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琴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营养教育实施策略的思考
杨丽琴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我国学校营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高校开展营养教育有重要社会意义并具有可行性。在高校实施营养教育可从教材、课堂、课外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即选择合适的营养教育内容,编制专门的教材;通过将营养教育融入体育课、传统文化课程、选修课等多种途径加强在校大学生课堂营养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注重营养教育的实践意义。
高校;营养教育;实施策略
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许多地方一方面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2、食物纤维等营养的缺乏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由于脂肪摄取过多,热能超过机体需要等营养过剩或不平衡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率明显上升,因此,我们面临着营养不足和过剩(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社会对营养知识的需求迫切,而我国营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1 我国学校营养教育现状
学校是改善营养,提供营养干预的重要场所。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教育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营养知识,激发积极的态度,改变饮食行为,建立有益终身的饮食习惯。因此,在学校加强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发达国家将儿童青少年作为营养教育的重点人群,营养教育主要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开展,而我国的营养教育相对比较滞后,至今未能建立系统的营养教育体系。我国目前已在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劳动与技术、生物、化学等多门课程中对营养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渗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营养教育内容极少,也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相当单薄。同时,作为我们国家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其营养知识现状不容乐观。研究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并不能做到平衡膳食,亚临床的营养不足,易疲劳、抵抗力低下等较为多见,营养失衡所致的营养不良及肥胖等也时有发生。
1.2 高校开展营养教育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对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很具有可行性,研究证明营养教育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有一定成效的。营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荷兰学校营养教育为例,其营养教育只要包括小学和中心两个阶段:小学的营养教育内容主要为:种植,农产品,食物来源(植物性/动物性,牙与饮食,饮食和运动,食物种类,营养素,文化相关食物,商标等;中学的营养教育主要内容为:饮食习惯、文化、饮食作用、食物类别、推荐的供给量、营养素,食物和你的身体,自我评价,运动、能量平衡、食物烹调、采购和学校饮食。可见,营养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在缺乏中小学营养教育的情况下,我们要提高国民营养素质,在大学期间开展营养教育是较有效的手段。
1.3 高校开展营养教育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是今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进入社会后,大学生是知识传播和实践的主力军,当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营养知识并付诸实践,这将对老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营养知识的普及,尽快改变我国“营养盲”泛滥的现象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校营养教育的开展以启动整个社会的营养知识普及,使我们社会的营养知识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开展学校营养教育时我们应注意加强学校营养教育的法制建设,使学校营养教育可深入持久进行。对学生,有必须接受有关营养教育的义务;对教师,则有必须认真教授营养知识的责任。
2.1 选择合适的营养教育内容,编制专门的教材
发达国家的营养教育体系基本已经比较完善,从中小学的学校营养教育课程至妊娠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都有营养教育的教材。而我国在公共营养教育方面的教材比较少,不成体系。有一些营养知识的大众类书籍,但知识不够全面,而专业的营养教材理论性较强,且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研究表明:营养教育使学生对营养知识、态度都得到改善。通过营养教育,学生对营养的重视度提高,对一些营养常识的掌握效果明显,而这些恰恰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知识,但平时自己往往不能系统的接触到;但学生对一些营养基础理论兴趣不浓,知识掌握不牢固。故传统的营养学理论教育并不合适高校营养教育的推广,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日常营养小知识虽应用性强但缺乏系统性,所以当前在高校开展营养教育需编制专门教材,即在具有系统的营养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2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在校大学生课堂营养教育
高校学生教学计划是在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制定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及部分选修课。将营养教育类课程作为一项独立的课程加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是很合适,但是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设置相应专业课、选修课,或者在相关课程中加大营养教育的渗透。
2.2.1 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营养保健知识教学内容
高校的体育课程是高校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时刻,所以体育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健康性和实效性,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重运动技术能力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体育创新能力、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培养。学生营养状况与体质有直接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营养与体质发展的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营养观念淡薄、知识缺乏,大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当前体质下降的因素主要是与营养不良、能量供给不能满足机体基本需求有关,张棣等研究证明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保健知识的内容,加大营养保健、卫生保健、运动保健和养生保健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的讲授力度,提高了学生将来自觉运用体育保健理论来增强体质、预防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培养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职业病的危害。所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营养保健方面教学内容可作为一种重要尝试。
2.2.2 将营养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开设和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狭义“文化”角度看,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涉及到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的生产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技巧、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中国饮食保健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强人体健康以及防止疾病的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养生学、临证学,还有康复学等,所以将营养教育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2.3 扩大营养类选修课的规模,确保教学质量 高等院校开设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措施。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营养状况是比较关注的,营养教育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有一定成效的,开设营养类选修课是高校开展营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的选修课实施效果不容乐观,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选修课课时少,传授知识效率不高、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态度偏差的状态,发展并完善高等院校的选修课制度,使选修课与必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3 加强社会实践,注重营养教育的实践意义
课堂教育是营养教育的一个方面,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体,知识底蕴厚,在高校开展营养教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立以营养、健康为主题的社团,开展食品安全、不同公众群体的营养状况等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服务同学、服务社会使其开展营养宣传过程中不断接受营养教育。
[1]马晓菊.实施学校营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6期(总第240期)419-420年6月第21卷第3期181-182.
[2]綦翠华,赵长峰,曲荣波.试论营养教育的重点人群[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3):52-55.
[3]丁虹.营养教育对不同人群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55-57.
[4]杨丽琴.营养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0月302-303.
[5]樊启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09期238-251.
[6]张棣,冯永丽,孙玲玲,张秀丽.不同类型健康体育课程干预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119.
[7]李茹,朱波肖,秀显,李伙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对职业病预防作用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9月第9卷第3期100-102.
[8]石玉秋.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24卷第2期33-36.
[9]陈燕.我国高职院校选修课制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3月,303.
TQ01
A
1009-5624(2016)05-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