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
( 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开创者——纪念黄光宇先生逝世十周年
陈 勇
( 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陈勇, 蔡云楠, 周均清, 等. 追忆黄光宇教授[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5): 21-34.
时至2016年10月15日,是我敬爱的导师黄光宇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黄光宇先生虽离开我们整整10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其学术精神仍然激励着学生们不断探索与前进,其学术思想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作为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学科、学术带头人,先生立足山城重庆,在教学、科研和规划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一套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开创和建立了“山地城市学”的理论框架。可能就是因为山地城市自然生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让先生更加关注城市生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引入生态的理念,成为我国将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融合的重要开创者。早在1987年,先生就结合四川省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乐山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提出了“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结构”新模式,1989年发表了《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论文,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定义作了阐述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10条标准。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举行的“未来生态城市顶峰论坛”上,“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的研究成果、先生与黄天其教授的研究论文《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国际建筑学院荣誉证书、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国际建筑学院荣誉证书。可以说,先生是国内最早对生态城市进行系统研究的专家学者,是中国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开创者。
1993年,我师从黄光宇先生即参与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这是我涉足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工作的起点。博士生阶段我又参与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生态城市设计技术系统”研究,对生态城市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生态城市研究是城市科学研究的世界前沿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极富挑战性和艰巨性的复杂研究课题,需要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先生一方面积极参与到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等学术组织,将汲取的新思想、新观念融入到生态城市研究中,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规划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构成研究团队。先生牵头创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成为规划界研究交流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的平台。在研究中,为广泛吸收国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成果与动态,先生还与国际有关生态城市研究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加强交流,如美国著名生态城市研究专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等。通过跨学科、宽领域研究,探索生态城市新范式。
生态城市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参证,先生倡导产学研结合,主张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中。1993年先生牵头组建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使之成为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和平台,使学生既掌握城市规划最新的理论知识,又能了解现实城市规划建设的动态和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验证。在硕、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结合课题研究就跟随先生进行了一系列试点实践工作,为生态城市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将理论研究与试点实践、实际调查很好地结合起来。2002年在本人博士论文基础上,和先生合著出版了《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一书,对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也是对先生从事十几年生态城市研究工作的总结。
回想过去,我追随黄光宇先生学习距今已有20多年,1993年9月我有幸师从黄光宇先生攻读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前后6年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时光与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先生的悉心教诲和慈父般的关怀令我终生难忘,先生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敬业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渊博的学识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治学、做人等方面为我树立了典范,令我受益终身。我将不忘初心、继续追随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编辑:苏小亨)
The Developer of Chinese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Study and Practice—In Memory of Professor Huang Guangyu's 10th Anniversary
CHEN Yong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04
2016-09-26