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璐瑶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60000)
关于“我给你一杯牛奶喝”的句型探析
范璐瑶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60000)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前人也曾作过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然而语法学界对“我给你一杯牛奶喝”这一类句式却谈论甚少。有的学者把它叫做“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的学者把它叫做“双兼语句”,认为句子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两种叫法都有失精当,因为这一类句子仍然被划分到了兼语句这一句型里,然而这一句式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所以,我们认为“移位兼语句”这一名称可能更为合适。本文试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并结合“移位变换”这一理论来对这一句式进行分析论证,从而用“移位兼语句”这一名称对这一类句式进行命名。
移位兼语句;双兼语句;兼语句;移位变换;语义特征
在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中,兼语句一直是语法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早期的语法论著开始,许多学者就已经对这一句型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争论。自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之后,“兼语式”这一名称才得到语法学界的基本认同。然而,现代汉语中,句型的变化是多样的,有的句子看似是兼语句,可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例如“我给你一杯牛奶喝”这一类句式,它们属于兼语句,但是又和一般的兼语句有所差别,因为第一个动词后有两个宾语,那么我们对这一类句型该如何划分和命名呢?显然这已经成为了汉语语法界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这样的句子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很常用,是现代汉语中一类很典型的句式,但是目前语法学界对这一类句式的研究还不多,对这一类句式的命名和句型归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试从兼语句的定义、分类、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等方面,并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对这一结构进行更为合理的命名和句型归属。从而进一步完善汉语语法系统,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1 何谓兼语
一般认为兼语短语是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其中述宾短语的宾语兼主谓短语的主语,即兼语短语里存在一个宾语兼主语的成分,这个成分就是兼语。所谓的兼语就是“宾语兼主语”。如:选他当主席,是由动宾短语“选他”和主谓短语“他当主席”套叠而成,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他”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他”完全重合,因此便使用同一个词“他”兼作两个成分。
1.2 兼语式的命名及其定义
对于兼语式的命名问题,一直都是语法界争论的焦点。早在《马氏文通》(1898)的“承读”部分实际上就已经涉及了兼语式的相关内容。20世纪20年代初,刘复(1920)注意到了兼格式这一句式,并首次提出“兼格说”。黎锦熙(1924)也提出了“兼格”的说法。王力看重这类句型里两个动词短语VP1与VP2之间的延续关系,称为“递系式”,VP1是初系,VP2是次系。他认为“凡句中包含着两次连系,其初系位于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我们把他叫做递系式,取递相连系之意。”[1]以至后来赵元任正式提出了NP2兼任VP1的宾语和VP2的主语,开创了“兼语”的提法。张志公(1953)则将兼语式称为“递系句”,丁声树首次使用“兼语式”:“兼语式的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2]吕叔湘称为“递谓式”。[3]这些学者所提出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基本含义都是相同的,都认为有一个名词性成分既是前边动宾短语的宾语,又是后边主谓短语的主语。
现在我们试着给“兼语式”作一个定义:即谓语部分用兼语短语的句子,或者是由兼语短语独立构成的句子。其中包括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或由兼语短语单独构成的非主谓句,如:
1)我们派小李出国。2)别让他出去。
其中,例1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小李”既是“派”的宾语,又是“出国”的主语,即“小李”就是这个句子的兼语。例2是兼语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他”既是“让”的宾语,又是“出去”的主语,即“他”就是这个句子的兼语。
1.3 兼语的分类
对于兼语句的分类问题,不同学者向来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采用范晓(1998)的观点。他认为,“动1是兼语句的谓语中的主要动词,在兼语句里,能充当动1的动词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的类。根据动1的类型不同,可以把兼语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使令”义兼语句、“交给”义兼语句、“喜怒”义兼语句、“称呼”义兼语句、“有无”义兼语句。其中在“交给”义兼语句中,表示“交给”义的动1这类动词常见的有:给、交、送、借、租、递、赏、赏赐、让给、讲给、递给等等。”④例如:
1)你给我点事干吧。
2)他给我一件衣服穿。
3)王老师递给我一份报纸看。
而我们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就是动1表示“交给”义的这类兼语句,主要以“我给你一杯牛奶喝”这一句子为例。
“1)动1后常常带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动2的位置处在句末,其后除了语气词外不能再带别的成分。
2)动2一般是单音节动词,或者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如:我给你个东西看看),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充当动2。
3)这类兼语句中的动2去掉之后大都可以成为双宾句。如例2)“他给我一件衣服穿”可成为“他给我一件衣服”。”
而有的学者把这类兼语句叫作“双兼语句”,“双兼语”的提法最早见于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不是专题论述,只是顺便提及的。在讲兼语后动词的动作方向时,赵元任说:
“如果是双兼语式,即有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间接宾语,那第二个动词的方向对两个兼语。”这段话明确地表示赵元任把句中的两个宾语都看成是兼语,以“我给你一杯牛奶喝”为例,根据他的观点,“你”是“给”的宾语兼“喝”的主语,这个好理解,那么“牛奶”的兼语功能该如何理解呢?“牛奶”是“给”的宾语,那么是兼“喝”的主语还是宾语呢?赵元任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解释。我们根据他的观点猜测,他可能把“牛奶”当作了兼语。
