手段。鱼苗全长超过15 mm后,自残现象开始明显。由于自残时大鱼无法完全吞食小鱼,而同归于尽,造成自残死亡率有时超过40%。
当仔鱼培育2周后,全长达到1 cm时,进行分池,使密度降低到5 000尾/m3以下。仔鱼培育3周后,全长达到1.5 cm时,再分池一次,使密度降低到3 000尾/m3以下。由于此时鱼苗自残现象开始加剧,分池同时进行一次筛选。使用6~7朝的鱼筛,把不同规格的鱼苗分开后培育。此后1~2周左右依据鱼苗生长情况,再进行一次分池筛选,把密度降低到2 000尾/m3以下。
1.4.5 疾病防治 疾病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管理,做到定期镜检,及时发现。育苗期间,应保证水质清洁,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定期化验,及时处理。日常操作中,定时、定量换水,注意吸污,及时清除水中的残饵、粪便及死苗等污物。保证饵料充足,适时分池,降低鱼苗密度,提高鱼苗体质,增强抗病力。定期泼洒抗生素和药浴,特别是布池和分池后,预防疾病发生。
2 结果与讨论
经过10 d亲鱼暂养,50 d苗种培育。在240 m3水体中,繁殖仔鱼约192万尾,最终培育全长3 cm以上的黑鲪幼鱼43.7万尾,单位水体出苗1 800尾,成活率22.7%,不同日龄苗种规格见表3。
由于天津地区自然水温较高,亲鱼暂养期间必须把水温降低到17 ℃以下,如果亲鱼长期暂养在更高水温的环境中,将造成鱼苗无法顺产,初产仔鱼也基本全部死亡。
在苗种培育阶段,由于本地轮虫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投喂轮虫的天数较长,大约三周以后停止投喂。这对于前期生长较缓慢的部分鱼苗有一定益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前未经过强化,可能对鱼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本地卤虫资源也比较丰富,后期培育时,饵料主要以卤虫为主,配合饵料使用较少,造成鱼苗始终没有完成驯化。
(收稿日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