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康
时间追溯到1985年的中秋夜,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身为副连长的孙兆群和51名突击队员郑重约定:谁能活着回去,就要经常看望和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于是,52名热血男儿订下了一份生死之约。第二天,在孙兆群的带领下,战士们在25分钟内连夺敌方三个高地,歼敌97名。他们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孙兆群身负重伤,11名年轻战友倒在了阵地上。此前,还有5名战友因触雷、流弹、掩护伤员牺牲在战场。
1986年6月,孙兆群随部队凯旋。当通讯员把替他保存了一年多的1352元工资送到他面前时,孙兆群一时竟不知所措。作为副连长,自己不但活着回来了,还拿到了按月下发的工资,而16名年轻战友的生命永远停留在十八九岁。战场归来,孙兆群得知,从小疼爱他的爷爷,因过度思念孙子,不久前辞世了。母亲的一头黑发也完全变白。母亲抚摸儿子的头:“娃呀,人家的孩子跟你去打仗,你活着回来了,可千万别忘了人家活着的爹妈呀!”
孙兆群明白自己一定要履行大战前与战友们的生死约定。他从烈士的档案中记下了他们的家庭住址和经济状况,这16位烈士中有14人家在山东,另外两人一个在江苏,一个在湖南。孙兆群把领到的1352元工资分成了16份,分别寄至16位烈士家中。随后,他还陆续寄出了16封认亲信:“亲爱的二老双亲:你们的儿子为国光荣了,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请收下我这个儿子吧!我会像儿子一样去对待您,并尽我的努力去照顾您的生活!”落款是“兆群儿”。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困难,许多困难远远不是几封信几句话能解决的。1988年,烈士扈轶群的妹妹扈丽萍来部队找到孙兆群,要求参军。孙兆群从团里跑到师里,从师里找到军里,最终让她参了军。四年后,扈丽萍复员了,为找工作,她在孙兆群家一住就是半年。
1989年,烈士刘富民上小学的弟弟刘富雷辍学了,正好让出差路过枣庄的孙兆群知道了,他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交给老人,劝老人再苦再难也不能耽误孩子,他会和刘家一起想办法。孙兆群说到做到,刘富雷读中学的六年间,每学期开学前都会收到孙兆群寄来的钱和鼓励他好好学习的信件。
2006年、2007年,孙兆群家里频遭不幸,先是二哥患病去世,后来,父亲又患重病住了院。父亲住院期间,大哥又患病不治离世,孙兆群把大哥去世的消息瞒了下来,忍痛和妻子、弟弟一起在父亲床前悉心照料。此时,孙兆群已被提拔为副师长,部队的事和家里的事忙得他焦头烂额。正当他心力交瘁之际,却又接到了烈士顾克路家人打来的电话,说是顾克路的母亲患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孙兆群心急如焚,赶去守护烈士的母亲。
孙兆群赶到医院,恳请医生尽全力抢救顾母,医药费由他来解决。孙兆群太累了,有时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在邹城的战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战友们还轮流排班照顾烈士的母亲。后来,顾母的病情有了好转,老人见人就说,多亏了兆群这个好儿子,我这个老太婆才能多活几天啊!
30年来,孙兆群一诺千金,全心照顾16个烈士的家庭,不论烈士父母的生老病死,还是烈士弟妹的结婚成家,他都要操心。
孙兆群的真情付出,让许多烈士父母慢慢发生了情感转移,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老人们对自己的真情也让孙兆群很感慨,他说每走访一次烈士家庭,心灵就得到一次净化,他和烈士的家庭成员已成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30年来,孙兆群为替战友行孝行程10万多公里,写了上千封信,但他认为自己做的只是分内的事。
(潘烨摘自《科海故事博览》2015年第8期,图/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