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2016-02-23 14:09黎庆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

黎庆芳

摘要:近些年,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热切关注的领域。本文以综述的形式梳理了十年间(2005—2014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论文数量、职业素养内容和培养途径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逐渐由理论向定量分析发展,对象多集中于高职生或高职院校,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国内。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核心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6-02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界研究的主题。笔者试图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料。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限定检索条件“主题/篇名/关键词”均为职业素养,同时,时间为“2005—2014”十年间。其次,期刊的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因为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它的被引率、摘转率等较高,学术影响也较大。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高职生或高职院校,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有关。因此,为了更清楚的获知研究文献的情况,笔者将“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文章单独作了统计。

一、论文数量及分布

结果显示,涉及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论文从2008年起有所体现,其中有3篇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此后,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并且有关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和途径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详见表1)。

二、职业素养内容的探讨

纵观中国知网核心期刊(2015—2014年)的研究文献,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比较少,而且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出的对策建议;等等。

1.职业素养内涵的探索。2008—2009年,涉及职业素养方面的文章很少,对于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和梳理也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陆刚兰在讨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时,首先区别了“素质”和“素养”的概念,这在最初研究职业素养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研究者对职业素养概念较为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即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则是隐性的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并且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的学习和培养。陆刚兰鉴于所探讨的“高职学生”出发,从“高素质”和“技能型”两方面把职业素养分为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蒋乃平将职业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许亚琼基于“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职业素养”和“与日常职业情境相关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职业素养内涵模型。职业素养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具体职业行动得以体现的,虽然他们的描述各有不同,但都指向一点,即除了共有的基本素养外,职业素养是基于学生的工作性质,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2.职业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管理层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培养、教师的引导等。但归结为一点,是学校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傅为民、陈伟民和郑印乐等通过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和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定位存在差异,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校方不尊重就业市场的需求,闭门造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持漠然的态度,最终导致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错位或偏差,这一点至关重要。正如郑全安指出的,大多数高等院校没有将素养教育真正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整体计划与安排。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定位的偏差将直接导致教学各环节的偏差。许亚琼指出,职业院校的消极态度使得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邓云川指出,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比例将大大缩减。贾义保则较全面地指出,教学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和教学硬件设施等不能满足专业需求,以最终结果为主的考评方式,等等,都严重影响着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的多维度研究。①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蒋乃平认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具体的职业有哪些特定的职业素养。对这些内容进行疏理,是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必要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许亚琼主张,应该将职业素养纳入整个职教课程体系。因为只有课程的落实才是保障职业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同时,通过课程的纳入才能使职业素养的培养得以规范化和制度化。②针对某一行业、专业或职业岗位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邓云川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并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行业和专业最终落脚于职业岗位,因此,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素养结构构成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通过对职业岗位对应的核心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便是这些文章的代表思想。翟藏库、李荣娴等指出,根据岗位需求,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培养,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进专业教学中。石平和陶红则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提出构建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③职业素养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或专业课程的改革。业界普遍认为,对大学生应该实施全程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公共课程。目前,此项课程已普遍开展,但课程内容和形式在各高校都相对灵活。王石介绍了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开发中,确立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的课程内容。陈鑫提出了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文课程体系,即针对各行业开发的文化课程、经典作品等的人文通识类课程,交流沟通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素质拓展课程;等等。④某一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改革或设计。周建良从专业课程教学入手,以《电子商务》教学为突破口,探索通过职业引导、工学结合以及多种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来评价学生,存在较多弊端。朱平提出了职业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思路,即评价要体现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素养。同时,他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根据该课程内容要求,对需要评价的项目进行了职业素养能力的分解,并给出评价的方式及所占的权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讨论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而动态的过程,对其的研究也应该不是点面的总结。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对职业素养方面的研究已渐趋成熟,实证性的研究逐渐加强。许多研究者通过对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调研,希望更深一步地探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对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开发,思考如何在职业素养视角下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但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评价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将是下一步职业素养研究面临的挑战。

笔者认为,高校只有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顶层设计才能使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至于诸如某一课程、教学等支支节节的改革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的尝试。另一方面,学生共有的职业素养像通识类课程一样,对于各专业学生要求是一样的,重点是关注某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和测重点应该区别对待。此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大学的教师在实施情商培养课程时,同时开发针对情商的专业测试与评价工具,这在医学专业更为普遍,通过测评跟踪学生学习的效果。我国高校教师和相关研究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测评工具。

参考文献:

[1]贾义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理论月刊,2009,(8).

[2]郑全安.谈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探索,2011,(11).

[3]邓云川.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1月下).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5]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6]石平,陶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成人教育,2011,(7).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