邢福义在讨论兼语式和双宾语句式的牵连时有一段论述,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
“在一些给予人物什么东西的双宾语句式中,两个宾语后边如果带上谓语性成分,就会形成特殊的“双兼语”句式。如:我给你一个馒头。→我给你一个馒头吃。前一例是双宾语句式,后一例结构相当特殊:“你”是“给”的宾语,又是“吃”的主语,它具有明显的兼语身份;“一个馒头”也是“给”的宾语,但对于“吃”来说不是施事而是受事,只能勉强看成受事主语,它具有特殊的兼语身份。这样句子里就出现了一个指人的施事兼语和一个指物的受事兼语的“双兼语”现象。同类的句子:他送你几块钱用。我赠你几本书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赵元任与邢福义对这一具体情况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交给”义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中的双宾语都可以作兼语。所以,“双兼语”就是两个兼语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显然是有失精当的。因为“兼语”的含义就是指这个名词性成分既是前边动词的宾语,又是后边动词的主语,而“我给你一杯牛奶喝”中的“牛奶”显然不是“喝”的真正意义上的主语,而是“喝”的宾语。所以,这一名称不太合适,我们不妨在此把把它称作“移位兼语句”。
所谓“移位兼语句”就是指,在一个兼语句中,由于动1后有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兼语,而第二个宾语并不是兼语,而是动2的宾语移到了动2的前面,而这是符合汉语的移位变换理论的,所以叫作“移位兼语句”。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而语序的变换在汉语中却是非常灵活的。“现代汉语中,句型的变化是多样的,而每种句型都有它的基本格式,我们把最常用的“规规矩矩”的句型作为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可以转化为其他成型的句子结构格式,这叫转化式。基本格式也可以派生出非成型的结构格式,这叫派生式。”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有限的,而转化和派生式却是多样的。汉语口语里有相当丰富的同义句和多义句就是证明。“这里所说的变换,有时候是在基本格式上增删个别词语,经常则是指向左向右移动词语的位置。这表明汉语句子多样化的程度很高。格式变换后,在语气上,感情色彩上,使用场合上都有细微的差别。”而这种转化和派生在现代汉语中是极其普遍的,请看:
1)我王小明。→我是王小明。(主语是“名”的名词谓语句加上“是”就转化为是字句)
2)拿出来一支笔。→拿一支笔出来。(“出来”一词的移位变换)
3)下个月我有可能到上海。→下个月我有到上海的可能。(“连动式”转化为“存在句”)
→下个月有可能到上海,我。(“连动式”派生出的结构松散的口语体)
“我给你一杯牛奶喝”这一句子,它的基本格式应该是“我给你喝一杯牛奶”(其中的“给”有两个词性,我们在这里只把它限定为动词性的“给”)。“我给你一杯牛奶喝”是根据移位变换理论,由“我给你喝一杯牛奶”变换过来的,而“我给你喝一杯牛奶”中的“你”兼作“给”的宾语和“你”的主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兼语句。变换之后,句子的所表示的意思大致相同,只是风格色彩略有差异,变换之后的句子结构松散,多用于家常口语体。那么,什么样的兼语句才能用移位变换理论来解释呢?就是动1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兼语句,也就是这一兼语句的基本式的动2必须是个及物动词,这样我们在给这类句式划分句型的时候就能避免模棱两可的情况,而是把它直接命名为“移位兼语句”。“移位兼语句”实质上还是一个兼语句,但是只含有一个兼语,而不是两个兼语。“移位兼语句”中的动2被去掉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双宾句,这是这一类句型的特点。如“我给你一杯牛奶”,“你”是间接宾语,“一杯牛奶”是直接宾语。
在语义上,兼语句里的“名”,对动1来说一般是受事,对动2来说是施事、系事或起事。例如:
1)我们请王先生作报告。(“王先生”是“请”的受事,是“作报告”的施事。)
2)小马领我们游览了长城。(“我们”是“领”的受事,是“游览了长城”的施事。)
3)人们称他是小诸葛。(“他”是“称”的受事,是“小诸葛”的起事。)
所以,兼语句中的兼语既是施事者又是受事者,符合这一标准的句子,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兼语句。而“我给你一杯牛奶喝”这一兼语句,有的学者把它叫作“双兼语句”显然是不符合我们对兼语句的定义的。他们认为“你”和“牛奶”都是兼语,也就是说“牛奶”既是“给”的受事,又是“喝”的施事,而我们知道“喝牛奶”是一个动宾结构,“牛奶”是“喝”的受事。所以,“双兼语句”这一名称的提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把这类句式命名为“移位兼语句”可能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交给”义动词带双宾语后加谓词的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属于兼语句,但是与一般兼语句又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在兼语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对这类兼语句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特点的说明,从而得出,用“双兼语句”这一名称来对这一类句式进行句型归属和命名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根据这类句子的结构特点,运用汉语中的移位变换理论对这一句型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我们把它命名为“移位兼语句”。
命名为“移位兼语句”有利于汉语句型分类的系统化。兼语句包括两种类型:一般兼语句和移位兼语句。一般兼语句式动宾短语的主谓短语套叠形成兼语的句子,其结构是:S+V1+N+V2,①N是兼语;移位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第二个动词的宾语移到了兼语的后边,其结构是:S+V1+N1+N2+V2,N1是兼语。这样,汉语的兼语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注释:
①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使用下列句式中的各个成分:S:全句的主语,是V1的施动者,由表示人或能行使“人”的职能单位的词语充当。V1:第一个谓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V2:第二个谓词,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宾短语。N1是接受者,S是给予者,所以充当N1的词语与充当S的词语具有相同的性质。N2是S和N1交接的人或事物。N2常常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中心语之前总有数量短语出现。
[1]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上海:中华书局,1957.
[2]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范璐瑶,女,山西长治人,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G623
A
1671-1602(2016)20-01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