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汉语成为了大学生交流的第一语言。因此,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应是能够在汉语学习上突飞猛进,只有跨越交流的障碍,才能为本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对175名高校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学生进行汉语口语学习的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教师教学的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独到见解,力求在汉语口语教学上寻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教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82-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上不断掀起“汉语热”,而国内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招生比例不断增加,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也变得迫在眉睫。毕竟,大学生是新时代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自身竞争,汉语都是敲门砖。尤其对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说,他们面临自身母语和汉语的双重转换、双重思维,在学习上比汉族学生更多了些难度。因此,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在汉语学习上突飞猛进,跨越交流的障碍,才能为本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我们为西南民族大学两年制预科学生开设了《汉语口语课》,此次对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以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从而在汉语口语教学上寻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二、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教学调查》调查对象是西南民族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两年制预科生,均来自新疆地区,年龄18~20岁,调查发放问卷175份,收回有效问卷174份,回收率99%。调查问卷由选择题和问答题两部分构成:1~14题为选择题,15~16题为开放式问答题。[1]
1~14题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以上问题,第1~6题是从学生兴趣出发调查学生对汉语的喜爱程度、关注程度以及对口语课的满意度;第7~9题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调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汉语口语时思维方式与心理状态;第10~11题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调查学生对自己的汉语能力的正确评估;第12题是调查学生对汉语口语教学的理解力;第13题是调查学生在汉语口语交流上的困难;第14题是调查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收获。整个选择题的设计是有梯度的:一方面,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再到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收获;另一方面,从让学生进行课程、教材的客观评价到对自我学习的主观判断,问卷设计具备思维过渡的考虑,让学生能大胆回答并可以没有心理顾忌,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调查概述。(1)全面性客观题:客观题设计的思路是尽量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汉语口语学习现状。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两年制预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是极强的。第1题选择“很喜欢汉语”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69%,“较喜欢汉语”的学生占24%,选择“不喜欢汉语”的学生比例为零,这一答案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至少预科两年制绝大部分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第2题是回答喜欢汉语的理由,高达57%的学生都选择了D项,即“学好汉语对将来很有帮助”,可见学生对汉语的实用性认识比较清楚。第3题调查学生喜欢的口语教学形式,仅有8%的学生选择了喜欢“教师讲解为主”,而高达74%的学生都选择了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合作学习为主”,可见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很认可的,因为合作学习能发挥个性爱好,能各抒己见,能取长补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表达能力,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口语教学。从第4~6题的结果可以看出,两年制新疆学生对于目前的汉语口语教学内容满意度也比较高,选择“很满意”的学生占到了60%,也有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口语讨论话题时,喜欢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热点等话题的占35%,有36%的学生选择对各方面的内容都感兴趣。然而调查数据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第6题测试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共两本:一本听说教程,一本听力升级教材)的难易度看法,尽管有63%的学生认为目前教材难易度一般,即不难不易,应该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仍然有28%以上的学生选择了“难”以上的选项,还有9%的学生认为“不难”,这让我们教师思考怎样让汉语基础弱的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充满信心去学习汉语,又怎样让基础好的学生敢于挑战新的难度,永不满足。再比如第10~11题是调查学生对自己的汉语听说、写作能力是否满意,结果绝大部分都选择“一般”,而还有少数对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满意”的学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评估,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差,完全无法用汉语正常表达”。学生的听说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几种能力不可偏废,写作的基础是能听会说,把所想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需要思维的转换,口语表达不强的学生必然会影响到听力和写作,因此,证明学生在这个方面还需得到进一步指导和帮助。在第12题选择自己对目前汉语口语教学内容能听懂的程度,有53%的学生选择了能听懂教学内容的80%,有32%的学生选择了完全能听懂,可见汉语口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能明白教学语言、理解教学内容,这是能力提升的基础。再比如第13题有67%的学生表明自己目前在汉语交流上的困难是“不能流利表达”,有0.5%的学生是“听不懂”,甚至还有6.5%的学生选择“既听不懂又说不出来”,可知学生的汉语表达训练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能无障碍交流。(2)开放式主观题:主观题设计旨在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包括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主观题只有15题和16题两题,15题是“你觉得自己在学习汉语方面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请写下来”,而16题“你还希望汉语口语课上哪些内容?提提你的建议”,两道主观题都是以平等交谈的方式提问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汉语学习的障碍、学习的欲求、对教学的期望等。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想法主要集中于:觉得自己汉语的写作水平缺乏深度,口语表达缺乏流畅性,发音声调缺乏准确性,知识面缺乏广度,汉语基础知识不牢固。从主观题的答案分析,由于2013级目前是预科二年级,汉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方面的困惑相对较少。而2014级新生以前在新疆缺乏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刚进入预科,面临语言的第一关,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如果没有练好汉语表达,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学生们也流露出想学好汉语的决心。
2.成因分析。目前,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生普遍存在对汉语学习热情有余、信心不足的现状。课堂上常常出现单独朗读哽咽、口语表达吞吞吐吐、回答问题支支吾吾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2](1)母语影响较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从小就受自身民族语言的影响,如维族学生受维语影响,在学习汉语时难免要经历两种语言和思维的转换,民族语言的定式思维对其汉语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问卷第7题显示,就有22%的学生在课堂讨论时是先用母语思维再进行汉语转换。(2)普通话不标准。普通话是两年制新疆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普遍反映的最大困难。发音方面,有的学生平舌卷舌分不清,有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发不准;加之他们的母语没有声调区别,所以面对汉语普通话的四种声调有时有点束手无策,常出现阴平持不住、阳平上不去、上声不到位、去声下不来的发音问题。(3)基础知识不牢,主要是字词基础没有过关,无论是认读还是书写,学生们常出现犯了错误浑然不知,除了一些日常词语运用不过关外,尤其是难词难字常常成为其阅读与表达的障碍。纠正了还反复出错的情况屡见不鲜,反映出学生的汉语基本功不扎实。(4)知识面不广,这是学生在问卷调查时自己反思出的问题,有学生发现自己在汉语学习方面由于没有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的习惯,导致知识面狭窄。其实这是两年制预科生的普遍问题。汉语口语课堂上,有时会发现学生不知道四书五经的含义,不清楚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在成都上学不了解成都简称“蜀”;在阅读专名时读断,比如“穆沙拉夫”读成“穆/沙拉夫”,常对理解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习惯表达望而却步等。(5)自信心不够。问卷中第8题选择在课堂上当众发言的胆量,有50%的学生表示“有点紧张”,还有21%的表示“非常紧张”,甚至还有1%的“从没发过言”,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不敢当众发言,一怕老师批评,二怕同学笑话,久而久之,缺少练习也就越来越不会表达,形成恶性循环。
三、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调查的是学生,另一方面也是调查教师自己。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用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的现状,不失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优良途径。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目前,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现状之所以如此,还得从“教”的方面反思。
1.缺乏科学而系统的教材。各大高校两年制预科均缺乏专门针对两年制预科生编写的汉语口语教材,有的是借用对外汉语的口语教材,有的是借用汉语听力教材进行口语训练,有的是自编校本教材仅对授课学生实用。教材是指南,是基础,没有系统的教材无疑就缺乏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没有合适教材的汉语口语教学容易流于随意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教学质量提升的首要条件是有一套科学而实用的预科汉语口语教材。
2.缺乏口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据了解,现今高校两年制预科生汉语口语课教学主要由以下几类教师承担:教对外汉语的教师、教大学语文的教师、教普通话的教师、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可见这些教师虽都有不错的汉语基础,但如果经验不足、教不得法,难免会走许多弯路。我们认为,针对两年制预科学生进行汉语口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扎实的语言理论功底、规范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娴熟的口语技巧、深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口语教学经验,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缺乏优质而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好一堂精彩的课并不难,难的是精彩地教好每一堂课。因此,汉语口语课的教学质量来自于每一次精心的教学设计。而目前的教学因课时烦琐、师资不强等原因使得汉语口语教学设计很难保证精益求精,有的把汉语口语课上成了纯粹的普通话课,有的上成了单纯的朗读课,有的上成了看似热闹的讨论课……必然就会出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手段流于单一、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等问题。而真正的汉语口语教学要体现“有效”二字,让学生能最终学以致用,似乎还路程漫漫。
4.缺乏深入而细致的学情调研。少数民族两年制预科生全部来自于新疆地区,如果仅从教一般学生的角度出发备课,学生很难有实际收获。而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平时的面对面交流,两年制预科生在汉语学习方面表现出受母语影响严重的问题,如果是在新疆初高中就读的不是双语学校的学生,长期缺乏良好的汉语交际环境,到大学预科来学习汉语就比较吃力,水平难以很快提高;加之缺乏对全球汉语学习趋势的及时把握,在学习意识上有待加强。
四、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对两年制预科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现状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但无论是夯实学生的基础还是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论是了解学生需求还是倾听学生心声,无论是对教材的使用还是对课堂的掌控等,在汉语口语教学迈向平民化、国际化的同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耕耘、勤钻研,尽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预科的汉语口语教学想要立竿见影也许还是天方夜谭,但是持之以恒的付出终究会换来学生的信任、教学的创新、水平的进步却是毋庸置疑的,也必然换来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对汉语的敬畏和尊重,对汉语学习永不熄灭的热情与执着,这才是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新红.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口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4):92-93.
[2]徐华.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C]//.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第六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文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